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辅以瑞芬太尼在膝部以下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2020-08-10石健
石健
(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0 引言
膝部以下的麻醉最佳方式为椎管内麻醉,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临床上较为常用[1]。但经临床大量研究发现,采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会因神经变异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阻滞不全或止血带不适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导致该方式在膝部以下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不佳[2]。而瑞芬太尼是一种常被应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剂,具有较好的维持镇痛的效果[3]。有相关研究表明,这两种方式联合应用能有效提升麻醉效果,本研究就瑞芬太尼联合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在膝部以下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000例进行膝部以下手术麻醉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0例,其中观察组中,女658例,男842例,年龄18~98岁,平均(55.78±5.49)岁;对照组中,女712例,男788例,年龄18~98岁,平均(55.49±5.56)岁。纳入标准为:①未患有精神类疾病;②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在哺乳期或妊娠期等特殊时期;②有凝血功能障碍;③临床资料不完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如下:建立静脉通道,使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使患侧朝上,将患者的小腿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充分暴露其腹股沟,采用超声高频探头找到患者的股动脉,若有两支股动脉合为一支的情况,则寻找其三角区域,高回声区则为患者的股神经,标记好后,为患者注射麻醉药物,给予患者浓度为0.375%的盐酸罗哌卡因15 mL进行麻醉,保证药液的分布均匀。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辅以瑞芬太尼进行治疗,在患者神经阻滞起效后,给予患者剂量为0.06 μg/(kg·min)的瑞芬太尼,首先将0.3 μg/kg的瑞芬太尼于切皮前推注进,后根据效果调整输注速度。若患者于其输注速度为0.16 μg/(kg·min)时,仍然无法忍受术中的疼痛,则辅以丙泊酚进行镇痛。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及不良反应,麻醉情况包括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心率、NRS最高评分及SpO2[4]。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瘙痒[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麻醉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发生恶心呕吐的为82例、呼吸抑制有42例,瘙痒的患者有3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对照组中,有112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91例出现呼吸抑制及82例发生瘙痒,发生率为19.0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
3 讨论
人体的膝关节以下区域中,不仅受坐骨神经支配,同时还受隐神经支配[6]。从理论上分析,要想顺利进行该区域的手术,只需对这两种起着支配作用的神经进行阻滞作用即可[7]。麻醉阻滞方案较多,但若采用不合适的阻滞方式就会导致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不利于患者的预后[8]。临床上,膝盖以下手术通常采用椎管内麻醉的方式或全麻进行麻醉,但全麻难以一次就成功穿刺,而采用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患者的腿部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较大的波动,导致呼吸循环受到影响,不利于手术的开展[9]。超声引导的应用能较好地分辨患者的浅表神经,更容易识别腘窝位置,因此常被应用于膝部以下手术的麻醉中,但单纯采用该方式无法使止血带疼痛情况有效得到缓解,因此需配合药物辅助进行麻醉。瑞芬太尼是一种芬太尼类药物,使用后能很快起效,具有理想的止痛效果,二者联合应用,能有效提升手术的麻醉疗效,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麻醉起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观察组的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痛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比对照组长,观察组的心率、NRS最高评分及SpO2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
综上所述,采用瑞芬太尼联合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术中疼痛,提升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