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古典 彰显特色
——黑幼专思想政治课教改新探

2020-08-10李晓红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古典思政思想

张 晶 李晓红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中国古典哲学作为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邃,意境深远,一直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理论观点,结合近年的研究学习和实践探索,以黑幼专思想政治课“两课”课程教学为媒介,依托校园特色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蕴含的德育点为抓手,深刻剖析理论精髓的当代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中,依据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学生实际、职业发展对教学内容展开优化整合,突出主体性、专业性、效用性、实用性,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学科任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指导思想

(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显而易见,这强调了中国的高校既要有中国特点,更要体现中国元素。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其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深刻的道德教化意义、笃实践行的实践思想,至今依然世代相承。特别是在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深刻的当今时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特别是“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更要学会正确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作为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如何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是摆在思政课程改革面前一个巨大的难题。因此,要实现教学改革,必须要更加充分、更加及时地学习和领悟最新的教育教学精神及学科动态,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有的放矢。

(二)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

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所百年师范学校,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黑幼专)特别注重专业特色和内涵建设,学校秉承“立足基础、发展特色、开拓未来”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内涵建设为核心,实用创新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思路,这就为我校思政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即要在坚持思政课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人文性、民族性、发展性”的教育理念,重视思政课程的内涵建设,既要符合学科特点,更要贴合学生“味觉”;既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既要“活起来”,更要“火起来”。真正成为学生心仪的、钟爱的、向往的思想盛宴,心灵大餐。

二、研究内容

(一)建立五大模块体系,整合理论架构

具体实践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必修课程中,融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创建了“人生观教育”“和谐观教育”“实践观教育”“发展观教育”和“创新观教育”等“五大模块内容体系”,从古典哲学思想这一独特视角,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文化底蕴、开拓学生视野。

1.重视人的价值与学生人生观、理想观、道德观教育

众所周知,儒家所尊崇和倡导的道德理想是将高尚的理想人格视为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强调精神世界的“纯洁”“高尚”,并以此为目标,在行为实践中不断积累与历练。研究古典哲学的当代价值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基础”)课中,通过开展“品国学经典,扬爱国豪情”的诗歌朗诵会、“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系列故事会、“认识你自己”的课内研讨会、“放飞理想翅膀”专题演讲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孔子“仁学”思想与幼专生的和谐观教育

作为孔子道德思想的精髓,“仁”体现在个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关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其举足轻重的社会作用。在“基础”课中将这一思想融入到对幼专学生开展的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忠心献祖国、诚心献社会、爱心献他人、孝心献父母、信心献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动;开展“诚信档案”管理活动,开展诚信考试、诚信评优、诚信就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觉感知诚信、和谐、美好人际关系的作用及意义,更好的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3.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与幼专生的实践观教育

“知”和“行”,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重要的范畴之一,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实现认识和实践的真正统一。在“基础”课讲授“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时,将古代哲人的这一思想融入到认识论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在“理想信念”的教学中通过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大量励志名言与案例故事,引导学生明确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到“立志需躬行”,并进一步把幼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得提高,真正实现“知行统一”“知行合一”,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长效性。

4.老子“天人合一”“无为”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教育

“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是道家倡导的最高境界,教学实践中要正确认知,巧妙融合,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涉及“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等内容时,就可以学习借鉴其哲学智慧,结合具体实际,运用辩证法思维科学分析、深刻解析社会现实问题,将文化底蕴融入学科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厚重感,在不断夯实教育基础中,弘扬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自觉敏学力行。

5.“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与幼专生的创新观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向前运行发展,是自然界的生息规律,君子要以此为借鉴,奋进不息,坚韧不拔,努力向上,就是要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厚重、独特、多元,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其创新、变革、进取、超越的体现,正是创新创造效果的最好证明。教学中应时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重视实践养成,点滴积累。例如,在“基础”课讲授“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的教学中,将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所蕴含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创新创造思想,融入到时代发展、个人成长中,将认识论的“实践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教育学生要做到大胆创新、投身实践、知行合一,在创新实践中弘扬时代精神,做时代新人。

6.创建以“听”“讲”“看”“练”“做”“传”为主要内容的递进式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适应课改的时代要求,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才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效果,真正实现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巨大功效,必须要在这一环节下足功夫、大胆尝试。为此,课程组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三大工程”(“质量工程”“特色工程”“文化工程”)进课堂的号召,以“质量工程”为切入点,以“特色工程”为突破点,以“文化工程”为创新点,通过古典哲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计。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创建递进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力图实现“课上内化传统文化认知、课下外化学生自觉行为”,形成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新局面。

