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对降低儿童龋齿发生率的实际价值
2020-08-10刘晓晓
廖 悦 王 雁 刘晓晓 张 莉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龋齿,也经常被人叫做“烂牙”,也被称作“龋病、蛀牙、虫牙”。现在有龋齿的小孩不在少数[1]。龋齿是儿童的专属牙病,在儿童群体中,龋齿的发病率非常高[2]。此次研究是为分析为降低儿童龋齿发生采用综合口腔护理的应用价值,选择了不同时间段儿童进行对比研究,内容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2018 年7 月~2018 年12 月口腔检查的25 例儿童,组成此次研究的研究组,男12 例,女13 例,年龄3 岁~11 岁,平均年龄(6.0±1.2)岁。另选择2018 年1 月2018 年6 月期间入院口腔检查的25 例儿童,组成此次研究的参照组,男13 例,女12 例,年龄3 岁~13 岁,平均年龄(6.0±1.5)岁。对比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差异比较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此次研究的参照组25 例儿童实施常规护理。此次研究的研究组的25 例儿童采用综合口腔护理;主要包括:
(1)健康知识宣教,在综合口腔护理开始前,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全面口腔知识健康教育,利用口腔健康知识教育手册提高家长的口腔护理重视程度,用图片和动画视频等方式提高儿童的口腔护理重视程度,在动画的帮助下,指导儿童进行正确刷牙。每个月进行一次口腔知识竞赛,提高儿童预防龋齿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2)纠正儿童的饮食习惯,很多儿童爱吃甜食,所以要纠正儿童的错误饮食习惯,在日常饮食中,鼓励儿童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尽可能少吃零食,少吃甜食,还要做到饭后漱口和睡前漱口,从而保持口腔清洁。
(3)定期口腔检查和治疗。家长固定带儿童检查口腔,每半年一次,如果有发现龋齿迹象,早做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儿童在护理后的第3 个月、6 个月、9 个月以及12 个月的龋齿发生例数,对比护理结束后,两组儿童的配合度。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n/%),检验方法用X2检验;计量数据表现形式为(),行t 检验。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2.1 儿童龋齿发生率对比
对比龋齿发生率,研究组儿童在护理后的第3 个月、6 个月、9个月以及12 个月都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在同一周期后,研究组非常配合度优秀人数15 例,配合度良好人数9 例,配合度一般1 例;护理满意度96.0%;研究组非常配合度优秀人数10 例,配合度良好人数8 例,配合度一般7 例;护理满意度72.0%。研究组儿童的配合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根据卫计委最新公布数据,我国12 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比十年前上升了7.8 个百分点[3]。还有城镇研究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于2015 年下半年组织对某镇3 至12 岁在校儿童进行免费口腔健康普查,结果显示小学四年级的龋齿率最高,达到了85.79%[4]。这项数据说明在10 岁左右年龄段的儿童10 个孩子8 个以上都有龋齿。也就是说儿童作为预防龋齿的重点人群,家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龋齿初期患者不感疼痛,当龋洞发展到牙本质时,遇到冷、热、酸、咸、甜的食物时才发生疼痛(一般是酸痛)。如果龋洞较深,与牙髓接近或蛀穿到牙髓,上述性质的刺激可引起难以忍受的酸痛[5]。龋洞内经常有食物嵌入,发出腐败难闻的臭气。随着龋洞不断地扩大,牙冠就会一块块地崩溃,最后只留下残余牙根。在此次研究中,为了探究综合口腔护理对降低儿童的龋齿发生率效果,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证实,研究组儿童在护理后的第3 个月、6 个月、9个月以及12 个月都低于参照组,并且在护理期间,研究组儿童的配合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的配合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预防龋齿应该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通过综合口腔护理指导儿童早晚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在家长督促下让儿童临睡前不吃零食,定期检查口腔,可明显降低龋齿发生。
综上所述,为降低儿童龋齿发生,在预防儿童出现龋齿的护理中实施综合口腔护理,可降低儿童龋齿发生率,提高儿童口腔护理配合度,值得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