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跨媒介叙事研究
2020-08-10曾欣
【摘要】书本作为纸质媒介其传播最早仅限于单一的传统媒介,而跨媒介的出现使书本上的文字可以通过人们的想象描绘在纸上或者呈现在戏剧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典的纸质作品不仅可以在传统的媒介上呈现;到了新媒體时代,更是出现了多种跨媒介叙事形式,使得经典纸质作品得以在不同的领域熠熠生辉,带给人不一样的观看及互动体验。
【关键词】红楼梦;跨媒介叙事;媒介效果
【作者简介】曾欣,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影视编导。
在传统的跨媒介叙事中是将封闭的文本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的跨媒介叙事中,是利用现代新兴的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来完成。新技术让原著文本不断衍生,试图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融合,让人感受到更加逼真的效果。本文将通过研究《红楼梦》在跨媒介叙事中的表现,分析其在不同媒介中的特点、实现跨媒介叙事的依据及产生的影响。
一、《红楼梦》在跨媒介叙事中的不同表现
(一)传统媒介之书本
小说版的《红楼梦》是其他跨媒介叙事的基础,小说非常讲究语言文字的运用,用词需要非常细腻,不同的人在阅读小说版《红楼梦》时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想象。文字在读者心理做文章,小说里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角色形象不确定性也带来美好的幻想。
通常人们在选择阅读原著时,以最传统的方式感受《红楼梦》中美学故事,这是通往作者内心最近的路。因为原著小说具备故事的完整性,所以其他跨媒介叙事会以其作为元故事的根基。
(二)传统媒介之绘画
在《红楼梦》绘画版系列中,画家根据自己的不同创作风格来表现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理解,在画中所描绘的造型元素也有各自的想法。绘画版在故事表现上从视觉角度出发,“黛玉葬花”、“宝玉探晴”、“湘云醉卧”等经典的故事情节在画家笔下栩栩如生,但是在画中所呈现的只是情节定格,人物的神态以及动作都止于此。
连环画版《红楼梦》是绘画作品中的经典,这套连环画出版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全书共十六册共1955幅。现如今已经绝版,其绘画风格充满年代感,这是人们眼中最开始的红楼印象。[1]对于绘画作品,从客观上来说只是原著的部分还原,但绘画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它的美好不可被替代,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内心期待。
(三)传统媒介之戏剧
在《红楼梦》剧情中有不少故事情节提到唱戏,在当时如果有重要节日或是大型聚会时,人们常会以戏剧作为娱乐节目。戏剧的视听效果给人更好的观赏感觉,虽然舞台和幕布是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界限,但是现场所带来视听感受都最为直观。在中国著名的越剧、川剧、黄梅戏等戏剧中都会将《红楼梦》中的故事桥段进行改编,或者还原小说中唱戏的部分情节。
在现代戏剧中的话剧也在不断创新,林奕华导演的话剧《红楼梦What is sex》就开启了一次崭新的红楼之旅。在剧中古代的风格变成了现代的风格,而水灵灵的众女子也均由男性来扮演,整部剧以全男神班化身红粉阵容,以男性原罪演绎女性宿命,其保留了小说版《红楼梦》的基本剧情走向,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和观点,让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体会剧情的微妙。
(四)互联网媒介之电影、电视剧
电影和电视剧版本《红楼梦》部属视听综合艺术。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女子样貌好像就是小说中人物的原型,编剧和导演以原著小说为基础进行了空间的重新构想,导演根据小说所描述的情景在脑海中先想象出大致的画面,再进行分镜头脚本的设计。电影和电视剧版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小说的真实场景,剧中场景布置、人物形象造型、房屋的摆件等细节都经过考量。
电影版《红楼梦》时长较短对原著无法实现全部细节还原,1989年由谢铁骊、赵元指导的《红楼梦》电影版共六部八集,电影拥有高质量画面大屏幕呈现、充满质感的灯光造型,在场景和人物造型上都拥有极致美感。19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由王扶林先生指导,演员在角色表演中都十分到位,人物造型也得到一致好评。业界对于电视剧版也表示认可,但其中也有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这部作品仅是原著作者和导演加工的一半结合,演员对于部分细节的表演还不够精准和深入,小说中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无法演绎到位。
(五)互联网媒介之游戏
