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常态化的制度路径研究

2020-08-11王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常态化

王娜

摘要:全员育人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举措,其与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共同构成了“三全育人”体系,全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政治优势,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提高新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推进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常态化建设,需要建立健全保障育人主体广泛参与、协同联动以及全员发展的制度体系,有效解决全员育人主体的自觉意识不足、育人合力不足、发展动力不足等制约全员育人常态化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关键词:全员育人;常态化;制度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111-0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这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障。全员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首要内容,是确保其能够切实落地并长效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的全员育人思想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在育人中的重要主体性作用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员育人更被视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与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共同构成了“三全育人”体系,全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政治优势,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提高新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全面提高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要求。然而,尽管当前全党全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与日俱增,但全员育人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高校专业课教师和管理服务部门教职工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不强,各地区各高校全员育人能力水平不均衡,学校与家庭、社会育人合力不足等等。要想解决这些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性难题,就要加强全员育人常态化建设,把制度作为硬约束,通过建立健全自觉参与、协同联动、可持续发展等全员育人常态化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全员活力、凝聚育人合力、促进全员发展,形成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任务的全员育人格局和长效发展态势。

一、优化全员育人常态化的参与制度

全员育人常态化的基础和前提在于其全员性,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在内的所有育人主体,即人人承担育人任务。因此,全员育人常态化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能够有效激发所有育人主体自觉融入的全员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多元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教师全员负责、青年学生主动自育的良好氛围。

1.加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科学做好全员参与的统筹规划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常态化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时刻谨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和加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确保育人育才的正确政治方向。一方面,要落实高校党委对全员育人常态化的主体责任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其对全员育人的深刻认识和重视程度,科学做好全员育人的统筹规划,并将实现全员育人作为其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重要工作纳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其全面调动校内各部门育人资源和校外各育人主体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健全学校领导干部带头育人制度。“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推动高校领导干部兼任班主任等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及职能部门力量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发展的制度性安排”。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给学生讲思政课,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干部全员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这对全员育人常态化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2.厘清全员育人主体职责,提高全员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对于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来说,不同育人主体具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和作用,需要建立相应的责任清单制度以使各育人主体正确认识并积极履行自身的育人职责和义务。一是要建立校内各部门育人责任清单。高校教师是全员育人的主力军,但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始终存在育人与教學、管理、服务分裂的问题,除学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外的其他部门教职工不同程度存在重业务轻育人的现象。这使得看上去“各司其职”的责任分工,严重弱化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高校应系统梳理全校各部门育人职能,“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结合高校教职工不同的工作属性、内容范畴、服务对象,建立富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育人责任清单”,并通过创新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全员育人形成明确的制度约束,强化全员育人责任意识,将日常业务性工作与育人责任有机融合,推动全员育人落细落小落实。二是要持续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育人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在任何教育阶段家庭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都是最深刻而基础的。因此,应通过加强家风家教建设,大力倡导弘扬良好家风家教,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育人作用。三是要制定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全员育人制度。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多元社会主体的育人职能,通过制定减免税收、提供扶持等责权利相一致的政策制度,鼓励社会各育人主体的广泛参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育人平台。

3.选树优秀朋辈育人典型,激发学生自觉参与的内生动力

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发挥自育和育人的积极作用。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教育引导作用,也要积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和朋辈育人的主动性,这是实现教育引导和自我构建相统一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应广泛选树优秀朋辈典型,建立朋辈导师制度。选拔一大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好、沟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代表,与后进生、贫困生和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形成一对一帮扶的朋辈导师制度,用身边人、身边事在学生之间架起育人桥梁,充分发挥朋辈教育在全员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明确高校学生党团学组织的育人职责,充分发挥组织育人作用。高校学生的党团学组织是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的重要载体,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党建、团建组织制度,明确各组织育人职责,通过积极开展日常特色育人活动,增强其育人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育人覆盖面,全面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水平,激发其自觉参与全员育人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

二、健全全员育人常态化的协同制度

全员育人常态化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其协同性。要想取得育人实效,仅有全员参与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全员育人协同体,有效推动全党全社会多元主体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因此,要通过构建“党、校、家、社、学”五位一体的协同联动机制,全面整合育人资源,有效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社会育人的辅助作用以及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优化横纵联动、专兼结合、内外融通的全要素协同育人体制,确保全员育人常态化、高效化运行。

1.构建纵横联动育人格局,筑牢协调互动并进的支撑体系

全员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如果缺乏统筹协调,各育人主体很容易产生杂乱无章的现象,反而削弱了育人实效。因此,要立足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整体视野,通过建立纵横联动的网络化育人格局,确保多元育人主体同心同向同行,进而实现全员育人的协调、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坚持纵向到底,制定以多级党建工作为引领的纵向联动育人制度。全员育人常态化既离不开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导向支持,也需要各级育人主体的具体贯彻落实。而要保证自上而下一体化发力,必须依靠各级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党委再到院系、年级、班级党支部或党小组最后到党员个人的纵向育人体系,为全员育人常态化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坚持横向到边,制定以高校为中心的横向联动育人制度。学校是全员育人的中心环节,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开源拓路,因此制定全员育人横向联动制度,需要以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为中心,有针对性地联动校外各类企事业单位、学生家庭,进而形成齐头并进的横向育人体系,有效确保全员育人常态化发展。

