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诊颅脑创伤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0-08-10沈湛泉陈海湛高海军刘雪颜
沈湛泉,陈海湛,高海军,刘雪颜
(1.东莞市大朗医院,广东 东莞 523700;2.东莞市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7350)
0 引言
急诊颅脑创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类型,患者多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昏迷、脑疝、MPDS等症状,及时对其进行通气是确保患者脑复苏的关键,也是改善其预后的重点[1]。一般情况下,临床上会对急诊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吸氧、脱水、营养脑细胞和颅内压降低等基础治疗,以稳定患者的病情,而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呼吸支持,能确保患者大脑供氧充足,改善其呼吸状态,进而提高疗效,改变预后结局[2]。本文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7例急诊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诊颅脑创伤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7例急诊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批准,患者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患者,男女比例19:14,年龄22-70岁,平均(35.48±3.52)岁;研究组34例患者,男女比例24:10,年龄20-78岁,平均(37.41±3.74)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及时的吸氧、脱水、营养脑细胞和颅内压降低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呼吸支持治疗:入院时医务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PH指标、PaO2、SaO2和PaCO2等呼吸指标,行早期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等治疗,从而及时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1.3 评价指标
①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 h、24 h、48 h的PH指标、PaO2、SaO2和PaCO2等呼吸指标变化;②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已经消失,生活能力已经恢复,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能力逐渐恢复,各项检查指标趋于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仍然处于昏迷[3]。总有效=显效+有效。③比较两组患者植物状态发生情况和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PH指标均无变化(P>0.05);研究组的PaO2、SaO2和PaCO2等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指标对比()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82.35%,高于对照组66.67%,比较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对比[n(%)]
2.3 两组植物状态发生和死亡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植物状态发生率17.65%、死亡率0;对照组的植物状态发生率21.21%、死亡率17.6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植物状态发生和死亡情况[n(%)]
3 讨论
急诊颅脑创伤的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颅脑创伤可以是单独创伤形式,也可以与其他创伤复合存在;依据患者的伤情程度,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特重型颅脑创伤、重型颅脑创伤、中型颅脑创伤和轻型颅脑创伤,创伤程度越严重,则患者的预后就越差[4]。临床上轻中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一般采取常规并发症治疗、脱水治疗、脑神经保护治疗、营养支持等非手术治疗方式,而重型和特重型颅脑创伤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5]。急诊颅脑创伤患者及时辅助其通气,能减少对其大脑的损伤,促使脑复苏,改变预后结局。为探讨急诊颅脑创伤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67例急诊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和血浆NT-proBNP等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2.50%,表明对急诊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呼吸状态,降低患者的植物状态发生率和死亡率[6-7]。究其原因,可能是呼吸支持治疗能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开放气道,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以此改善患者呼吸功能[8]。相关研究表明,及时对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患者的苏醒的效果就越好,也能降低患者的植物状态发生率和死亡率。若是患者合并有呼吸衰竭,则需及时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确保患者脑部组织的氧供充足,预防出现脑水肿。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开放气道后,极有可能发生肺部感染,因此,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均需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工作,同时对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配合相关的护理干预,预防患者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减少不必要的危险因素,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快速恢复,使呼吸支持治疗更高效、更安全[9-10]。关于急诊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对远期效果影响,有待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对急诊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