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
2020-08-10李岩松
李岩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英语也成为了当代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英语作为高中教育体系的基础学科,教师要迎合新课改精神,摒弃以往的固化教学方式,结合当代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英语能力的均衡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
1.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以往的教学方式较为固化且单一,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进行知识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缺乏语言和情感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效率低下。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在愉悦而轻松的氛围下开展英语知识学习。首先,教师要秉承新课改精神,尊重和理解学生,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其次,当代高中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具备良好的责任感,通过幽默、严谨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待学生要具备爱心、诚心、关心以及包容心,用自己的人格和知识影响学生;最后,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而愉悦的课堂氛围,改变以往枯燥而固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2. 应用情境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各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大量涌现,各个学科都面临着改革与创新,情景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其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在创设的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A taste of English humor”这一单元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代表作The Gold Rush和Little Trump,促使学生通过情景感受到卓别林大师无与伦比的幽默感和想象力,在学生捧腹大笑的同时,体会到其对下层人民的关心和同情。教师在创设具体情境中,要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英语水平,保证学生可以融入到情境中体会文章大意,吸收、巩固以及内化英語知识。
3.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高中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下,对于信息技术并不陌生,信息技术也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以往“粉笔+黑板”的固化模式,积极引入和应用信息技术。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文章内容为学生播放有关的节目访谈、电影以及视频,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而有趣,例如在学习“A healthy life”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虐待儿童”、“能源浪费”、“禁止吸烟”等主题的视频,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激发其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其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翻转课堂已经在教育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中,可以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开始之前将学习资源分享给学生,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反馈给教师,由教师在课堂中统一讲解,在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和欢迎,教师可以将课后作业、课前预习等内容融入到微课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能够完成自学和知识巩固,促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4. 迎合高中学生兴趣
以往的英语课堂氛围枯燥且沉闷,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中,需要迎合高中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Music”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根据当代高中学生喜欢音乐的特点,为其播放美国乡村音乐“500 miles away from home”,将学生带入到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充满怀旧气息的乡村中,引发学生的思想以及情感共鸣,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热情。又例如在学习“Canada-the True North”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关于加拿大的地理位置、风土热情、社会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加拿大国家了解的同时,扩宽学生的人文视野,激发其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固化教学方式,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俞海萍.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0).
[2] 李萍. 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 基础教育论坛, 2019(28).
[3] 杨肖琴. 浅谈高中英语高效课堂中词汇教学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16(09).
[4] 王友莲.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深层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7).
[5] 高婉. 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J]. 英语教师, 2019,19(17).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