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2020-08-10刘熠
刘 熠
(长江职业学院,武汉 430000)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得到较大提高。在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下,湖北省GDP总产值从2000年3545.4亿元提高到2018年39366.6亿元,增长了1010.35%,全省GDP的增长速度也一直保持在7.8%以上,并在2014年一度高达14.8%。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城镇化建设措施,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湖北地区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40.5%提高到2018年60.3%。但是在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推进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依然较大。根据《湖北统计年鉴》数据(见表1)可知,在2000年至2018年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提高了523.67%,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60.25%。虽然从增长幅度上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涨幅差不多,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原始基数小,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甚至在近两年还有所提高,城乡收入比稳定在2.3左右,依然高于世界要求的2倍收入比“红线”。因此,深入研究经济增长、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影响机制对地方政府合理有效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学者们在对经济增长、城镇化和城乡收入的相关问题研究上,最开始是研究三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对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二者不存在单一关系,应分情况而定。在认为城镇化建设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学者中,姚耀军[1]以中国1978-2002年数据为基础,构建VAR实证分析模型,得出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薛立刚[2]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城镇化现状,进一步提出城镇化的提高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随着研究的深入,郭军华[3]在对30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中发现,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具体影响要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本身。向书坚和许芳[4]在研究我国华北、东北、华东、西南、西北地区数据时进一步证明了郭军华的观点,提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有较强的地区差异,而这一观点也在徐家鹏、张丹[5]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得到了支持。
表1 湖北省2000-2018年地区数据(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
不同于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学者们在研究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上所持看法大体一致,即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关系。未良莉[6]指出如果城乡收入差距在短期内不加以纠正,将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陈安平[7]采用GMM的方法在对我国1980-2004年数据研究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短期内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但是长期内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在以地方数据为基础的相关研究中,秦征旋[8]以广东省的数据为例,进一步验证了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关系。
近几年,为了更好地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及经济增长变量之间的互动影响,学者们开始对这三个变量构建综合分析模型。孙华臣[9]采用泰尔指数法,以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为突破口,发现城镇化的发展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促进经济增长;景斌强[10]在对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时发现,应分阶段讨论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在短期内,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提高都会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但在长期上,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能够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结合以上文献研究发现,学者们多从经济增长、城镇化建设、城乡收入差距的两个变量入手,以三变量构建动态分析模型的较少,且采用省级数据研究地区状况的就更少。因此,结合省级数据,构建经济增长、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变量分析模型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
三、变量选取
城乡收入差距:在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时,绝大多数的学者都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比值越大,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而国际上大多认为若该比值大于2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是一国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体现在农村和城镇人口的变化上。因此在衡量城镇化时,本文结合人口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城镇化进程情况。
经济增长: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用国家或地区的GDP、人均GDP或GDP增长速度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但是若考虑经济增长状态的“增长”概念时,采用GDP增长速度来衡量更能动态反应经济增长增量比状态。因此,本文经济增长变量以“(本年GDP-上年GDP)/上年GDP”来衡量。
本文涉及的所有研究数据均来自于《湖北统计年鉴》中2000-2018年湖北省相关数据(表1)。具体变量说明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说明
四、实证分析
(一)ADF单位根检验
在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建模分析时,为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需要对模型中设计的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变量是否为平稳序列。为减弱变量异方差性、增强数据的相对稳定性,本文在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处理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变量为不平稳序列,在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为平稳序列,而城镇化在10%显著性水平上为平稳序列。可以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在10%显著性水平上均服从一阶单整序列,考虑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表3 单位根检验结果
(二)协整检验
基于单位根检验中得到的三变量均为同阶单整序列,为进一步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因为本文涉及3个变量因此对序列采取Johansen协整检验,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变量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表4 协整检验结果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判断城镇化、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会不会因其他变量的过去信息而产生变化,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得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城镇化率是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因此,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推断,城乡收入差距的过去值会影响经济增长未来预测的变化,而城镇化过去值既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未来预测变化又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未来预测变化。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四)VAR模型
1.确定滞后阶数
在VAR模型构建中,需要首先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滞后阶数如果太小,则可能带来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如果滞后阶数太大,则会导致自由度降低,模型有效性不够。本文采用AIC、SC、LR等方法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具体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滞后阶数检验结果
