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2020-08-10赵双喜
赵双喜
(阜新市中心医院骨外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肱骨远端骨折是目前临床常见的肘关节损伤性疾病,常见于成年人群。根据国际内固定协会对骨折分型的依据,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属于C型骨折,是现阶段临床上极为复杂的一种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疾病,具有关节面损伤程度大、移位明显等特点,临床处理极为困难[1]。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以有限内固定治疗为主,但因关节面的平整性难以恢复,加之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外固定其肘关节,极易导致患者肘关节功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导致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近年来,伴随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和内固定理念的不断转变,临床对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越发重视,不仅追求稳定内固定,更重视骨折局部的血运状况。与此同时,锁定钢板的不断应用,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理想选择。故本次实验尝试采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60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病例38例,女性病例22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为(46.82±2.34)岁,骨折至手术时间为3-22小时,平均时间为(9.46±1.07)小时;致伤原因:车祸24例,摔伤23例以及其他原因13例;骨折部位:左侧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1例,右侧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9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8例,闭合性骨折52例;AO分型:C1型27例,C2型10例以及C3型23例。本次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同意协议书,家属具有知情权。
2 治疗方法:患者取合适体位,一般情况下为俯卧位或者侧卧位,随后予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确定肘后正中入路,延长两侧切口长度,同时游离尺神经,予以“V”形或者横形截骨,注意此项操作应在距离尺骨鹰嘴尖约2.5cm处进行,将患者三头肌翻起,纵向切开关节囊,要注意对侧副韧带进行保护,对局部血肿进行彻底清除,使肱骨骨折端充分暴露,仔细辨别各个骨块之间的解剖关系,并对其予以解剖复位。为保证关节解剖结构能够恢复正常,应采用细克氏针予以固定。在完成整复踝间骨折后,注意要复位踝上骨折。观察患者肱骨远端外侧柱的后缘形状和肱骨小头形状,选择3.5mm锁定钢板固定患者肱骨远端外后侧。在管型钢板的1/3塑形后,以“八”字形固定患者肱骨内侧骨嵴部位。在对患者肱骨进行固定时,双侧钢板应纵向安放,保证其完全贴合患者骨骼。
3 术后处理:于患者创伤部位安放负压引流管,24-48小时后方可拔出,同时使用抗生素,并通过支具固定患者肘关节。术后第3天,可适当锻炼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1天2-3次,同时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逐渐加强锻炼力度。术后5-14天可主要锻炼患者肘关节,术后6周可对患者骨折恢复状况进行观察,并予以相应的抗阻锻炼。
4 评价指标:(1)将肘关节评分系统作为依据,评价所有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具体疗效判定标准如下:①优:经治疗,患者肘关节未见功能性障碍和疼痛感,屈伸超过130°,伸直度不足150°;②良:经治疗,患者肘关节功能性障碍为中度,偶见疼痛感,屈伸超过90°,伸直度低于40°;③差:经治疗,患者肘关节功能性障碍较为严重,时常出现疼痛感,屈伸不足90°,伸直度超过40°[3]。(2)观察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考察指标包括:畸形愈合、术后感染、肘关节僵硬、异位骨化、尺神经损伤以及骨关节炎。
5 结果
5.1 2组患者术后各时点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以及36个月的优良率分为是20.00%、51.67%、81.67%、95.00%。具体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各时点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n,%)
5.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术后出现肘关节僵硬1例(1.67%),切口感染3例(5.00%),异位骨化1例(1.67%)以及尺神经损伤1例(1.67%),未见畸形愈合和骨关节炎并发症发生,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讨 论
1 手术入路分析:临床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时,传统手术方法主要选择肱三头肌造瓣位置入路,然而在本实验中,主要选择应用肘后正中纵向切口的手术入路,可有效防止肱三头肌肿胀、渗血及纤维化,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肘关节僵硬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实验结果显示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肘关节僵硬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67%,效果较好。此外,通过使用尺骨鹰嘴“V”形或者横形截骨的方法,能够有助于扩大患者截骨接触面积,使得肌肉间的接触愈合逐渐向截骨间的接触愈合转变,稳固性更加明显,对患者今后的功能性锻炼具有积极意义[3]。
2 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优势:临床对于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固定方法较多,然而根据相关研究证明,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优势显著,具体如下:(1)有效减少了传统钢板固定的局限性,对骨密度较低患者的骨折固定具有积极影响,老年人群更加适用;(2)双侧锁定钢板给予90°放置,在患者初期的屈伸功能和旋转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作用,牢固性得以提升;(3)因双侧锁定钢板的内固定支架尚未通过钢板施压于患者骨骼,所以不会对患者骨骼的愈合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能够帮助患者早日进行功能性锻炼[4];(4)因锁定钢板远端较薄,塑形效果较好,能够对患者菲薄的局部软组织进行保护,且锁定钢板尾端为圆头锥状,可插进软组织下方,减少血运的破坏程度,且钢板是有限接触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骨膜和骨皮质血液循环受到破坏[5];(5)锁定钢板的钢板螺孔和螺钉头部具有可匹配的螺纹,一旦螺钉旋紧后,便可将螺钉、钢板和骨骼嵌成一体,进一步加强了其牢固性[6]。在本次实验中,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以及3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20.00%、51.67%、81.67%、95.00%,尤其是术后36个月时,其优良率高达95.00%,足以说明将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应用于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效果显著。
3 手术时间的选择:由于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常常使用前臂屈伸肌群的功能活动,导致其内外踝经常分离,多数患者会出现明显移位或者旋转现象,传统治疗手段尚不能发挥理想治疗效果,最终会造成患者骨折畸形愈合或者愈合不良,继而患者肘关节功能出现障碍[7]。因此,在对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注意把握最佳手术时机。一般情况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在24小时后会伴有极为明显的如组织肿胀现象,并且在3-5天内肿胀愈发严重,出现肿胀最大化,增加患者软组织的出血量,继而引发严重感染,增加手术难度;同时,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极易引发骨骼不愈合的现象,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应在骨折后24小时内进行手术治疗,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为骨折复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带来积极影响。
4 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在多数情况下会累及其肘关节,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另外,术后因患者关节周围纤维化或者手术过程中损伤了软组织,也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在本次实验中,术后并发症主要体现在术后感染、异位骨化、尺神经损伤以及肘关节僵硬四个方面,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基于此,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为避免术后感染、肘关节僵硬和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出现,应注意对患者彻底止血;与此同时,为防止发生尺神经损伤,应注意在手术过程中游离前置尺神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关节周围出现卡压和瘢痕粘连现象的发生[8]。
5 术后功能性锻炼:针对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实行早期功能性锻炼有助于加快其肘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避免术后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肘关节僵直以及粘连现象。另外,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均较高,为患者早期功能性锻炼创造良好条件,患者可在手术完成后第3天实施早期功能性锻炼,并且可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综上所述,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应用效果极佳,且安全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理想治疗方案予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