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中的传播媒介对时间观念的重塑

2020-08-10朱玲玲

新闻传播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传播媒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关于时间的认知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农业社会的自然时间到工业社会的机械时间,再到信息社会的媒介时间,人类时间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时代下,媒介时间呈现出计时、象征等丰富内涵,人们对时间的使用变得更加自由,这种新的时间形态也容易造成人的异化,陷入对媒介时间的失控。

【关键词】传播媒介;社会变迁;时间观念;媒介时间

【作者简介】朱玲玲,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类的传播史是一部媒介技术的演变史。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后来的烽烟、旗鼓传讯,再到文字、印刷品的出现,直至近现代的广播、电视,乃至当下的互联网、新媒体等,人类一直处于被传播媒介所包围的社会之中。媒介以不断变换的方式将世界置于我们的日常事务中,已然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时间作为人类存在的核心,也成为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鲍曼认为“时空之间的变动关系才是社会变化的关键特征。”[1]安东尼·吉登斯也指出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形成了社会系统,“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2]可以说,媒介和时间共同构成了社会结构变迁的两大主要命题。

一、媒介与时间的研究溯源

时间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一直存在,而关于时间的思考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在媒介的研究历史中,时间作为一种影响变量多次被提出,并于上世纪初正式进入学者关注的视野。

20世纪40年代,英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中从媒介自身的特征出发,将媒介划分为“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其中时间偏向的媒介易于保存但难以运输,适合在时间上流传,不利于空间上扩散,例如黏土、石头、羊皮纸等。因此在权力结构中,时间偏向的媒介有利于帝国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当然,英尼斯根据媒介自身属性而作出的时空偏向划分,其意义远大于划分标准本身,他的目的在于揭示媒介的时空偏向与其所处的帝国制度以及文明程度息息相关。

麦克卢汉对媒介的研究则集中于技术本身的视角,探索传播媒介对人类感知方式的影响。他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且这种延伸会为我们带来新的尺度,“每一种新的传播媒介都以独特的方式操控着时空,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知觉和社会结构。”[3]并且,麦克卢汉在《古登堡星汉璀璨》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世界重新被塑造成一个地球村的形象。”[4]事实上,麦克卢汉重点阐释了电子媒介打破了时空界限,使整个人类生活在一个相互关系的共同社区中,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形态受到了很大影响。

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学者,从传播技术本身出发,注意到了媒介、时空属性、人类观念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为当今的媒介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唤醒我们对时间复杂性的关注。

二、媒介与人类时间观念的流变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不同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信息传播速度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时间观念也是有所变化。总的来看,人类的时间观念演变史大体上經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型,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

(一)农业社会与自然时间

在人类社会初期,狩猎和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在日升日落、四季更迭等规律性的自然现象中,人们开始产生了“自然时间”的观念,即把一些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用以生产生活,而这种时间观念是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和对过程的感知,是一种感性的时间观。尤其在农业文明时期,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等生产规律,培养了更为成熟的时间感觉。在农业社会阶段,人们通过观察物候建立了物候历,观象于天建立了星象历,还创造了如圭表、香火、沙漏等计时工具,这些都是人类在理解时间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工业社会与钟表时间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开始进入集体化、流水线式的生产阶段,需要更加标准的测度、管理和控制。过去的自然时间不再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确性和效率的要求,钟表计时开始出现。钟表是一种机械化的工具,它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出时分秒等单位,将时间进行标记和划分,正如芒福德所说:“钟表将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出来,并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数字计量的独立世界里的信仰。”[5]

钟表的诞生既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种时间的客观测量工具,也形成了一个精确化、可预报的人工时间环境。人类的日常活动被镶嵌至标准化的时间坐标中,讲求准时和高效。但这种固定的时刻表也使得时间成为一种单向性、一元化的运转,与传统社会时期依据自然现象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相比,工业社会的时间不再具有自然律动的可变性,而成为了机械生产下的工具,略显得单调、重复和僵硬。

(三)信息社会与媒介时间

19世纪以来,科技和传媒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呈现出众多与以往时代完全不同的特点,尤其是20世纪中叶。爆发的第三次科学革命,以手机、互联网等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为核心内容,信息的重要性前所未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信息社会下的媒介塑造了人们对时间的全新感知——媒介时间。

