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诗词鉴赏教学方法探究

2020-08-11李龙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旷达黄州手法

李龙华

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鉴赏诗歌,是有技巧可学,有方向可循的。从个别意象到整体意境;从标题到诗句具体内容的解析;从诗的类型到诗意情感的推断;从人物的身份到时代背景,人物的品性追求等来进行探讨。诗山有路巧可攀,但学生欣赏诗歌比较盲目,缺乏章法。本文主要以宋词《好事近·黄州送君猷》的赏析为例,以期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好事近·黄州送君猷》

苏 轼

红粉莫悲啼,俯仰半年离别。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

明年春水漾桃花,柳岸隘舟楫。从此满城歌吹,看黄州阗咽。

一、读标题、明信息、初感知

诗的标题或多或少透露着词的内容、情感等。此题目主要信息是苏轼在黄州送别好友徐君猷,题材为送别,其相关信息就大概了然了:这首词紧扣“送”字,依次写了“红粉”和“老农夫”因好友即将远行而悲不可抑之情。再比如陈与义《题许道宁画》的颔联“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指“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还是“作者将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呢?标题之意是“为许道宁的画题诗”,从标题突破,诗作的内容是以画作为中心展开评价,颔联的意思应是后者更为恰当。

二、抓关键、明背景、巧联系

有人说:“这首词起笔奇巧,表面上劝慰女子不要悲伤,因为分别仅半年,转瞬即逝,实则是故作旷达之语。”奇巧何在?哪里看出女子?何为故作旷达?剖析文本:红粉借代女子。并以此发散关联,为什么红粉是女子?古人常用女子的化妆品、服饰、容貌来借代女子,诸如:“胭脂、粉黛、红妆”“红袖、红裙、裙钗、巾帼、红巾翠袖”“红颜、玉颜、蛾眉、柳眉”等。离别本销魂,多情伤离别。作者却劝慰女子不要悲伤,因为分别时间仅是半年,转瞬即逝,此乃新奇精巧之处。奇巧之二:不旷达,却故作旷达。从何而知?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对学生而言,“老农夫”是谁,理解上很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雪堂坡下”,再联系“黄州”这个地点,知人论世,便知蘇轼被贬黄州,曾在城东的坡地开荒种田,俨然一介农夫。而后又在周边搭建起五间草堂,建草堂时天正下大雪,故名“雪堂”,由此可知,“老农夫”乃苏轼自指。面对离别,苏轼如此凄切哀切,却劝女子不要悲伤哭泣,此乃故作旷达,也是奇巧之二。

三、析手法、联上下、巧判断

曾看到过一处对“明年春水漾桃花,柳岸隘舟楫”的评论,是这么表达的:“作者移情于景,写水面的桃花、岸边的柳树似乎也不忍让人远离,阻碍着舟楫的前进。”下阕起句关键词是“明年”。眼前是离别之际,第二年还未到来,可知下阙转入想象,乃虚写。水面桃花浮动、岸边柳枝斜伸,阻碍着小舟前进。这是景语,但不是作者眼中实物,而是意中虚景,故表现手法是想象、虚写,而不是移情于景。诗歌结尾“阗咽”一词是难点。引导学生瞻前推测,抓住“从此满城歌吹”,满城歌声乐声齐飞,那黄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自然是喧闹,欢乐的,“阗咽”之意迎刃而解。

四、看整体、找关系、巧分析

从内容情感上挖掘,整体解读诗歌,还可以从表现手法上鉴赏。鉴赏手法得从整体出发,如拟人、借代、夸张等都是局部的手法,教师据此问题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分析表现手法时一定要立足整体,并把握词句内部的关系。首先是立足整体。从整首词上看,与意旨、情感、主体内容相关的手法才是重点手法。上阕诉离别,直接抒发“悲啼”“凄切”,故答案第一点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而后据此展开分析即可。其次,把握关系。所谓关系就是诗词之间上下句或上下联,上下阕之间的关系。此词上阙实写离别时的凄切,虚写想象重逢时的欢乐。由此可知乃“虚实结合”。

五、引迁移、重发散、巧聚拢

“虚写”手法,学生掌握起来也有盲点。教师可从学情出发,就学生对送别诗“虚写”手法理解上的这块弱点,发散迁移,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后聚拢收网。送别诗的虚写基本上是侧重“想象”,或想象重逢时的情景;或想象朋友此去路途遥远、山水险恶;或想象二人分开后的孤寂凄凉、悲伤落寞;或想象梦境中友人归来。总之在时间上穿梭,在空间上跨越,与未来时空产生联系,是虚写、想象的突出内容。由此再文本互涉联系相关诗歌验证,使学生触类旁通。如王昌龄《送魏二》中“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刘长卿《别严士元》中“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是想象、虚写之笔。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综上所述,向经典诗词要知识点,向学情要薄弱点,向薄弱点要贯通点,这才是诗歌鉴赏教学的精髓所在。从诗词的标题突破,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从诗词的注解突破……如此方可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诗歌的学习还是要靠体悟、积累和灵活的知识运用,任何模板和公式都不能成为决定性的依据。把艺术还给艺术,让欣赏归于本真。

〔本文系福清市级课题“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Q2019ZX06)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福清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旷达黄州手法
杨优秀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