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发展视域下如何做“热”热线新闻
2020-08-10孙学涛
【摘要】新闻热线作为都市类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标配之一,已经走过很长的道路。在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做“热”热线新闻,既要持之以恒围绕民生做文章,又要解决民生新闻存在的选题不准、采访不透、写作不活、表达不美等问题。在采访资源配置、议程设置、写作方式方法上紧跟时代、紧贴民生、紧拥新媒体,热线新闻依靠传递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形式活泼自然,影响力和美誉度必将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媒介融合;热线;民生;新媒体
【作者简介】孙学涛,许昌晨报热线新闻部主任。
近几年,《许昌晨报》始终坚持做“热”热线新闻,在采访资源配置、议程设置、写作方式方法上做了一些探索,依靠传递社情民意、推动问题解决、表达形式活泼自然,影响力和美誉度稳步增强。
一、围绕民生做“热线”,持续凸显纸媒公信力
在这个社交平台多元、发声渠道多元、信息发布越来越易的舆论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声”的功能似乎有所减弱。确实,揆诸现实,许多“爆炸性”的新闻,并非源自传统媒体,而往往来自新媒体、自媒体。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作为地市级都市类报纸的新闻热线应该怎么做?许昌晨报自2004年创刊伊始,即设置新闻热线2770000。2004年创刊伊始,许昌晨报的办报理念是“体现新闻的力量”;2007年,许昌晨报的办报理念改为“做市民有用的新闻”。不管办报理念如何改变,16年来,《许昌晨报》始终紧紧围绕民生做文章,热线即为民生新闻线索的导入端和民生关切的回应端。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识到,虽然诸多自媒体也常常关注民生新闻,但是,市民的各类民生诉求,需要一个权威机构来持之以恒地负责和解决。有些民生诉求,需要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加以澄清;有些民生诉求,唯有传统媒体有资源、有资格采访;有些民生诉求,只有传统媒体予以关注方能推动问题解决。
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弱化新闻热线的采访力量和版面设置,而是专门加强了热线新闻记者的配比,专门设置了《热线》新闻版面。
从2017年开始,我们建立了全体热线记者轮流值班接听热线电话制度,并设计制作符合新闻热线记录和分发的“新闻热线工作台账”,将接到的新闻热线逐一记录、筛选,进行分类处置:1.对于热线线索,能当即解决的,当即给予电话协调解决。2.能通过“便民热线”解决的,采用《便民热线》问答的形式,予以呈现并回复。3.对于关系民生、需要记者跑腿的线索,我们坚持采用《市民熟线特别行动》这一热线品牌栏目予以采访,并进行重点报道,以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截至目前,许昌晨报“新闻热线工作台账”平均每月记录有效新闻线索100多条,平均每月不低于32篇热线稿件见诸报端。《电动车冒险行驶至快车道与汽车抢道存隐患》《路面施工后留下一道“疤”,车辆喊“痛”》《提前两个星期供暖,市民家的暖气热了吗》等一大批关系群众衣食住行、水电暖气的民生问题予以解決。“有事儿找晨报,有事儿就拨2770000”成为群众的直接选择,许昌晨报“热线”的权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
二、鼓励记者“跑现场”,统筹网上网下“抓活鱼”
2019年,《南方传媒书院》微信公众号刊登署名关海兰的文章《脑力记者vs体力记者,有了网络信息,现场还用去吗?》。该文提出,新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给整个新闻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依靠网络搜索就可以获得大量自己想要的信息,甚至不去到现场也能够写出几千字的大稿,技术的进步正在一步步弱化记者在场的必要性。网络时代,现场还用去吗?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四力”,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为提高本领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增强“四力”,“脚力”是基础、是前提、是条件。记者不赶赴新闻现场,仅凭个人判断、道听途说、堆砌材料,自然会离题万里,很可能与事实南辕北辙。
“网络时代,现场还用去吗?”我们的答案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更重要的是,我们设置激励机制,鼓励记者在关注网上网下热点信息的同时,赶赴现场抓“活鱼”。
2019年6月中旬,许昌人的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着一段“排污口隐藏在水下,污水偷排入清溟河”的视频,视频附带文字称“偷偷排污,这次没水了都暴露出来了”。许多人看到这段视频后,纷纷表达对清溟河水环境的关切。
本报记者根据网络线索旋即赶赴现场进行实际走访。6月24日,本报以《污水排入清溟河视频引市民关注,各部门建立长效机制解决污染问题》为题,报道了网传“排污口隐藏在水下,污水偷排入清溟河”不实的消息。同时通过大量图片、视频、文字证实,网传视频中显示的排水口为雨水管道排水口,而非污水管道排水口;水利部门正趁清潩河水位下降,对管道进行维修和清淤,因此水色发黑。