“递进式”教学模式图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将古典哲学思想融入“两课”教学,在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以“听”“讲”“看”“练”“做”“传”为主要内容的递进式的教学新模式,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听”与“讲”,重温经典,将课程内容内化,形成自主认知;在见习实习中仔细“看”、认真“练”,在实践体验中升华情感、传承经典;在岗位实践中,通过“行”和“做”践行经典,并通过“传”,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传承道德修养,知情意信行的统一中,实现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深度融合,突出教学的长效性、发展性、实效性,体现了开放教学的特色,真正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长期性的教育功效。

(二)初步建立“三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从业素质

教学实践中,成绩的考核与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传统考核偏重理论评价,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熟记的能力,是“记忆力”的比拼,而对学生能力素质考核不到位、不科学、不全面。所以,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悉心研讨、全面分析,制定了相对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那就是通过“三结合”的方式,实现综合评价。表现为:一是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二是侧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考核;三是实践考核即实习见习活动的全过程综合考核。将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品德操行的日常表现融入考核评定全过程,通过教师评定、同学互评、小组评定、用工单位反馈、观察访谈等方法实现过程性考核,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考核。同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内化程度以及对古典思想“践行”的实际能力。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注重考核的延续性、持续性,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考查思想道德水平,又考察综合实践能力;既考察古典文化底蕴,又考查道德人品素质,既考察专业技能水平,又考察从业综合素质,最大程度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长期效用,完善对学生人格、品行及综合能力的考核,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中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师生互动,实现教学双赢的基础上,更加客观全面地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教法延伸教学

基于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及现代教育教学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教学中,尝试探索了“互联网+思政 ”的教学模式,既尊重思政课程特点,又探索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提升思政课堂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与时俱进、优化发展。

具体实践中通过以下环节:从课前导学的“读”(故事品读)、“悟”(人生哲理)到课中互学的“学”(经典名句)、“辨”(人生方向)、“省”(反躬自省)、“治”(自我完善)再到课后延学的“养”(品德修为)、“行”(遵行笃实),教师将古典哲学思想与课程内容实现深度融合,将古典哲学思想渗透到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中充分地将古典哲学思想的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价值认同、获得情感共鸣、实现育人目标。

三、研究反思

(一)创新点

第一,从古典哲学思想这一独特视角,实施哲学经典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优化了课程体系,创建了“人生观教育”“和谐观教育”“实践观教育”“发展观教育”和“创新观教育”等“五大模块体系”, 既符合学校特点、又体现专业特色、同时也符合学科优势,真正实现了内容、模式、体系上的变革与突破。

第二,创建了以“听”“讲”“看”“练”“做”“传”为主要内容的递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并在实践岗位上得以延伸和传承,适应了幼专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及社会应用性。

第三,创建了“三结合”的评价体系,依据学生“听”“讲”“看”“练”“做”“传”的结果进行跟踪式评价,结合校内自评、互评、用人单位反馈评价,实现持续性、延续性、全面评价,力图体现考核的全面、客观、科学。

第四,创新了教学方法,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实践度,在自主学习,主动体验中更加深刻地领略古典哲学的思想内涵、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特点,更好地实现了理论间的融合、补充、贯通,进一步丰富了思政课的课程内涵。

(二)应用效果

首先,创新教学,实现模式构建。课程建设方面:实现我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从内容的整合到方法的创新再到评价方式的转变,在朝着“两性一度”标准迈进中,努力为我校思政“金课”创新教学模式积累经验。

其次,厚植学养,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能力方面:进一步转变了教学理念,在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中开创符合学校特色的思政课课程改革模式,更加充分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高效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素质及教学能力,在“能教、会教、乐教”的教学要求中,铸魂育人、育人育心。

再次,激发潜能,实现终身发展。学生体验方面:在充分挖掘学校特点及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将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合二为一,将学生能力训练融入理论学习全过程、融入考核评价全过程,在知行合一中不断历练成长,学有所成。让学生真正“愿意学、学得懂、会应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及综合能力。

最后,探索实践,初见教育效果。通过对全校学生开放式研究,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教育效果初见成效,表现在学生对古典哲学思想的学习兴趣逐渐加强,文化品位逐渐提升,校园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近几年的校园艺术节目展演中,通过“国风原创诗歌朗诵会”、“学国学,促思辨”读书竞赛、经典故事情景剧、经典诗文诵读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彰显了经典高雅、卓尔不群的校园文化品位,学校的文化气息和经典学术氛围空前浓厚,学生的师资水平、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拓展。

(三)成果展望

通过教育实践,目前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教学效果明显,但教学改革是持续进行时,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实践。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也逐渐显现出更大的挑战,如: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就是一个继续待解的难题。在优化课程设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构建好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常态化、长期性、持续性的有效教育教学机制,笔者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对上述问题进行反复实践与不断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实现,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古典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