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20-08-11张进巧张辉锋翟佳佳

贵州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龄溶栓氧化应激

张进巧 张辉锋△ 翟佳佳

(1.西安电力中心医院脑病科,陕西 西安 710032;2.西安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病科,陕西 西安 710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在脑血管疾病中占65%~80%,致病原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在中老年群体尤为常见,该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主要症状表现为耳鸣、眩晕、半身不遂等[1],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目前,医学界公认静脉溶栓是挽救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针对发病时间<6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建议首选溶栓治疗[2],其对于疏通闭塞血管、改善脑组织神经损伤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静脉溶栓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方案针对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79.84±6.2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42±1.12)h。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79.91±6.1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19±1.32)h。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CT、MR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与WHO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描述符合[3];患者临床资料及病史、检查记录等资料完善,检查前均告知患者,患者已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均于发病6 h内入院;患者年龄≥70岁。排除标准:存在出血倾向或脑出血患者;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或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合并多系统并发症或合并严重感染患者;存在溶栓禁忌症或尿激酶过敏患者;伴随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检测其血常规、凝血功能以及生化指标等,并对患者血压、心率指标予以全面监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等常规治疗,与此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拜耳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口服治疗,200 mg/次,1次/d。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选择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国药准字S20020034,规格20 mg/支),剂量以0.9 mg/kg为宜,先于1 min内静脉推注10%,剩余药量于6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24 h内不得使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针对24 h后无明显不良反应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药物使用方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 患者NIHSS评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4],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5]。疗效评估标准:患者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正常、能够生活自理记为显效;患者经过治疗症状改善、生活能力得以改善记为有效;接受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或加重记为无效[6]。患者入院后及治疗后采集外周静脉血,离心处理分离血清,SOD指标采用化学发光法测试,MDA指标、GSH-px指标、ox-LDL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各项氧化应激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2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比较分,n=30]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高于对照组(χ2=9.632,P<0.05)。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颅内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出现颅内出血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05)。

3 讨 论

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为推荐的治疗急性脑梗死方案,其通过使用药物将阻塞血管的血栓溶解,从而让血管再通、脑部血流恢复。溶栓的目标是让阻塞的血管再通,并有可能恢复或改善受累区域的血流状况,是目前缺血性卒中非常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且受到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7]。阿替普酶这是现阶段得到全球认可的静脉溶栓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堵塞的血管溶开,已经挽救了数以万计的患者以及家庭。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使用rt-PA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能显著降低致残率,不增加死亡率;且溶栓时间越早,预后越好;3 h内溶栓,收益最大[8]。本方案引入的溶栓药物即为rt-PA,其作为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能够对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起到激活作用,促进血栓溶解,其与纤溶酶亲和力强,有利于特异性局部溶栓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与尿激酶、链激酶等其他溶栓药物相比,不仅对凝血系统产生影响小,而且具有不良反应少、可重复利用等优越性[9]。另外,rt-PA能够与血栓中纤溶酶原起到选择性激活作用,大大降低了出血风险。其半衰期一般为4~5 min,药物作用迅速、操作简单、无抗原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学者[10]在研究中发现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不会增加脑出血风险,但会引起脑白质疏松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氧化应激水平改善显著,患者NIHSS及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在并发症发生方面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达到93.3%,体现了其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高龄溶栓氧化应激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高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术的长期预后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超高龄瘙痒症1例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氧化应激与结直肠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