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08-10马兰
马兰
[摘要]科学是以探究为主的学科,科学观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课前、课中、课后适时组织引导,让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能力 科学素养
在组织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事实上,科学观察能力是促进科学实验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当学生不具备较强的科学观察能力时,其科学探究学习效果也将受到影响。目前,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但卻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如此就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却不懂得如何通过观察,提升科学研究效果。针对于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一、设计预习任务,激活观察意识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建立在一定的标准之上,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也是如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操作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实验,不断完善实践过程和结果,促进科学观察能力的养成,为提升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为他们布置了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种子展开观察。在任务的指导下,学生们纷纷进行种子搜集活动,并且将这些种子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共同观察种子的特征。在正式组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围绕种子的特征展开自主交流与讨论,促使学生初步了解种子相关知识。有学生经分析观察后指出:种子发芽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如需要一定量的水分、需要空气,等等。还有学生经观察之后认为:种子可以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发芽,与有没有阳光没关系。针对学生给出的不同观点,教师并未给出直接性的评价,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与实验的方式,寻找答案。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基于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的课前预习任务,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非常有利,同时还能够使得课堂氛围活跃,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以此打造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式课堂。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观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这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进行有效指导,丰富观察体验
很多小学生本身的观察能力并不强,在观察活动中,缺乏目标和方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采取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和方向,从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观察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分析观察过程,记录观察结果。如此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强化学生的观察体验都非常有利。
(一)引导观察实验的因果关系
在引导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围绕科学知识展开分析研究,把握其中隐藏的因果关系。我们都知道,世界万物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组织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就可以把握这些联系,然后优化教学过程。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多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观察科学实验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设计了实验教学环节,具体如下:首先,引导学生详细记录种子发芽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的情绪,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促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其次,通过设计科学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验证实验的因果关系
在对科学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明确之后,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设计相应的科学实验活动,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认知,同时不断强化科学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电磁铁的磁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给各小组分派实验任务,同时分配实验材料;其次,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实验探究任务,即:探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电量”之间的关系。经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性会随着电池节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借助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实现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目标。
三、进行课后延伸,培养观察习惯
科学与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常见现象,都隐藏了科学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则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强化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观察,借助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一)基于学生生活,引导课后观察
由于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例如,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形成对食物链知识的初步理解。在观察校园周边环境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小草一蚜虫~瓢虫一小鸟”之间存在食物链关系。其次为了使学生对食物链的知识能够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自主观察实验活动,即带领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食物,引导学生把握这些食物之间存在的联系,然后借助文字或图片的方式,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通过这种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强化科学观察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观察积极性,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利。
对学生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发现:学生在想象力的支持下,使得观察范围得到拓展。如此表明,学生的思维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被有效调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隐藏的科学现象进行密切观察,积累科学知识。
(二)基于学生认知,引导课后观察
在设计观察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利用生活素材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素材的筛选,确保生活素材的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例如,在《运动起来会怎样》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实验观察活动,即“心跳和呼吸测量”活动。通过这类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心跳与呼吸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让学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然后对自己的心跳进行测量(一分钟内);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跑步,然后让学生测量自己此时的心跳(一分钟内)。最后,由教师统计学生两次的心跳次数,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差异性的形成原因。经对比之后学生们发现:静坐状态下的心跳次数明显少于跑完步之后的心跳次数。可见,心跳快慢会受到运动的影响。通过这种实验对比分析与观察的方式,学生能够加深对心跳和呼吸等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非常有利。
总之,在组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如此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非常有利,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具体而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实验观察提示点进行有效的预设,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得到锻炼,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