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研究生招生困局
2020-08-10吴文平
[摘 要]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是教学攻关、科研攻坚最活跃的力量。青年教师的成长直接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然而青年教师的成长也面临很多困局,其中主要困局就是研究生的招生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当今各大高校青年教师密切关注的重点,并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生招生;困局
[作者简介] 吴文平,博士,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332-02 [收稿日期] 2020-01-10
一、引言
最近在国外学术交流,好多博士生问了几个最常见的问题,“老师,你觉得我毕业了去国内高校好不好?”“去了以后发展怎么样?”“待遇怎么样?”“有没有好的团队?”“会不会没有学生报考自己?”。不可否认,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自己进了某高校之后的发展情况,自己团队的组建以及研究生的招生情况直接决定了以后的学术发展。
相信许多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有这个感慨:明明粮草充足,却无兵马,一个将军独自冲锋陷阵,场景颇为凄凉。不禁苦恼为何招生这么难!这个问题是目前各大高校青年教师普遍都面临的问题。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青年教师自身的原因[1,2]。
二、青年教师面临招生困局的几个方面
1.研究生招生有职称要求。入职后不能及时成为研究生导师。普通“青椒”入职后大多不能马上拥有研究生导师资格。除了一些带“学术帽子”的人,一进校门就是教授,有研究生招生资格外,其他青年教师要职称晋升非常难,有时候所有参评的人员几乎都能够满足基本条件,但名额有限,部分高校一个学院4~5个学科,每年只有1个晋升名额。为了这仅有的一个名额,大家拼得头破血流。职称评审通过可能要等很多年。而且学校不断有人才引进来,研究生的名额增加速度不能适应老师的增加速度,出现老师多学生少的情况。
2.招收研究生有项目级别和经费要求。招生研究生需要拿到国家级项目(至少青年基金),带研究生需要资金支持,做科研需要经费,但普通青年教師申请基金有一定难度,而获得的启动经费往往不宽裕,而且是分批调拨的。虽然部分青年教师也能申请到国家、地方或学校的课题资助,但是能申请到的资助往往非常少。
“基金虐我千万遍,我待基金如初恋”,这是句在高校广为流传的“名言”。刚进校的青年大都需要申请国家青年基金,然后就是面上基金。有了基金,就有了招收研究生的底气。招收研究生需要经费资助,这点固然没错,问题是有了经费也不一定招到学生,毕竟学生总数越来越少,而青年教师的数量越来越多,肯定会有很多年轻老师招不到学生。
3.招生过程不透明。老师多招生名额少,青年教师不容易招到学生。研究生招生工作兼具行政和学术双重性质。世界上的各种活动基本都有人情关系在,研究生招生工作关系到成千上万考生的切身利益,招生老师为了招到事先联系自己的研究生,在招生面试环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人情因素,所以规范招生行为,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有助于研究生招生的合理分配。比如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纪检监察制度、申诉复议制度和过程可溯制度。加强招生环节的控制和管理,明确各相关方的权利与责任,确保招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招生选拔过程的透明度,维护招生工作的严谨性、严肃性及考生的合法权益[3,4]。
4.学生不愿意报考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大都是职场新人,资历有限,获得社会资源的可能性也有限,受邀讲学或咨询的机会几近于零。学生一般为了就业提前去找有资历的教授,希望毕业后可以通过导师的人脉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
对于想跟着导师快速发论文或者为了申请国家资助出国而攒论文的学生,也不乐意跟着年轻导师。至于攻读博士的,多在导师的指导下稍加指点就可以完成论文。脱离了自己的导师,独立工作后做科研、发文章都难。导师给予学生的指导有限,学生也很迷茫。可现实是,有些老师一届招4~5个研究生,即使没时间指导,最终学生混毕业,也不愿意分一个给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难得的人力资源。
5.校方的招生政策不向青年教师倾斜。学校把学生的名额给有“学术帽子”的人,一般是每年3个研究生(硕士或者博士),资历老的教授可多一次挑选。本来每个系(学科)总的招生名额很少,硕士最后基本没有名额,导致青年教师(具备带研究生资格)多年一直没有学生可带,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但正如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所说:“青年人才一定要有伯乐发现,要有环境支持才行。仅仅靠自强不息,靠自己玩命干,个别的可以起来,但整个群体起不来”。青年教师学历高、专业知识丰富,热情高、工作干劲大,年龄小、容易沟通交流,只有系统的统筹安排才会让高校青年教师看到希望,有发展的动力。
6.生源受限。国内优秀的“985”“211”院校每年都有保研指标和夏令营选拔名额,然而这些学校的夏令营公告报名资格都要求“重点院校”“全国知名高校”或“双一流”高校,无形中把许多非“985”“211”(双非)高校的优秀生源排除在外。
谁也无法否认,高考完成了第一轮的人才筛选,筛选的直观结果是,只有少部分学生去了“985”“211”高校。一些高考失利的同学更希望通过考研实现人生的“逆袭”,进入到顶尖学府的学习。做学问搞科研,就跟人生路一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并不是静止的,应该用科学的发展眼光去看待[5]。如果有“双非”高校的优秀学生去报考“985”“211”高校的研究生,为什么不给个机会让他们把自己对知识和人生的理解展示给老师?也许他们经过波折,对人生有了重新的规划,更能坚定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985”高校的每一个学科并不与“985”地位都相称,有些很弱的学科在研究生招生上也得遵守学校规定的生源,必须来自“985”“211”或“双一流”高校,而这些优质的生源又不愿意到学科弱的学校,而“双非”学校的学生又受生源规定的严格限制进不来,导致“985”高校的弱势学科一直在研究生招生上存在很大的缺口。
7.青年教师扮演多重角色,指導研究生精力不够、经验不足。不少人认为大学教师很轻松,不用坐班,还有寒假暑假。也许在外人眼中,高校教师这份职业体面、轻松,而现实却是他们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6]。对于青年教师这个尴尬的群体,大多数博士毕业都是28岁左右,必须面临结婚买房、生儿育女、孩子教育、赡养老人等生活的责任和压力。同时,他们在学校还得兼顾科研和教学任务。青年教师并非专职研究人员,在教学方面还是新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学校还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带班当班主任、学生导航师以及有出国访学经历等,这些压力足以让年轻老师喘不过气来。毕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研究生。而且指导研究生经验的不足、学术水平同资深教授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学生对青年老师缺乏信任,甚至担心能否顺利毕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报考导师时的选择。
三、结语
作为刚走进高校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存在申请国家项目和职称晋升难,可供自己支配的科研经费不足,学校政策倾向,生源限制,指导研究生经验不足以及学术水平与资深教授相比有一定差距等困难,这些都会影响到研究生的招生。但无论如何都要努力提升自己,保持对教育热忱的初心,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树立口碑,建立信任。相信青年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一定能增强科研能力,在学校政策的扶持下,教学和科研现状会慢慢好转。
参考文献
[1]刘宁,任慧龙,李辉.新形势下的青年教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6):40-41.
[2]刘航.关于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的思考[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4):108-110.
[3]董力毅,冯丽娟.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改革现状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00-109.
[4]王健,王本贤.新媒体时代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8(7):46-49.
[5]宋朝阳.博士生招生实施“申请–考核”制的几点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10-14.
[6]铁铮.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及解决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