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
2020-08-10高悦恩
高悦恩
(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 揭阳 515300)
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作为骨外科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包括应力骨折、病理骨折[1],对很多患者造成了困扰,使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表现症状与日常身体不适症状很多一致,譬如胸背疼痛、活动受阻、行走困难等[2],使得很多存在这方面问题的患者在患上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后碍于之前行动不便,没有及时察觉和给予足够的重视,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科学有效的干预,最终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步恶化,甚至引发畸形或瘫痪[3]。目前临床中对于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式已成熟,并且治疗方式也比较多样化,能够运用X线拍片等直观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和观察[4],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然而介于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病因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病情性质的差异性[5],如神经有无损伤、椎体有无楔形、骨质是否疏松等区别[6],对于部分不稳定骨折则需要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为了更为快速的使患者摆脱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带来的困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同时推进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技术发展,我院特展开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的研究,通过实践研究证实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可行性,实现了近期疗效预计目标,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参与实验研究的受试者为2017年6月-2019年3月间入住我院的52例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在实验前全部接受X线及CT扫描,满足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确诊标准。以随机的方式将所有受试者分为2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2组各26例病患。观察组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11例,年龄最小患者为41岁,年龄最大患者为7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5.5±6.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为12例,年龄最小患者为40岁,年龄最大患者为7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6.1±6.5)岁;2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人数、病情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所有参与研究的受试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完全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全力配合本次研究安排。
2 方法:观察组对组内患者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对患者进行麻醉,调整患者体位,让患者背部朝上,腹部向下,使其呈俯卧姿势后对其进行局部麻醉。待麻醉生效后,通过C型臂X光机经皮刺入患者椎体,创建4mm的工作通道,工作通道创建完成后将导针取出,放置扩张球后注入造影剂对球囊进行加压,通过靶椎椎体液将复位撑开。待C型臂X光机确认满意后,中断挤压,将球囊取出,填充适当骨水泥,符合手术要求后将穿刺针取出,完成手术。对照组对组内患者实施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固定术。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调整患者体位,同观察组让患者背部朝上,腹部向下,使其呈俯卧姿势后对其进行局部麻醉。通过C型臂X光机锁定伤椎位置,以伤椎为目标做纵向切口。由切口将患者的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于棘突1cm处切开腰背部筋膜,通过多裂肌间隙使患者椎体上关节突暴露,待椎弓根螺钉成功进入针点之后,根据椎弓根钉道实际长度拧入对应长度的螺钉,固定患者弯曲的脊柱,复位撑开骨折椎体后将螺帽紧固,待C型臂X光机确认满意后缝合完成手术。
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所有受试者完成手术治疗后,由1名固定且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观察统计并对比2组受试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情况、住院时间、VAS评分以及Cobb角改善情况。其中VAS评分以视觉模拟的方式[7]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对应打分,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强烈。
5 结果
5.1 2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情况、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情况、住院时间对比
5.2 2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天、1个月这2个阶段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年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对比
5.3 2组患者Cobb角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前(14.41±1.23)及术后1年(8.52±0.22)Cobb角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患者术前(15.21±1.34)及术后1年(8.44±0.62)Cobb角改善情况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参与本次研究的52例受试者均为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固定术,统计并对比2组受试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情况、住院时间、VAS评分以及Cobb角改善情况中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天、1个月这2个阶段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年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Cobb角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实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近期疗效中显著的应用效果。但是需要注意在进行骨水泥注入时,注入量的掌握要恰到好处,否则容易出现再次骨折或骨水泥渗漏现象发生[8]。
综上所述,通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特别在近期治疗效果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