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探析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
2020-08-10李欢欢刘文轩夏宗良陈甲法戚元成
李欢欢 刘文轩 夏宗良 陈甲法 戚元成
[摘 要] 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把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贯穿融会到专业课及其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和进课堂,最终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以遗传学课程为例,探究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努力达到真正的全方位育人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 遗传学;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项目“高抗叶锈病小麦-高大山羊草2Sl#4易位系的培育和种质创新”(192102110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欢欢(1986—),女,河南三门峡人,农学博士,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小麦细胞分子遗传学究;刘文轩(通信作者),(1964—),男,河南巩义人,农学博士,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107-03 [收稿日期] 2020-02-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教育学校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工程,高校中的课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课程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课程承载着教育内容,包含了教育对人的期待,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尽管不同类型课程的内容和科研存在差异,但都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因此,做好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相结合,是充分发挥课程价值教育功能,是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1]。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要求教师应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从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思政覆盖各学科、各专业和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
遗传学课程是我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校级精品课程。本文就遗传学课程开展遗传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及思政教育在遗传学中的融入点为例,提出自己的一些理解,浅谈将课程思政理念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的设计与体会。
一、遗传学课程介绍
遗传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机理,从不同层次阐述世代之间性状和基因表现的内在机制和遗传规律,揭示引起生物产生遗传和非遗传变异的手段和途径。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而且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生产实践上,遗传学日益显示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发挥课堂的价值引领功能,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形成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在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课程思政在生命科學教学课堂的融入与重视是极其重要的。
二、遗传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和实践
课程思政必须做到思政与专业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相长。遗传学课程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融入课堂教学,以有机结合和无缝对接相互融合,完成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在讲授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时,阿委瑞及其同事利用生物化学方法证明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时,他的这一理论引起了当时遗传学界极大怀疑。但是科学界的质疑不但没有动摇阿委瑞及其同事继续探索真理的坚定信心,反而增强了他们的信念,他们不断针对同行的质疑设计实验,系统进行一系列研究,证明自己提出的理论。因此,作为科学家,应不断提出问题,同时具备在面对质疑时应严谨求实,追求真理,将研究成果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检验基础之上的求真精神。
在讲授孟德尔遗传时,首先引入的是孟德尔定律。从1856年起,孟德尔在修道院的花园里种植了8年豌豆,研究了28000株植物,获得了大量数据。在科学界普遍关注达尔文的进化论时,当人们为进化论而争论不休时,孟德尔并未随波逐流,而是静静地守着他的小菜园,种着他的豌豆利用自己获得的数据,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用实验来证实或否证,从而开启遗传学大门。经过8年执着的实验研究,提出遗传学三大定律中的两大定律:分离规律和独力分配规律,于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实验》。孟德尔在科学探索上具有坚韧的意志,经过8年持之以恒的探索,终于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孟德尔揭示遗传规律的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仅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还要有坚韧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在讲授蛋白质合成章节,引入施一公团队2015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Science,2015)”和“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Science,2015)”,首次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冷冻电镜)方法解析的酵母细胞剪接体近原子水平分辨率(3.6埃)的三维结构,该剪接体包括五个小核糖核蛋白(snRNP),十九体(NTC),NTC相关蛋白以及其他辅酶和辅因子等[2-3]。通过对结构的解析提出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剪接体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动态分子机器,其结构解析的难度高于RNA聚合酶和核糖体,而施一公团队首次揭示高分辨率剪接体三维结构及其对前体mRNA进行剪接的分子机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通过将我国科学家的杰出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科学探索方面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自觉增强承担国家文化价值传承的重任,树立我国科学家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追求卓越的创新自信,努力为科技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提供科学精神和动力源泉,为人类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在讲授细胞质遗传植物雄性不育时,介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上世纪60年代,中国正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饱尝饥饿滋味的袁隆平,决定投身祖国农业研究,让更多人吃饱饭。他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7月,袁隆平在海南意外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这一成果在1976年后得以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他一生始终在农业科研领域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袁隆平院士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险,勇于付出的精神,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在讲授遗传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时,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参与的1%的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登月计划”,我国承担的工作区域,位于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这一区域共测定3.84亿个碱基,相当于将所负责区域重复测定12次以上,对人类基因组的实际贡献率为1%左右,最终所有指标均达到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对“完成图”的要求。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能为当代医学插上翅膀,帮助百姓活得更好。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的完成,显示了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重大课题的创新思维和策略,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这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树立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为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
三、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将遗传学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必须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找准专业教学内容与价值观引领的结合点,充分挖掘本课程的思政资源。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融入不能生搬硬套,在讲授专业知识的时候要过渡自然,要生动、贴近教学内容,让学生喜欢听,爱听,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和古今中外科学家们探索科学真相,解析生命奥秘的研究历程和研究故事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美丽以及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渴望求知的兴奋和愉悦下接受熏陶,启发学生自觉认同,产生共鸣与升华,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对未来事业的情怀,最终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课程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用于探索,勤奋求实,敢于担当的胸怀和思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要义有机融合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
四、小结
本文以高等學校遗传学课程为案例,结合教材列举大量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实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题材的真实案例内容为依托,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不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Yan C,Hang J,Wan R,et al.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angstrom resolution[J].Science,2015,349(6253):1182-1191.
[3]Hang J,Wan R,Yan C,et al.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J].Science,2015,349(6253):1191-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