辅导员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途径探析
2020-08-11孙艺格曲建武
孙艺格 曲建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辅导员是大学生人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发挥好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理论疏通、情感关心、方法协同、率先垂范等多种途径,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引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辅导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途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2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143-04
学生在大学阶段夯实的价值根基,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发展,更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对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一定要让他们的心灵种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颗美好的“种子”,将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人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理应在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上下功夫,通过理论疏通、情感关心、方法协同、率先垂范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正“入脑”“人心”,成为大学生人生成长的“定海神针”。
一、理论疏通,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说服力
习近平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辅导员做好理论上的疏通,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行动受思想的支配,没有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就不会产生正确的行动。重视理论武装,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同样是受思想支配的。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让他们的头脑先“装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经验,也是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大学生的头脑同样不会“天然”地“装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需要先“从外面灌输进去”。应当说大学生目前有较为充足的渠道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但外部“灌输”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有效的“疏通”,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缺乏了持续性和内生性,也就容易流于形式和表面。因此有效的理论“疏通”就成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说服力的关键环节,而辅导员在这一方面理应、也有能力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是大学里距离学生“最近”的人,与学生有着“血缘”般的联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们是大学里最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的人。这种“特殊”的关系和教育环境,使得辅导员可以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既能答疑解惑,也能将一些学生头脑中滋生的不好的“苗子”及时地“铲除掉”,腾出地方“装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行理论“疏通”,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具体做法上,辅导员要想实现更加有效的理论“疏通”,需要在理论学习和沟通交流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辅导员要切实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只有理论上彻底,才能彻底地说服学生;只有彻底地说服了学生,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倘若脱离了研究上的深化,没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悟,给予学生的就只能是不断重复的枯燥内容和浅尝辄止、无法深入的思想,这又如何能去打动学生呢?”辅导员必须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保持理论上的清醒,这样才能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义,切实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将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用科学理论疏导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正确认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双向的良性互动,而非单向的灌输。良好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辅导员要转变工作思路和观念,不能企求于把学生“管住”,须知“管住”了学生的行为未必能“管住”学生的心。
二、情感关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亲和力
教育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但究其本质展现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唤醒”。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仅靠纯理论的说教是无法“唤醒”受教育者心灵的,这里需要的是爱,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被关心是人类情感的基本需要,只有当受教育者感受到其处在被关心的场域里,他才会悦纳教育者的教育,才能相信教育者所传授的道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遵循着同样的教育规律,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与教育者的情感关心是相辅相成的。换言之,教育者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关心,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情感”的温度,这样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亲和力。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有些學生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而有些学生的表现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很可能是他们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情感不同,前者的辅导员会努力地使自己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时刻将学生放在心上,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而后者的辅导员则可能对学生的事缺少关心,抱有宁少一事,不多一事的冷漠态度,因而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也就会刻意疏远他,因此即便其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生看来也不过是“走形式”“装样子”,如此缺乏情感的教育,学生怎能不“我行我素”呢?由此可见,情感关心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习近平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辅导员在坚持以理服人的同时,一定要以情感人,情理共融。辅导员与学生有着良好的情感基础,应当充分发挥情感关心的教育优势,将情感关心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关爱和信任指引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激发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想更好地发挥情感关心的作用,就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切实关注学生的需求,时刻将学生放在心上,做到学生的事无小事,要事事关己。诚然,作为辅导员可能难以做到对待每个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般无微不至,但是一定要努力成为当学生有需要时第一个想到的人。面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有每逢佳节倍思“贫”的育人理念,充分体现以情感人的情怀,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一个关心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一个在乎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在乎。情感关心恰似一条“纽带”,将辅导员和学生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无法分离。想让大学生认同辅导员对他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辅导员千万不能成为“夸夸其谈”者,不能单靠简单的说教,要在进行理论疏通时辅以情感关心,“大道理要讲,小事情更要做”,将情感关心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这样就会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顺畅,大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认同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方法协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通力
方法即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实现主观愿望的桥梁。正确的结果来源于正确的方法,辅导员要想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无法在单一的环境或措施中得到充分实现,因此辅导员要注重方法协同。在众多方法中,网络新媒体、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途径,有着各自的优势与独特性,辅导员要切实将三者力量整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贯通力与合力效应,共同构建互融互通的协同体系。
一是辅导员要将网络新媒体贯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当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就要求辅导员一定要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素养,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育手段,必须加强以网络新媒体为媒介的教育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教育不能只打“防御战”“阵地战”,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向学生积极主动推送定制化信息,打好“进攻战”,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课上与课下一致,网上与网下一致。辅导员要和学生实现“无缝对接”,捕捉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一对一、一对多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当好“群主”。现在一些辅导员把网络当成了便捷的“通知版”,只是进行简单的上传下达,这种状况应当加以改变。
二是辅导员要将社会实践贯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辅导员需要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实践教育中的优势,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课堂搬到课外、从学校搬到社会,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加志愿服务、开展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另外辅导员在教育中要运用好评价学生这个“杠杆”,在评优、评先、发展党员等工作中,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表现纳入其中,不能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否则就会违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初衷,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贯通。
三是辅导员要将家庭教育贯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家长和孩子间“天然”存在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即使在大学阶段孩子对家长仍有较强的依赖性,家长会对其子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建立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家访、电访、与学生家长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更细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与性格特点,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同性。其中,辅导员家访要注重对象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特别是要注意在对“问题学生”家访时,千万不能把家访当成了“告状”,甚至把学生存在的问题“甩”给家长,这样就失去了家访的意义,也难以达到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目的。
四、率先垂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力
习近平指出:“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与学生朝夕相处,可以说辅导员是学生为人处事的一面镜子,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除了在理论疏通、情感关心、方法协同上下功夫以外,非常必要率先垂范,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有效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从某种角度来说,受教育者的现实表现就是教育者的影子,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者就一定要先成为这样的人。作为学生的人生引路人,辅导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这就要求辅导员既要“真学”“真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教育者,更要做模范践行者,成为“知行合一”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穷魅力,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加深理解,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強调,对于思政课教师,“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这“六要”不只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更是对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作为辅导员,要深刻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要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终身从事。辅导员必须政治要强,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不惧任何困难,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展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辅导员有了这样的勇气,便能更好地将之转换为教育的底气。辅导员必须情怀要深,要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要将学生培养好,让学生成为他们自身家庭幸福的源泉,用知识改变命运。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辅导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辛勤、努力地工作,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尽量地少想自己的利益。通过率先垂范,使学生从辅导员身上学到爱岗敬业精神,学会如何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用所学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