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0-08-10霍莹莹
[摘 要]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引领者,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以师德内涵的三个层次(公民道德层次、职业道德层次、专业素养层次)为研究的出发点,针对存在的教学失度、职业理想不坚定、教学能力不足、学术道德滑坡等困境,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加强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坚持“四个统一”,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对策。同时,教师应自觉自律,重视自我发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修养。
[关键词] 高校;师德;师德建设;困境
[作者简介] 霍莹莹(1993—),女,山西人,贵州财经大学公管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062-03 [收稿日期] 2020-02-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本,贵在师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地位[1]。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并提出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高校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一、师德内涵概述
关于师德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个人道德,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并提出了师德包含敬业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传道解惑,教书育人等内容。另有学者从教师是职业还是角色这个角度来定义师德,认为若教师是一种职业,所谓的师德就是一种职业道德,是所有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都必须遵守的行规和理应所具有的职业操守;若教师是一种角色,所谓的师德就是角色道德,是具有教师身分或“扮演”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者理当具有的德性\德行以及社会对其提出的道德要求与角色期待,要求教师不管是在教书育人中还是在此之外,必须做得像个教师[3]。本文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師德内涵,第一,师德即公德,这里指公民道德层次。教师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必须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规范。第二,师德的职业道德层次,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须履行的责任、义务及享有的权利。第三,师德的专业素养层次,教师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从公民道德层次出发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指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基本行为准则,在同一道德体系中具有内容的广延性和层次的多样性,涵盖了各个领域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与不同社会领域的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4]。首先,个别高校教师发表不当言论,歪曲历史事实,此种情况不仅对所在大学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也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声誉。其次,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要的工作职责应当是专注教学,但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教师不愿讲课,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上课只是照本宣科,不注重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外,部分教师缺乏教学诚信即教学失度,一是教学过度,在不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下,盲目的过度拔高教学要求,增加学习难度;二是教学不及,主要表现为课堂内容陈旧、观点滞后,只讲解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把学科前沿热点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三是教学失信,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基本不清楚学生到底掌握到何种程度,严重触及了师德师风底线。
(二)从职业道德层次出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5]。目前高校教师在教师职业道德层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职业理想不坚定。据一项有关教师职业选择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不同学历的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原因,选择喜欢高校工作方式和环境的教师,博士学历、硕士学历、本科学历、本科以下学历教师选择的比例分别为35.5%、44.9%、44.4%、66.7%,均占第一位。在不同岗位的教师中,教师岗位的教师选择喜欢高校的工作方式和环境及热爱教育事业的比例分别为33.5%、35.25%,二者相差不大;在管理岗位中,选择喜欢高校的工作方式和环境及热爱教育事业的比例分别为54.5%、30.7%,二者相差23.8%;实验岗位中,选择喜欢高校的工作方式和环境及热爱教育事业的比例分别为50.0%、22.7%,二者相差27.3%[6]。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立志从教”占有一定比例,但在选择职业时看重的是高校的环境而不是个人兴趣。因环境而选择这份职业,是教师职业理想上的淡化与价值追求的偏差,也是教师这份职业的悲哀。二是学术道德滑坡。突出表现为剽窃、抄袭科研成果,侵占学生科研成果,一稿多投等。博士学历的教师认为科研成果一稿多投是最为严重的学术道德问题,占16.5%;硕士和本科学历的教师认为科研成果抄袭剽窃是最为严重的学术道德问题,分别占22.4%和26.3%;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则认为研究数据资料造假以及侵占学生科研成果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各占20.0%[6]。
(三)从专业素养层次出发
一方面,重科研轻教学。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有68%的高校教师认为重视教学、关注学生成长的行为得不到鼓励;72%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的成就感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的成功,然而由于职称评定的压力,不能在教学工作中投入过多精力,导致教学质量、教学责任感逐年下降。只有49%的教师对教学中的失误会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反思总结,其余的采取“过去就算”的态度。对高校教师而言,科研是职责所在,部分高校教师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专业基础根基不牢,一旦评上职称,便忽视科研工作,出现学术功利化倾向,最终可能是教学和科研都未能尽职尽责。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在招聘教师时,要求受聘者具备博士学历,但在招聘环节,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查。对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现在教师的授课质量与学历、职称、科研能力不匹配,甚至34%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因为科研任务较重,授课思路混乱,授课内容时常有误,并且不喜欢学生提问题。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不良社会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造成部分教师丧失了职业理想信念,部分教师甚至抛弃了原有的价值取向,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高于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另外,关于高校教师待遇,尽管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但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致使部分教师为了生存不得已考虑其他途径如通过校外兼职来改善经济状况,从而影响了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学校环境影响
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但在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于重视教师的职称、学历和科研水平等,忽视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二是弱化了高校教师的德育教育。对师德培训只是“走过场”,或停留在宣传号召上,導致教师很少参加师德教育活动。在被调查者中,仅有9.6%的教师认为“制度完善,定期学习教育,效果好”,有27.2%的教师“没有定期的(参加)学习教育活动”,有10%的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学习教育活动”[7]。三是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教师普遍认为高校师德的奖惩机制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在实施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仅有11.7%的教师认为“有明确的奖惩标准,执行情况好”,16.9%教师反映“没有专门的奖惩标准,执行困难”,有13.5%的教师反映“没有师德奖惩机制”,有21.6%的教师根本“不太清楚”[8]。
(三)教师自身影响
首先,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自我修养提高的主动性;其次,由于科研、考核的压力,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研究较少,教学热情不高,只是“机械”地讲完知识点,课后也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有两个主体,即教授知识的老师和接受知识的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关键,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然而,现实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较少。
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在教师公民道德层次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强化师德教育
“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第一,高校教师必须将“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作为使命。教授知识是首要的、基本的职责,更重要的是教师高尚的品格、教育的信念对学生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位教师都应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第二,高校要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中。尤其是青年教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师德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坚定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调动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自律尤为重要。第三,师德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重视教师人格健康教育、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第四,创新师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比如,高校每年评选师德模范或者邀请师德典范人物做专题报告。
(二)在教师职业道德层次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完善师德考核制度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体系,把师德建设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首先,多角度选取能够反映教师师德状况的考察指标并及时反馈教师考核结果,将其纳入师德档案,作为教师职业长期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次,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高校应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及诚信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将奖惩机制落到实处。就奖励机制来说,高校要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评比活动,对师德模范教师进行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可根据自身财力、物力情况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以此激励教师进一步树立崇高的师德,激励每位教师真正做到敬业爱生、严于律己,以崇高的师德、广博的学识感染学生。
(三)在教师专业素养层次自觉自律,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师德建设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在存在的所谓师德问题,其实是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不高,而不是单纯的道德修养问题。不可否认,师德高的教师往往能够发现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和困惑,善于通过引导、激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发展,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万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9):75-78.
[2]做好时代教育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些新要求[N].中国教育报,2018-9-10.
[3]冯丕红,李建华.师德内涵的二维阐释[J].武陵学刊,2015,40(2):1-7.
[4]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公民基本道德规范/396776?fr=aladdin
[5]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38128.htm?fr=Aladdin.
[6]何祥林,程功群.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H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53-59.
[7]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2):123-125.
[8]张再生,张春瀛.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