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清热理气散结汤用于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的临床效果
2020-08-10王罡
王 罡
(合作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 747000)
在临床上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又被称为急性非特异性的肠系膜淋巴结炎,该病症的主要患病群体为7 岁以下的儿童,是导致儿童出现腹痛的常见主要原因之一[1]。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以及消化道方面的症状,在临床的诊断中容易和其他外科的急腹症弄混。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发病的季节在冬春两季,通常会继发在上感或者是肠道的炎症上,患儿会伴随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以腹泻或者便秘等现象。病变所累积的部位为患儿回肠末端中的一组淋巴结,因此腹痛法神的部位通常在肚脐周围或者是右下腹,病情会有固定的压痛点。患儿不会出现全身的重度症状,但是其白细胞数值会出现轻度的升高。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不需要进行手术的治疗,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来帮助患儿缓解病情。目前在对该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西药能对病情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主要的治疗机制为对患儿进行抗感染、抗病毒以及对症治疗,帮助患儿缓解病情,但是西药的毒副作用比较大,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治疗效果并不理[2],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步,发现中药在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当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研究探讨自拟清热理气散结汤用于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当中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研究时间段为2018.6 月~2019.6 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所选取的研究例数为70 例,根据治疗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观察组(采用自拟清热理气散结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中男女例数比为23:12,年龄段为2 岁~6 岁,平均数值为(4±1.3)岁;观察组患儿中男女例数比为22:13,年龄段为1 岁~6 岁,平均数值为(3.5±1.1)岁,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值范围大于0.05。
纳入标准:(1)所入选本次研究的患儿在临床的诊断中都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西医诊断标准;(2)患儿诊断符合中医的诊断标准;(3)所乳腺的患儿都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并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4)患儿无合并其他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无精神方面的疾病。
排除标准:(1)对本次研究表示不同意的患儿进行排查;(2)对合并有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严重精神病的患儿进行排除;(3)对病历资料不全的患儿进行排除。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使用的药物为头孢唑肟,每天使用的药物剂量为100mg/kg;炎琥宁,每天使用的剂量为10mg/kg。将两种药物联合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并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情况进行对症的支持治疗。
观察组患儿则采用自拟清热理气散结汤进行治疗,具体为:药方的主要药物组成为金银花15 克、夏枯草15 克、浙贝10 克、延胡索8 克、木香6 克、僵蚕10 克、谷芽10 克、麦芽10 克和连翘8 克。根据患儿具体的病情情况将药方中的药物进行加减,对于存在咽痛现象的患儿在药方中增加炒牛蒡子以及射干这两种药物;对于存在腹痛现象的患儿则需要在药方当中加入川楝子、荔枝核、白芍以及甘草这四种药物;对于存在呕吐现象的患儿则可以在药方当中加入竹茹;对于处在发热现象的患儿则可以在药方当中加入鱼腥草和薄荷这两种药物;对于咳嗽现象比较严重的患儿则可以在药方当中加入枇杷叶和灸百部这两种药物。将药物使用水进行煎煮,每天的用量为一剂,将药物水煮至200 毫升,每天分2 次到4 次让患儿服用。
1.3 观察指标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腹痛缓解的时间、退热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治疗标准为:(1)患儿在经过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基本得到改善消失,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表示治疗显效;(2)患儿在经过治疗之后临床症状部分得到改善,患儿胃肠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表示治疗有效;(3)患儿在经过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变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表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计量资料为(x±s),计数资料为%,数据对比P 值范围在0.05 以内。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在治疗效果对比上,观察组中显效为21 例,有效为12 例,总体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中显效为18 例,有效为8 例,总体有效率为74.3%。数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效果更好(P 值范围在0.05 以内),具体见表1。
?
2.2 退热时间和咳嗽缓解时间
观察组患儿退热的时间为(2.5±1.3)天,咳嗽缓解时间为(3.4±1.8)天;对照组患儿退热的时间为(3.9±1.9)天,咳嗽缓解时间为(4.6±2.3)天。数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退热时间和咳嗽缓解时间较短(P 值范围在0.05 以内),具体见表2。
?
2.3 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患儿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为2例,发生的概率为5.7%;对照组患儿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为5 例,发生的概率为14.3%。数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较小(P 值范围在0.05 以内),具体见表3。
?
2.4 对治疗的满意度
在对治疗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儿的家属中表示非常满意的人数为20 人,表示满意的人数为12 人,总体的满意度为91.3%;对照组患儿的家属中表示非常满意的人数为17 人,表示满意的人数为10 人,总体的满意度为77.1%。数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家属对患儿的满意度较高(P 值范围在0.05 以内),具体见表4。
?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也是导致小儿产生腹痛的主要原因,对患儿的健康以及生长发育都会有较为严重的影响,需要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目前对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主要采用药物的方法来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控制,无需采用手术的方法,只需要进行保守治疗即可,西药治疗的方案主要是对患儿进行抗炎和抗病毒的治疗,同时对发热和腹痛现象进行对症的治疗等。但是在传统的西药治疗当中,药效起效的过程较慢,治疗的时间较长并且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病情容易反复,对患儿淋巴结肿大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在中医的范畴当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小儿腹痛”的范畴当中[3],相关的中医研究发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湿热蕴结以及毒壅气滞等,而脾胃功能失调则是导致肠系膜淋巴结产生的主要原因[4]。小儿由于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会出现脾功能不足的现象,容易聚湿生痰以及痰气交阻的现象,从而出现热毒淤结的现象,因此在中医的治疗理念当中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以健脾益气以及清热散结的理念为主。根据中医的理论对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采用的治疗药物为清热散结汤,该药方当中的金银花和连翘等药物能够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浙贝具有清热解毒和化痰散结的作用,延胡索则能够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药方中的僵蚕属于血中气的药物,具有软坚散结以及通行十二经脉的作用,并有效化解患儿体内的痰液;谷芽和麦芽则主要起到健脾开胃和消食的作用,将这些药物结合在一起让患儿服用,最终能够达到清热解毒和行气止痛的效果。和西药治疗相比,中药治疗相对温和,同时能够有效对患儿的身体进行调养,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对药方中的药物进行调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根据现代的药理研究表明,中药中的白术对胃肠平滑肌的功能起到改善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太子参当中会含有太子参多糖的成分,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对血流的状态进行改善;夏枯草和金银花当中会包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以及抗病原的微生物,作用于人体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的免疫机能而起到抗内毒素以及抗炎的作用。临床的研究表明使用鸡内金能够有效促进人体肠胃的蠕动,并且药效较为持久;枳壳能够对肠道的平滑肌收缩起到增强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加人体的局部血流量;陈皮则能够在消化系统当中起作用,产生抗炎以及排空肠管内部积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