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的路径分析
2020-08-10陈玉琴
[摘 要]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可概括为“具象——抽象——具象”的路径。首先要从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入手,结合教材中关于数的概念进行阐述;其次要设计多元题目、活动进行训练,在观察、运算、估算等环节发展学生的数感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掌握数感的诸多功能并引导学生将数的各种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感培养;路径分析
[基金项目] 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Z170413)
[作者简介] 陈玉琴(1982—),女,福建漳浦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126-02 [收稿日期] 2020-02-19
数感是小学数学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学生对于数字、数量的直观感受,与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相同,是学生理解数学内涵、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
一、培养数感意识
1.数感意识的内涵。数感的定义可概括为数字、数量、数量关系、预估运算结果等。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概念的重要性,让学生保持对数字、数量、运算的敏感;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调动知识,完成数字甄别、数学运算,提高学生对应用数、数量的认知水平。
2.多维解读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建成数感意识。理解数的概念,是形成数感意识的第一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简单的数字并掌握1~10的书写,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因为从出生起,他们便被身边人引导着去感受数字。但是,会写数字并不意味着具备数感,学生刚开始可能只是对数字的形状产生了记忆,以致在被提问时能够条件反射地说出或写出正确数字。数学教师在以培养学生数感意识为前提的条件下,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字的本质,将对数字的理解从简单的形状记忆不断升华。
二、发展数感能力
1.在运算练习中强化数感。数学运算包括口算、竖式笔算、简算等,是数感能力在学习中的最主要体现。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在分门别类的练习中接触计算方法,形成运算技巧,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数感能力,同时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口算是其余运算的基石,具备简单数字的口算能力、掌握一定程度的口算技巧,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数字含义,也便于学生提升笔算、简算的水平。竖式计算训练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运算本质,通过简算练习,学生能够提高对数的认知的灵活度,这些对培养学生的数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一年级上册的加法为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和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为了让学生快速接受加法的概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将教材中的情景图动态演示:小丑左手拿3个红气球,右手拿1个蓝气球,然后最终合在一起,问学生小丑手中一共几个气球。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出加法的定义,写出3+1=4数学表达式,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量合在一起就是加法的印象。之后,教师可以演示新的画面,将4个气球中其中一个红气球变成蓝色的,然后再次提问学生,一共多少个气球。虽然红气球和蓝气球的数量改变了,但是总数不变,学生会自然答出4个的正确答案。最后,教师可以考考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问学生2+2、3+1分別是多少,帮助学生积累口算技巧。
2.在尝试估算中提高层次。数学课程标准在对学生运算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强调了估算的重要地位,多次提到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正确的途径估计运算并对结果做出合理的数学解释。然而,由于估算这一知识生活性很强,又很难在考试中考察,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
3.借助数形结合深化认知。对于小学生而言,借助生活情景的力量能够实现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转换,从而降低学习数感的门槛。但与此同时,有许多数学问题只凭情景辅助无法解决。由于小学生的联想能力、建模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引进数形结合来简化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呈现解题数学模型。这样不会导致学生形成惰性思维,反而可以很容易地激发学生对抽象数字的兴趣。基于数形结合,学生的抽象和具象思维能够获得平衡、共同的发展,对数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刻。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9加几”这节课中,刚接触进位算法的学生总会产生迷惑,为此,教师可以制作简洁的课件,将抽象的进位算法直观地展现出来:一个盒子中一共可以放下10支笔,现在一共有15支笔,若盒子中放10支,那么外面有5支,即10+5=15,若盒子中放9支,那么外面有5+1=6支,即9+5+1=9+6=15。这样一方面可以从正向思维角度阐述进位的实际含义,另一方面包含了以凑10为基础的简算方法,发散学生的逆向思维,总之借助“形”高效解读概念,促进学生深思,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进位、加法计算、简算等数感能力。
4.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数感。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眼光很直接,也十分容易从亲手操作中获得进步。数感本身就是依托客观事实,即学生对数与运算的感知力、对生活中的数量的观察力、对数字现象的解释力存在的。数感的培养不仅要靠理论的指引、教材的解读,更离不开学生动手实践。
5.在生活中提炼数学感知。数感的形成是学生在初步了解概念之后,通过与身边事物、事件进行对照得来的。可以说,数感的形成过程,就是学生认识数、感受数、交流数和用数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要依托于生活实际,需要教师主动创设情景、巧妙安排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发学生思考感悟。从广袤的生活海洋中,不仅能够提炼出诸多的数学问题,例如从数学角度表征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据,构建简单地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调用数感功能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归纳、对比,形成完善的数感体系。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日历、月历的图片,让学生记住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分别是多少天。为了加深学生对日期、时间的认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绘制月历,结合美术知识、个人技能丰富月历的表现形式。
三、创新数感思维
1.鼓励运算方法灵活多样。数感是学生对数字、数量的感知,是学生表征事物关系、捕捉生活中数据的能力,因此,数感的个体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这决定了学生在列式、计算时会产生不同的思路。千篇一律的参考答案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教师要提倡多样化的运算方法,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解决途径,调动数感思维。尊重学生个性,是训练学生数感思维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获得能力发展的基础。
2.提倡在生活中应用数感。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数感能力的来源不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在实际应用中熟练升华。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借助生活化资源阐述数感的内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感知,更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自由空间中获得数感能力的提升。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过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数感是学生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基础。综上所述,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字、数量以及数量关系的认知与运用,教师要将数感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体系,重视起数感的各项功能,通过设计运算、估算、动手操作等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数的基础,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和生活中的实例生动展示数的本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数感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秦媛媛.培养 发展 优化——小学生数感塑造的途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9(09).
[2]平丽娟.培养良好数感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
[3]陈强.搭建自探共学平台 兼顾算理算法双目标——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计算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9(12).
[4]吴晓冬.多元、递进目标助力小学生数感培养——以《3的倍数特征》为例[J].好家长,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