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集束化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2020-08-10杨琳
杨 琳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 210044)
脑出血是人体大脑血管出现破裂引发的出血问题,诱发原因比较复杂,有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之分,非外伤性多数是因为脑血管自身出现病变,并伴随其他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语言障碍等,治疗一般采用手术,但手术治疗使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容易导致患者形成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1]。因此,对脑出血手术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较为重要。有研究指出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还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为证实这一理论,对选取的部分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观察干预效果,以下是研究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60 例脑出血手术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5:15,年龄32~73 岁,平均(59.32±4.05)岁;出血量31~128mL,平均(68.19±3.36)mL;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31~74 岁,平均(59.29±4.01)岁;出血量31~126mL,平均(68.15±3.20)mL;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来看,差异不明显(P>0.05),可对比。选取的所有患者均知情,自愿配合本研究护理,有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为证,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认证。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主要是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清理患者口鼻腔分泌物,将患者的双下肢抬高,角度控制在10°-20°。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做好饮食干预。
观察组予以集束化护理模式,具体干预包括:
(1)健康宣教
为患者讲述实际病情状况,告知患者护理以及术后注意事项,重点讲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使患者认识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重视其预防工作。护理人员还可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现场说法,讲述自身的恢复经验,告知患者一些好的护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该病是可以治愈的,放松患者的身心,激发出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
(2)心理干预
脑出血患者发病突然,治疗需花费较长的时间,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均会滋生消极、负面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多和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战的信念。
(3)静脉保护操作
为患者静脉输液期间,尽量不要选择下肢与患肢。若使用的药物具有刺激性,冲管应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对部位实施穿刺时,尽量避免同一部位多次穿刺和股静脉穿刺,应选择上肢健侧,避免造成医源性血管损伤,保证血管内壁完好。
(4)早期预防
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活动,协助患者下肢被动性进行运动,如:针对股四头肌收缩可按摩下肢腿部肌肉,握住患者的踝部与足尖,实施外、内翻等踝泵运动。每天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20次训练,训练强度循序渐进。为患者穿戴弹力袜,并开展空气波气压治疗,每天半小时,共治疗2 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征是患者肢体肿胀,皮肤温度较低,足背动脉搏动较弱,运用超声检查后,血管内存在血栓,血流动力学有所改变。
1.4 统计学分析
在SPSS20.0 软件系统中录入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行t、X2检验比较,()表示计量资料。当P<0.05 时说明组间存在差异显著。
2 结果
经干预,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通常是静脉血液淤滞、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造成,行脑出血手术的患者多数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病,会导致机体处高凝状态,手术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应激反应会增高血小板,导致血液的高凝,促使血栓的形成[2]。
集束化护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护理具有计划性,可以在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基础上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加速患者的机体康复[3]。本研究对部分患者实施的集束化护理主要体现在:为患者实施详细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脑出血的病因以及治疗方法,使患者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及时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早期行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落实静脉保护操作。在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本研究部分脑出血患者的干预下,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充分说明集束化护理模式运用于脑出血手术患者中,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为脑出血手术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可降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良好,值得大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