这样一种新感知首先就体现在媒介的计时功能,媒介成为时间外显的主要中介。电视、手机和电脑等媒介上的时间标识,以精确的时分秒的数值进行显示,成为人们获知时间的新方式。媒介时间的这种计时功能不同于钟表时间,不再呈现机械表盘的12个数位,而只显示当下的时间点,强调此时此刻,更突出了时间的瞬时性,这种计时特点也正与新媒体的即时性不谋而合。

其次,媒介时间的来临使得时间参考标准发生转变,促使人们形成日常生活的新节奏。一方面,媒介通过节目的编排让观众养成固定的收视习惯,进而为每一天、每一周的时间进程提供坐标;另一方面,媒介通过营造重大的媒介事件,对人们时间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媒介事件”是受众对节目的节日性收看,即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关注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6]媒介通过将不平常的媒介事件人为的平常化,使得时间在各种接连发生的看似散乱实则富有规律的事件中被串联起来,进而完成对日常生活时间的建构[7]。我国最为典型的媒介时间型事件是“春节联欢晚会”,观看春晚已成为传统节日春节的重要象征,尤其是北京时间零点的报时,让世界各地的华人感受到“天涯共此时”……

另外,媒介时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信息时代下,新的媒介技术更加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空仿佛消失了,人们对于时间的使用变得更加分散和零碎,对时间的归档和记忆也越来越便捷。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的朋友圈,都被赋予了明显的时间轴的架构,以便用户的回忆被细节化地再现出来。

(四)受控于媒介时间下的人的异化

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潜在风险,而基于媒介时间视角下对媒介发展的批判反思成为“媒介时间论”的重要研究板块。

荣格和芒福德曾指出,时钟是最重要且最危险的机器,这恰恰阐述了媒介发展下的本质问题。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不再受限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机械钟表时间的安排,对时间的使用变得自由,但也使得人们容易陷入对媒介时间的失控。

一方面,在信息社会下,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使用者范围扩散,形成“人人皆媒”的状态,人们每时每刻被淹没在新闻、八卦、谣言等信息洪流之中。当今社会的现状是,我们所能支配的时间数量仍不变,但信息量却越来越大,人们的注意范围不断被压缩。这时候,持续而稳定的媒介时间对个体行为者来说就成为了稀缺物。托德·吉特林曾提出了“媒介洪流”的概念,他认为,这是图像和文本的“超饱和洪流”使得我们的日常生活目不暇接、穷于应付。[8]

如今人们时刻刷新着个人通信设备,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不间断地与外界保持联系,一旦不跟进信息,就觉得自己仿佛沦为“移动社会的‘不健全的人……就像盲人一样无法获得……最为及时的信息。”[9]

另一方面,社会中的内容已经被各种符号化的超现实所取代,现在与过去、真实与虚幻等界限已逐渐消弭,如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混淆了受众对于真实时间和虚拟时间的感受,这种现象在鲍德里亚的描述中被称为“仿真”,而超真实是仿真的特性,是许多类像共同组成的一种新的现实次序。而媒介时间正在经历的仿真性成为鲍德里亚“仿真文化”的经验性注脚”[10]

传媒不是再现真实的工具,而是承载“拟像”的工具,真实、自然慢慢退出,只剩下不断自我复制、看上去很真实的符号世界[11],人们在这种符号所建构的仿真社会中,极少思考“什么是真实”,真实本身在“超真实”中沉默了。

数字化生存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媒介时间观念的重塑,究竟是解放了人还是束缚了人?是让人类对时间的支配更加自主,还是让人们更加受制于时间?这些将会是人类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张梦晗,媒介时间论:信息社会经验下媒介存在与多重时间[D].浙江大学,2015.

[4]谢军,王艳,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 (3).

[5][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美]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7]邵培仁,黄庆.媒介时间论——针对媒介时间观念的研究[J].当代传播,2009 (3).

[8][英】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9][美]曼纽尔·卡斯特尔,[西班牙]费尔南德斯一阿德沃尔,邱林川,等,移动通信与社会变迁:全球视角下的传播变革[M].傅玉辉,何客,薛巧,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0]張梦晗.媒介时间论:信息社会经验下媒介存在与多重时间[D].浙江大学,2015.

[11]董天策.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传播媒介
山歌的“再媒介化”:布依山歌传播的媒介形态嬗变研究
基于音乐传播媒介解读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与表演空间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科普变革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