2.培育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优化共筑共育的育人队伍结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实现全员育人常态化离不开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学工队伍担任,虽然其具有专业素养较强、职业化水平较高等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局限等问题。要想有效破解这些难题,就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将其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一方面,要建立育人教书一岗双责制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贯彻落实到所有课堂,改变以往专业课教师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通过实施育人教书一岗双责制度,赋予专业课教师“育人导师+学业导师”的双导师身份,引导专业课教师实现由“教书育人”向“育人教书”的认知转变,使其在日常辅导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作用,切實成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另一方面,要坚持管理服务和育人相统一。通过制定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强化科学管理和靶向服务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功能,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的育人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在关心、帮助、管理和服务学生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大力营造治理有方、服务到位的全员育人氛围。

3.搭建内外融通育人平台,汇聚学校社会联动的育人合力

全员育人需要聚焦思想引领、品德塑造和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融通校内外育人合力,打破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力”和“壁垒”,将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经验总结与生活现实相结合,使全员育人更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一方面,要搭建“大思政”育人平台。“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方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协同互动,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营造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有条件的高校可邀请其担任校外育人导师,充分发挥其在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要搭建校内外融通的能力提升平台。聚焦学生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求,将本校学科优势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平台优势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汇聚校内外多元育人资源,搭建丰富多样的专业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的实践育人平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具备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能力素质。

三、完善全员育人常态化的发展制度

全员育人常态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其常态,不仅要激发全员参与热情、加强协同联动,确保有人做、做的好,更要在持久性上下功夫。只有使多元育人主体愿于、乐于、善于长期坚守育人岗位、履行育人职责,才能真正确保全员育人常态化发展。因此,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多元育人主体发展的选拔、考评和激励制度,将全员育人的硬要求转化为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育人”为“我要育人”。

1.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根植以德立身立教的深厚底蕴

全员育人能够见实效、保常态关键在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其中师德师风是为人师表的基本前提,是评价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第一标准,也是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实现全员育人常态化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育人,使其“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一方面,应健全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的教师行为规范。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在长期育人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因此要把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摆在首要位置,将师德师风长效化制度建设贯穿其日常育人实践始终,“以现实中存在的瓶颈性问题为对照,通过针对性、规范性和引导性措施的制定和良性运转机制的确立,引导教师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并促使教师完成从遵守规范到自觉提升的过程性转变”。另一方面,应完善师德师风专项考核评价制度。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师德师风考核负面清单制、师德师风民主评议监督制,用师德师风的硬指标约束所有育人主体的准入和流动全过程,着力纠正各类师德师风不良倾向、彻底解决失范行为,营造有德之师备受尊重,失德之人众人所恶的健康育人环境。

2.加强铸魂育人能力培养,保障全员育人质量可持续提升

要想使全员育人主体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使其具备高水平的铸魂育人能力,这是全员育人常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育人主体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涉及到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各个方面,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就要从岗前岗中全过程加强对育人主体的能力培养。一方面,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构建“后继有人”的全员育人队伍保障制度。教师是全员育人的主力军,师范类院校或相关专业则是培养后备师资力量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将铸魂育人能力培养作为所有相关学科专业准教师的必修课,夯实其职业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强化岗中培训,健全多元主体育人能力培训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培训体系,制定专项提升培训规划,重点依托“三全育人”试点省(区、市)、试点高校、试点院(系)成立培训研修基地,在育人过程中持续加强对多元主体铸魂育人能力的提升培训,尤其是对校内外兼职育人队伍更要重点关注、重点培养,造就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且后继有人的全员育人队伍,并积极为这支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3.开拓多元互通发展渠道,完善全员育人的考核激励机制

全员育人常态化不仅要引得进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而如何评价人才、使其得到长远发展,则是能否留得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坚持管理和激励并重,构建有利于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脱颖而出的长效考核激励机制,为人才发展得好、留得住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以评促建,健全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评价制度。全员育人的考核评价制度应该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改变以往长期存在的偏重产学研能力、弱化育人实效的评价制度,通过确定科学全面、可量化可操作的育人成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育人、教学、科研、实践”四维并重的全员育人评价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考核评价指挥棒的引领问题。另一方面,要开拓多元互通发展渠道,加强奖励激励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从校内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部门选拔优秀育人工作者转岗到专职思政课教师或思政工作队伍中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设立全员育人岗位津贴,将先进育人典型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并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使多元育人主体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其积极投身全员育人的荣誉感、使命感。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常态化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研究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全员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中德合作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