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语课堂活起来之“邀请外国人进课堂”
2020-08-10杨赛
杨赛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始终认为英语课堂应该是有趣的,丰富的。从高二下学期开始,随着新授课的结束,英语的学习也进入到了一轮复习。往常新授课带来的新鲜感也逐渐地被复习课的枯燥所代替。不仅如此,始终觉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停留在纸上谈兵,有种空中楼阁的感觉。英语的学习似乎缺少了些真实感。近几年来,尽管新区的发展迅速,可要做到配备外教,使学生真正地接触,还是远远地受到条件的限制。于是,在这一背景下,我慢慢地产生了“邀请外国人进课堂”的想法。
所谓的“邀请外国人进课堂”,并不是真正的邀请外教,毕竟条件有限。机缘巧合,科技发展, 沟通交流比以前更加便利,地球村成为可能。通过社交软件,我结识了来自美国的Greg和来自英国的Stef。 和外国友人保持联系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大家对于与陌生人的交往应该都有体会,建立联系容易,保持联系不易。为了达到与外国友人保持持久联系,进一步引入到教学中的目的,我坚持每天寻找一些有趣话题,慢慢地,也算是建立了友谊。我便尝试着“邀请外国人进课堂”了。
初次将我们的聊天引入课堂,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于老师和外国人之间的交流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也乐得借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初将Greg介绍进来,我激励学生,“这次的作文要倍加认真,我要把你的作文展示给老外看哦。”想到自己的作文会得到一个外国人的点评,学生无论从内容到卷面都写得格外认真。我从中挑选了一篇发给Greg, Greg果真做了细致的点评。在作文讲评课上,被点到的学生也是十分的兴奋。
有了作文点评的先例,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继续利用学生对老外的兴趣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用英语来表达,经过再三比较,我挑选了与Stef的其中一段互动,做成了一个PPT,一步步引导学生英语思维,英语表达,那节课学生也是兴奋异常。 Stef的母语并不是英语,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于启发英语思维的擅长。在Stef的博客中,有这样一篇文章,
“English comprehension with a question.
I was doing some work at backyard of my office.
My boss come out and told her 17 years old son “Driving instructor is here.”
I said “Call the other engineers to stay of the road!”
There was a pause and than she did something or say something...
Q1 What was it?
Q2 What did I mean?
Dont like this post I want an answers!
If I get 20 answers and none of them is right I will explain Q1 and Q2.”
在我最初看到這篇文章时,说实话,略微有点一头雾水的感觉。在看完博客下方的评论后,我又反复研究,加上联系英语非Stef母语的背景,答案便很明朗了。整个过程纯英语思维,关键充满趣味。有了这一自身经历,我想对于学生应该也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果然,学生在看到我展示给他们的问题后,也是很困惑,我便一步步的引导,展示网友评论,学生间互相讨论,有想法的同学起来表达,慢慢地碰撞之后,答案也就讨论出来了。那一课,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英语表达空前流畅。
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只见其图不闻其声也是一种遗憾。在今年二轮复习的听力专题中,我突发奇想,不但要见其图,更要闻其声。于是,原先听力材料中的内容,我便邀请了Greg用其标准的美式发音加以朗读,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在邀请外国人进课堂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样都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见不到的颠覆认知的知识。例如,在和Greg的讨论中,知道sb.和sth.是不被美国人认可的。
随着时间流逝,所有的节日慢慢度过,之前作为教师的我也从未细究过的,在与Greg的聊天中得知原来Childrens Day 和Labor day 都不是国际性的节日。也慢慢地了解到美国人的Memorial Day,就在我向学生介绍了 Memorial Day后的半年,在一次测验中,居然见到了以Memorial Day 为话题的阅读理解,学生们也是印象深刻。
而在和Stef交流的过程中,提到了kayak和canoe的区别,我也制成了PPT展示给学生。令人惊喜的是,2018年的全国I卷的完型填空,故事的背景居然就是在一艘kayak上发生的。学生都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近两年的穿插介绍,Greg和Stef早已经成为了我课堂上的常客。邀请外国人进课堂,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文化差异,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这不但是我,大概也是友人们希望看到的吧。学无定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愿尝试更多学习的道路,和学生们一起走下去。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