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我们要第一时间予以回应。不仅要对现实中的热点发声,而且要具备网络新闻现场视野,针对网络新闻热点发声;不仅要抓现实中的“活鱼”,而且要抓网上的“活鱼”。比如,网络上疯传西瓜和桃子不能同吃,我们就要及时跟进,澄清事实;网络上疯传许昌是三线城市,我们就要追根求源,廓清真相。
告诉读者真相,积极引导舆论,不仅仅是在报纸上一发了之,而且要在网络上给予热情回应。我们建立了与本报抖音、微信、微博管理团队的业务融合机制,畅通报纸和新媒体的信息共享渠道,在不同场合与读者增强互动。
统筹网上网下线索,针对网上网下“突发”“热点”“焦点”,鼓励记者赶赴现场,摆事实、溯原因、传真相,成为本报热线新闻的一大亮点。
三、以情动人讲故事,让生活因报纸而温暖
做“热”热线新闻,要用好脚力、眼力、脑力,更要用好笔力。既要处理好“写什么”的问题,更要处理好“怎么写”的问题。民生新闻关系百姓生活,更关系百姓情感。
因此,本报热线新闻写作追求故事化、温暖化、平民化写作调性,力求生动、有趣、自然、温暖,力求有情节、有场景、有对话、有细节。文风自然、自由,文笔清新、调性温暖,标题摒弃高大上,不讲对称讲抓人,不求概括求具体,成为本报热线新闻写作一种范式。
2018年7月20日,正值酷暑。一个许昌网友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几张图片。一对来自河南开封的夫妇带着孩子来许昌卖西瓜,孩子席地而坐,趴在一块垫子上写作业。朋友给图片配文“别人家的孩子”。
本报记者辗转找到了图片的主角。记者了解到,他们来自开封农村,驾着装满西瓜的货车来许昌,一待就是三五天,风餐露宿,为的是生计。这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但在忙碌的卖瓜日子里,瓜农还会抽空带着孩子到许昌市图书馆看看播放的经典故事。这也是孩子心中盼望的一件乐事。采访完毕,记者一气呵成写下了题为《随父母来卖瓜的开封男孩儿爱上了许昌的图书馆》。记者的所见所想,最后都化成温暖、朴实的语言。客观白描,故事简单,却深深打动了许昌市民。这篇稿件刊登后受到很多市民的关注,大家为瓜农的辛苦、孩子的懂事而感动,纷纷前往购买他们的西瓜。
热线新闻记者,就是要善于从平凡和琐碎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将身边的感动传递给读者。
2018年8月3日清晨,许昌市区向阳路一座临街楼发生火灾,年轻的妈妈在危急时刻,向楼下扔下一条毯子,然后将自己的两个孩子从5楼扔下,孩子得救,年轻的妈妈却不幸逝去。
其时,不断有网友在微信朋友圈上传视频。许多电视媒体、自媒体纷纷抢抓这一新闻。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认真核实了每一个细节,在新闻发生后的第三天,开始持续报道“向阳路大火”。
首先,本报肯定了年轻妈妈的母爱,《她用生命告诉世人母爱有多伟大》,同时指出其他媒体报道中的失误:接住年轻妈妈扔下来的孩子的,并非年轻妈妈事先扔下来的毯子,而是邻里从家里拿来的两个窗帘。
其次,我们找到了多位在楼下抻开窗帘接孩子的路人和邻居,以《危急时刻邻里路人冲上前齐心协力撑窗帘接住孩子》为题,肯定了邻里之情。
再次,我们继续跟进许昌普通市民纷纷为这一不幸家庭捐款捐物的感人之举,以《愿如潮爱心陪伴获救兄妹慢慢长大》为题,报道了许昌市民的大爱义举。
最后,我们以《向阳路火灾获救兄妹的家人通过本报向莲城爱心人士致谢》为题,报道了该不幸家庭通过本报向政府、市民、爱心人士感谢、感恩的心情和下一步的打算。
针对该系列报道,《河南新闻阅评》专门刊文指出,《许昌晨报》的这组报道,以“妈妈救子”这一独特火灾事件为切入点,贯穿了“母爱、邻里义举、市民大愛”这条主线,抓取了火灾后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充分表现了事件过程中涌现的人性之美和社会大爱,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同时,该报道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拓展到对同类事件的反思和警戒,延伸到同城其他好人好事的总结和褒扬。这些做法既反思了灾难,又弘扬了主旋律、放大了正能量,对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热线新闻仍是都市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做“热”热线新闻,既要持之以恒围绕民生做文章,又要解决民生新闻存在的选题不准、采访不透、写作不活、表达不美等问题。在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化体制机制,不断探索扩大热线新闻题材范围,不断改进文风和表达形式,不断拥抱新媒体,深耕本地社区,深入百姓心底,深情回应诉求,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用新闻、有爱新闻、有趣新闻。紧跟时代、紧贴民生、紧拥新媒体的热线新闻,依靠传递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形式活泼自然,影响力和美誉度必将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2]王媛媛,融媒体环境下融媒体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新闻战线,2018(24):104-105.
[3]刘赫,媒体的未来:共享与智能——胡正荣访谈录[J].新闻战线,201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