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骨科手术患者疼痛程度及促进术后恢复中的作用
2020-08-10陈焕群
陈焕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广东 广州 511447)
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更为便利的交通运输业使得各种外伤患者也越来越多,其中,骨科手术患者呈增长趋势[1]。目前临床上骨折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后组织损害和修复中疼痛感较为明显,机体在剧烈疼痛时释放大量缩血管药-5羟色胺,可加重组织缺血缺氧[2]。另外,疼痛感会加重患者的焦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手术顺利开展及预后,从而影响生活质量[3]。因此,需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减缓其疼痛,以保证手术成功及顺利康复。现将系统疼痛护理干预运用于至我院进行治疗的骨科手术患者中,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至我院进行就诊的骨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48例。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16例,年龄17-65岁,平均(42.93±4.29)岁,股骨骨折10 例,踝关节骨折26例,足部骨折13例,髋关节骨折3例。对照组男35例,女13例,年龄18-63岁,平均(41.29±4.02)岁,股骨骨折7例,踝关节骨折23例,足部骨折14例,髋关节骨折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且本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First, locals find that, celestial bodie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their change of location and brightness always presage a change of climate. Just as some proverbs go:
2 研究方法: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运用系统疼痛护理干预,具体如:(1)松弛疗法。由经过培训过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指导,尽量保持全身放松状态,进行收缩舒张肌肉练习,顺序为:脚-腿-骨盆底-手-胳膊-肩-脸,收缩一侧肢体,另一侧肢体则放松,如收缩左胳膊,右胳膊则放松。指导时采用暗示性松弛语言,如“慢慢躺下。”“你很棒”等等。若患者疼痛感出现时,告知患者骨折后疼痛感是正常的,此时将注意力放于放松肢体中,可感到舒适。(2)皮肤刺激。采用按摩、热敷、冷敷、红外波辐射等方法进行皮肤刺激,具体如术后24小时内行冷敷,术后24小时后行热敷。按摩合谷穴、天枢穴、支沟穴等[4],每次15-20分钟,每天3次。(3)功能锻炼。指导卧床患者每2小时更换体位、翻身1次,上肢骨折未固定者不做运动,已固定者做握拳等背伸屈动作,下肢骨折已固定者可做踝关节背屈、股四头肌收缩等活动,需牵引的病人,在床上做手拉吊环、抬臀动作,运动量视患者情况而定,患者不劳累为宜。(4)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进行阅读平时感兴趣的报刊、小说等,在病房播放患者喜欢类型的轻音乐,鼓励患者述说心事。
秀丽的女士说:“当然可以。我们这里经常住进艾滋病人,当他们还没有丧失最后的活动能力的时候,他们很愿意坐在这张椅子上看看风景。”
5.2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影像学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骨折是骨科常见的疾病,进行具有较大创伤性的手术可使机体出现疼痛反射,从而进行防御及保护机体组织,其剧烈的疼痛可使患者产生恐惧等负性情绪,导致内源性抑痛物质减少,增加止痛物质,提高疼痛敏感度,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其生活质量及预后等[6]。传统护理主要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止痛处理,而患者由于对疼痛的耐受度不一等个体差异,因此,仅给予传统护理具有一定局限性。系统性疼痛护理是在传统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疼痛耐受力、心理等因素进行干预,更符合“以人为本”护理理念[7]。
5 结果
5.1 2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2组患者术前轻度、中度、重度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观察组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均少于对照组,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观察指标:(1)2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10分,0、1-3、4-6、7-10分分别代表无、轻度、中度、重度疼痛[5]。(2)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采用影像学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2个指标进行评价。
表2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讨 论
2)将UPS输出功率作为IT负载耗电量实际上忽略了UPS后端至IT负载前端的配电设备及线路的损耗,如精密母线或配电列头柜、机柜配电单元(PDU)以及之间的线缆损耗。
本研究经过干预后发现,2组患者术前轻度、中度、重度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观察组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均少于对照组,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观察组患者疼痛度减少优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影像学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分析如下:(1)松弛疗法中利用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放松四肢中,提高了患者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了骨骼肌紧张度及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水平,从而患者疼痛感较前缓解。(2)皮肤刺激采用不同时间进行冷、热敷及按摩等,如24小时内进行冰敷,使患肢血管收缩,降低其神经末梢敏感性,达到消肿、止痛效果,24小时后进行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使疼痛感降低。按摩合谷穴、天枢穴等有助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使脏腑气血运行更为顺畅,疼痛感降低[8]。(3)功能锻炼中手背伸屈、踝关节活动、拉吊环等活动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消肿、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同时,通过功能锻炼,肌肉反复舒缩运动,有助于骨折愈合,降低疼痛感。因此,观察组患者影像学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4)运用看书、音乐疗法等转移患者注意力,有助于调节机体内环境,减轻疼痛体验。因此,观察组患者疼痛感优于对照组,且恢复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系统疼痛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骨科手术患者疼痛程度,加快恢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