2.模型稳定性检验
根据最优滞后阶数1阶构建VAR模型,要想进一步对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的动态研究,需要对模型稳定性进行判断。若模型不稳定,则需重新构建模型;若模型稳定,则可进行动态研究。因此,本文采用Eviews8.0软件对一阶VAR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图1),因此模型稳定,可以进行后续的动态分析。
图1 模型稳定性检验 图2 城乡收入差距受到冲击后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常用来研究一个内生变量在面临误差项带来的冲击时,对系统中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因此,脉冲响应分析能很好地研究在VAR模型内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动态影响。
图2为城乡收入差距受到冲击后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脉冲影响结果。可以看到,等城乡收入差距受到冲击时,经济增长立刻会产生一个正向影响,这个影响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衰减,直至第10期转变为负向影响。这表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前几期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将制约经济的增长。这与湖北省具体情况相符,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往往重点发展部分产业以此带动经济发展。作为工业大省,湖北地区第二产业相较于农业投入较多,而第二产业辐射区域多为城市而非农村,因此这段时期是以牺牲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来推动经济增长。但是随着经济纵深化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将制约农村地区消费水平提高,破坏经济总体平衡,进而制约湖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图3可以看出,在前3期经济增长会立刻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正向的影响,即经济增长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且这一影响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从第3期之后,经济增长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影响转为负向影响,且该负向一直持续并扩大,可以理解为经济增长从第3期之后在较长时期内都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影响越来越大。总体看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一种倒“U”型关系,即前一阶段为正向影响,随后转变为负向影响。结合湖北地区实际情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时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明显,城市能够比农村提供更多的高薪就业岗位,因此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湖北省农村地区在科技、地方政策等推动下就业岗位增多,农业科技化增强,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都得到了很好地优化,城乡收入差距将缩小。当研究城镇化率受到冲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时,可从图4结果中得出,城镇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从第1期开始即产生负向影响,该影响在第7期逐渐收敛达到最大值且一直持续。故城镇化率的提高在长短期范围内都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效果显著。城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交通、人力资本、社会保障等方面,而湖北地区城镇与农村最主要的“二元经济”也体现其中。推动湖北省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收入结构、就业岗位以及各项复利保障,这些都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图3 经济增长受到冲击后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影响 图4 城镇化受到冲击后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影响
4.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分析是在模型受到冲击时,将系统中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波动变化按照其成因分解为方差新变化相关的组成部分,从而评价各内生变量的重要程度。因此,方差分解是寻找VAR模型中对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信息。为进一步研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重要程度,对三变量不同预测期的预测误差的方差进行分解,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结果可知,随着预测期的推移,城乡收入差距对自身的解释贡献率逐渐降低,而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在逐渐提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贡献率逐渐强势,在第10期达到31.51%,成为仅次于城乡收入差距自身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经济增长虽然也对收入差距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影响力有限,在第10期其贡献率相对于城镇化指标而言依然偏低。因此,要想显著缩小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从城镇化角度入手,加强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业。
表7 方差分解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湖北省2000-2018年度数据为例,在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后发现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再分析得到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原因,城镇化是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原因。因此,为进一步了解变量间动态影响关系,本文构建了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及方差分解分析详细描述了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并深究其影响机制。结合以上实证结论,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注重经济均衡发展
在实证分析中可知,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但是长期内经济持续增长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过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在短期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但持续扩大会制约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出台刺激地区经济增长的政策时具备长期眼光,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关注城乡资源匹配的不合理之处,及时调整政策,促进城乡地区均衡发展。
2.深化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城镇化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脉冲函数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中得到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负向影响随着预测期推移而逐渐提高,且城镇化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在整个模型中贡献较大。因此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上,政府可以从城镇化建设入手,在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上推进农村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等,持续深化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地区就业岗位的数量及质量,提高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速度,全面优化产业升级,拓宽农村居民的其他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3.以城镇化为抓手,螺旋推进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均能产生显著影响。城镇化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原因,且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关系。结合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型关系,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长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长期将显著且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地方政府若从城镇化视角出发,降低户籍“门槛”限制,促进人口城乡间流动,拉近城乡“二元经济”的距离。城镇化建设可直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满足更多农村居民城镇就业的岗位需求,进而直接或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