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管理的特点、原则与目标
2020-08-10麻天骁
麻天骁
摘要: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由紧急造成的管理主体的全员性、由离散造成的管理客体的复杂性、由突发造成的管理目标的防守性、由低频造成的管理理论的匮乏性等特点,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必须适应疫情发展,始终坚持稳定性、快速性和全面性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实现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管理目标
关键词:重大疫情 学生管理 原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牢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重要指示,采取严密措施积极防控重大疫情,努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重大疫情面前,高校作为人流密集地存在巨大的防控风险。在各高校严防严控重大疫情的第一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以下简称“学工队伍”)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
本文所讨论的“重大疫情”是指重大传染病疫情,即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水平。例如,1988年,在上海暴发的甲型肝炎,2004年,在青海爆发的鼠疫疫情,2003年,在广州爆发的非典疫情,2020年,在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本文主要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一、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管理特点
由于重大疫情的时间跨度较长,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两年,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重大疫情中“学生离校”这一特殊的时间段内。一则这段时间的管理特点区别于在校期间的学生管理特点;二则这段时间学生虽不在校,但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心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
(一)由紧急造成的管理主体的全员性
新冠肺炎疫情从发现到全面爆发,不到两周时间,正值寒假学生离校期间,又赶上即将来临的新春佳节,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似乎势不可挡。虽然,学生已经离校,这一离校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并非学校的分内之事,但作为立德树人的高校理应关心学生离校期间的安全问题。线上开学后,学生离校期间的管理工作更是不能只落在学工队伍身上,而是全员参与,通过线上课堂的主阵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二)由离散造成的管理客体的复杂性
学生离校期间的管理最大的特点是复杂性。这一特性是由离散造成的。在结构上,学生由一个整体变成了一个个离散的个体;在空间上,学生与学工人员从面对面变为了远程非接触;在时间上,学生从原来的集中式(如课间、中午、自习等)管理变为了随机式管理,学工人员变成了随时在线的“客服”;在心理上,学生心理呈现出紊乱、摇摆、恐惧、焦虑等特征;在沟通上,学生与学工人员的沟通成本急剧增加。此外,由于远程离散管理,管理路径和方式也较为单一。目前只能依赖于互联网手段,而我国有些地区未完全普及互联网,这无疑又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由突发造成的管理目标的防守性
重大疫情的突发使得常规的管理目标不得不调整,特别是积极的进攻型目标一般都会调整为消极的防守型目标。例如,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管理的目标可能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在重大疫情期间,学生管理的目标可能会降低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安全稳定。这使得学工队伍的管理积极性和管理效能大大下降。
(四)由低频造成的管理理论的匮乏性
由于重大疫情的发生频次较低,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又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管理、医疗、科技(如,大数据,5G,机器人),还是人们思想觉悟,较之2003年非典疫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学校层面的重大疫情管理还没有出现成熟的理论。这也为疫情期间的统一思想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组织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体现。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管理原则是指在这一期间内,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应当遵循的准绳。
(一)管理体系的稳定性原则
重大疫情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原有管理体系的改良和增强,而非重新构建新的体系。例如,以二级学院为例,在设置重大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时,应当由二级学院党委书记(党总支书记)、院长(系主任)负责此项工作,教学部门、实验实训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内容进行重大疫情管理体系构建。这样,由于新的管理体系是对原有管理体系的改良和增强,管理人员对新体系、新任务、新制度的学习成本较低,就较容易接受和做好管理工作。同样的,在重大疫情期间,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学生党员队伍、学生团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也是管理体系稳定性原则的体现。
(二)管理机制的快速性原则
重大疫情期间的学生管理不同于日常学生管理,关键在一个“快”字。例如,数据上报得“快”,排查得“快”,新闻总结得“快”等等。日常管理时,因为考虑到培养的因素,我们可能会牺牲一部分“快”,但在疫情期间这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在具体工作中,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要能接受住“快”的考验,要能从多个渠道同时获取不同信息、相互印证并及时上报。当然,“快”的要求与培养人的要求并不冲突,只是说快速是第一位的。
(三)管理目标的全面性原则
以往的疫情期间的管理目标都以防守目标为主,而新时代的重大疫情期间的管理目标应当继续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进攻目标。换言之,不能把重大疫情看做洪水猛兽,应善于转“危”为“机”,改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借重大疫情之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三、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管理目标
由重大疫情期间管理目标的全面性原则可知,重大疫情期间的管理目标不应当只局限于“不出事”的防守型目标,而应是“做好人”的进攻型目标。
(一)德育目标
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管理工作应以德育工作为指引,引导全体大学生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强化大学生的“四个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特别是在疫情爆发初期,要坚定学生战“疫”的信心,在疫情爆发的中期,要引导学生以点带面做好家庭防疫,在疫情爆发的后期,要善于宣傳总结防疫的事迹和经验。
(二)智育目标
重大疫情期间的智育工作,并非专业教学工作,而是指为打赢防疫攻坚战所进行的专门学习。例如,防疫知识的专门学习、防疫期间思想政治的学习、在线学习技能的学习、防疫心理知识的学习等等。当然,也包括这种学习气氛的营造等。
(三)体育目标
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在家庭。“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没有身体支撑,就难以完成其他工作。因此,体育目标就是通过互联网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风尚,增强学生的物理抗压能力,为长期防疫打好身体基础。
(四)美育目标
重大疫情期间的美育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防疫人物身上,防疫事例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创造美。例如,“最美逆行者”、“最美医护”、“最美志愿者”等无不体现着人性之光辉。因此,这一目标要求学工队伍,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这些令人感动的美好中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的线上活动,增强学生的战“疫”信心。
(五)劳育目标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重大疫情期间,学生的主要劳动场所主要集中在社区和家庭,由此,劳育目标主要有二,一是将社区志愿服务、家庭劳动等相结合,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二是将德育和美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总之,重大疫情期间,学工队伍要深入理解学生管理的特点,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安全稳定为基本管理目标,遵循稳定性、快速性和全面性原则,开展以“德、智、體、美、劳”为管理目标的重大疫情期间系列教育活动,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课题来源: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课题名称:新时代校园文化活动供需匹配问题研究——以交通类高职院校为例
课题编号:交教研1802-17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1-26.
[2]赵波,蔡特金,张志华.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呈现与调适——基于自我关怀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 2020(04):49-54.
[3]李小玲,王建新.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98-102.
[4]杨涛.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方式方法探析[J].理论建设,2020,36(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