早在2009年由娱乐通公司制作发行的游戏版《红楼梦》就开始让粉丝有了初步的互动体验。这款游戏并没有完全按照原著来设计,而是改成了恋爱冒险版小游戏,在游戏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追求爱情,玩家可以通过改编后的“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卧芍”等经典剧情,从中体会到与诸多性情才华各异的美少女们,在大观园内一同生活的浪漫时光里萌发的爱恋情感,[2]游戏的改编将《红楼梦》中的爱情美化在玩家身上,对于原著故事的还原较少。
《醉红楼》是2DQ版MMORPG玄幻回合制网游,游戏的开始以《红楼梦》和穿越为背景,人物之间有交流和对话,通过打怪做任务升级来解锁剧情。除此之外还有《新石头记OL》仙侠类的回合制网游,将原著中悲剧的结局改成了大团圆的结局,寓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对于游戏版,开发者在设计过程中较难实现故事的完整,因原著小说章节多涉及多条叙事线,而游戏的初衷是给人带来娱乐放松,开发商是通过《红楼梦》这个IP来盈利在游戏中创造文本的价值。
(六)互联网媒介之互动装置
交互装置的出现加深了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2019年5月底《我有一个红楼梦》剧幕式互动光影艺术馆在上海开展,在这个互动艺术展中观众可以自己租赁服装来加强体验感觉,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服饰进行换装,然后在光影装置中漫步探索。馆内场景设计古色古香,故事都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恰到好处的光影效果,加上互动装置巧妙的设计,让观众代入感更加强烈。
二、《红楼梦》跨媒介叙事实现的依据
在跨媒介叙事中并不是所有的元故事都适合进行改编,《红楼梦》满足了适合跨媒介叙事的多项原则。原著小说拥有完整的元故事,人物关系线复杂且完整,多条叙事线十分清晰,故事的逻辑清楚明了,在跨媒介叙事中较容易实现从游戏到交互装置的不断延伸,从虚拟世界进一步走向真实世界。
在故事完整性的基础之上,文本之间还要具备能够相互转换的能力,这也就是互文性,而其最大作用在于彻底解构文本的稳固性,这样的理论意味着现有的文本和过去以及未来的文本都能够产生效果和联系,不同媒介之中都会相互涉及到,而观众需要与故事本身相结合来理解接受场景。[3]元故事还要能作用在不同的媒介上,媒介之间有不可通约性,跨媒介叙事对于原著的还原一定会有所缺失,需要创作者在不同媒介的基础上发挥本媒介的独特优势。
在部分跨媒介叙事中,对于原著的还原只能感受其意境,而无法深入到实物细节,这样的处理更重注于写意,在写实上不过多的追求。《红楼梦》很适合创作者进行跨媒介的改编,进而拥有现代的趣味,几百年前的经典到新时代也同样不会过时。
三、《红楼梦》跨媒介叙事产生的影响
跨媒介叙事的多种形式带来了不同的叙事效果,这不仅是一种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更满足了不同的艺术需求。对原著小说还原最多的是电视剧版《红楼梦》,弥补了小说听觉上的缺陷,在视觉上又以更精彩的样式呈现,同时将人们对文字的脑补进行了影像化处理,让原著中的人物活灵活现。资深游戏玩家也许会喜欢网游版的《红楼梦》,但是游戏用户体验感尚未完善,还需要开发者不断研究探索。而互动装置艺术赋予了新的体验感觉,创作者从艺术方向出发追求艺术美学融合。
跨媒介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商业上的收益,资本经济是实现跨媒介的驱动力,文化产业领域衍生出了很多形式。[4]《红楼梦》的元故事可以在不同媒介上实现多方向传播,对于原著来说跨媒介叙事是更好的宣传和衍生。本身自带的流量和固定的粉丝群体,就是跨媒介叙事中最早的潜在客户,因为他们对红学的狂热会从多方向去探索研究。在跨媒介叙事作品出现时,可以满足不同媒介人群的需求,其受众群体首先就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而后其他媒介的常驻用户也可能会关注到在该媒介上的作品,进一步成为原著小说的新晋粉丝。
媒介之间相互融合催生了跨媒介叙事新的可能,打破了非传統叙事所建构的单一封闭文本,在不同媒介中发展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让经典著作在不同的媒介领域拓展,开发者尝试新的创作这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消费、传播。
结语
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带给新媒介方向全新的探索,传统媒介不再是单一媒介群体,而有更多可开发可实现的可能性,新媒介让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红楼梦》能够在不同的媒介中焕发光彩,在不同领域散发出红学研究的魅力,其创作背后需要的是强大的团队用心设计开发,让经典通过不同的方式继续传承。在未来各项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时,新兴的媒介出现会带来更多的机会,跨媒介叙事拥有无限的潜力。
参考文献:
[1]《红楼梦》连环画百度百科简介
[2] 2009版《红楼梦》网游百度百科简介
[3]杨榘槃,跨越叙事艺术的藩篱:论《红楼梦》的跨媒介改编[J].红楼梦学刊,2014(06):63-84.
[4]程丽蓉.跨媒体叙事:新媒体时代的叙事[J].编辑之友,2017(02):54-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