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经验研究
2020-08-09石万里李晓彤廖金香
石万里?李晓彤?廖金香
[摘 要] 在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在中央、湖南省委的决策部署下,于2016年11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从历史来看,湘西州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很深的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本文从现实方面对湘西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要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其创建活动在社会治理法制化、基础建设均等化和立足脱贫实现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经验,为当前湖南省乃至全国其他民族地区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达到以创新发展形式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湘西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8-3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时代民族现实问题这一关键点,将推进民族融合发展作为考量标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作为出发点,对民族工作多次做出重要讲话,为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与发展方面指明了新时代的道路,为引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原则,使湘西州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引领下打开了新时代民族关系与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1 湘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依据
湘西州作为湖南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行政区,是东中部与西南地区的重要缓冲带,历史上被称作“中国盲肠”,可见该地区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深厚的历史、经济文化交流、政治积淀和群众共同愿望是其开展创建活动的基础。首先,湘西地域内各民族交错聚居。虽然土家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定义,但是历史上对土家族的记载早已有之,尽管说法不一甚至被称为“蛮”或“夷”,但随着时代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被称为“土丁”“土人”或“土民”。“改土归流”使汉族移民增多,打破了各民族划域区分的局面,苗化和汉化更迭交错,对彼此的饮食、服饰、工艺和习俗等日渐认可,甚至区域内吃穿住行的差异逐渐变小,交流更加自由,交往也趋于生活化。其次,各民族在历史上与汉族接触古已有之。据湘西州年鉴记载,地域内人民开始以农业生产为主,并喜欢渔猎,对于商贾之事极少涉之。在汉族的影响下,不仅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手工业和冶炼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今永顺县记载会溪坪结盟的铜柱出处虽尚不能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湘西州内民族生产技术已经深受汉族工艺影响。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湘西州各民族的商业贸易也有了一定发展,彼此互通有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西州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支柱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时期,湘西州所在地区就开始了行政建置,说明湘西州各民族很早就已归附,处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特别是元代后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与中原相近的政治制度,各民族能更好地适应和遵从中央的政策指令。尤其在近代,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面前,州内各民族为了解放事业联合起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西州成立,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造得到了州内各民族的广泛拥护,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湘西州民族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解决,逐渐呈现出团结友爱、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的局面。
2 湘西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的主要实践
2.1 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秉承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和州委的决策部署,湘西州民族事务相关部门深入学习并起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草案,《湘西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测评指标》《湘西自治州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深入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指导和完善了民族工作的制度建设。
湘西州民宗委深入领会“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的核心思想,积极完善教师队伍长效机制和乡村民族教育引导机制建设,联合相关部门完善相关的硬性和量化审核机制。同时,州民宗委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制定了《携手共建扶贫村基层党建“1+1”促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开展“手牵手”“心连心”“面对面”系列活动,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2018年,湘西州抓住改革开放40年的契机,积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讲师团等宣传部门面向全州进行法治宣传活动,编印发放普法资料,广泛宣传、引导和帮助公民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州民宗委认真落实中央、省、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印发和传达到各县市《关于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到执法各环节全过程,引导民族区域群众团结起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
2.2 注重基础设施与人文精神同步建设
湘西州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过程中,以土家族苗族文化元素为内涵,土、苗儿女生产生活方式为蓝本,现代艺术与网络平台相结合,打造特色苗饰品牌,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彰显民族传统特色,反映各民族的心声,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同时,在教育水准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湘西州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保证民族教育资源均衡持续发展,从而提升州整体软实力,增强区域民族文化自信。在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和资金,将市政建设、交通建设和文化管理相结合,消除城市“真空”建设领域,做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通水,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基本架构完成;在产业扶持方面,“一村一品”和“一村一特色”呈现良好发展趋势,茶叶、蜂蜜、猕猴桃等产业合作社与凤凰、龙山等县的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增强了区域间产业协调互补,外出务工人员明显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在城乡结合度方面,包括高铁、机场、国道及省道的交通网络布局正在建设中,推进网络基站建设和“厕所革命”,解决乡村脏乱差和信息滞后致贫等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通过对企业环境进行环保评估,形成“常态化”生态治理体系,并采取退耕还林补助、搬迁还林、公益林监护等措施,完善自然灾害、排污防污的治理等相关防护机制,推动当地产业绿色持续发展,直接和间接照顾到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最大限度地促进湘西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建设。
2.3 结合精准扶贫,创新脱贫保障体制建设
2013年,习近平在湘西州视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湘西州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与民族工作思想为核心,几年来严格按照指示精神,将精准扶贫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效结合,努力推进扶贫脱贫服务平台建设,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和示范区特色开发,达到两项工作同频共振、相互补充的发展效果。第一,建立示范村与结对帮扶机制。选用和提升干部要具备扶贫资历,了解民族关系与乡村基层党建情况,大力推行“领导联乡、单位联村、干部联户”的工作制度。第二,办好产业示范区与资源整合投入机制。大力整合扶贫开发与特色产业园区资源,以精准扶贫为支点,推进更大领域的技术对接、经贸合作和人才交流,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创新产业管理模式,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要素配置,形成统筹协调、绿色共享和民族和谐的特色发展模式,打造改造、投资、创业于一体的中西部结合重点发展区域,促进州域内协调发展,推动湘西从内陆腹地“过渡带”转变成为中西部产业转移“样板区”。第三,完善政府绩效考核量化奖惩机制。湘西州实行分级、分类、分过程考核和具体事务打分制,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地方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严厉追责,对不作为、乱作为、违规违纪的行为一查到底,提高政府公信力与人民满意度,做到精准扶贫与民族团结相辅相成。
3 湘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经验分析
3.1 民族法制建设和政策引导是政治保障
湘西州以新时代民族工作指示精神为指导,不断推进法治建设为全州机关建设的目标,围绕国情、省情和州情,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法治建设工作部署,审视自身不足,制定民族干部专项考核机制,积极打造新时代法治干部队伍,促进全州依法执法的行政水平得以提升,为其他多民族地区政府机制、党员干部队伍和法治引导强化提供了宝贵经验。首先,结合本地区的民族性、区域性和特殊性等特点,制定适合解决本地区民族问题的相关条例,做到政策牵引与实践统筹共同推进。其次,强化法制建设领导机制,制定普法责任制清单,明确相关单位责任机制,提高全州党员干部的民族法治取向性。同时,创新普法理念、机制和方法,开展主题鲜明的普法活动,引导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融,保证民族创建工作成果持续有效。最后,政府突出法制工作重点,坚持依法执行,潜心听取民族群众意见,对突出的民族问题进行集中决策和科学判断,保证政府措施实施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确保民族法制建设的有效推进,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
3.2 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团结是核心内容
习近平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湘西州对民众接受度、政策实效性和信息时效性进行整体考虑,不断深化发挥市县乡三级机关、学校、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共同体意识宣传作为关键环节,不断创新教育引导载体,充分发挥电视报纸和民族节日传统媒介载体,结合现代网络自媒体技术,推进“互联网+”与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相结合,构建简单通俗形象的生活平台,宣扬民族先进工作人物和典型事迹,将书面化、抽象化的文件和形式转变成各族群众性的活动,使得创建活动充满互动性和民族性,坚持能让大家能听得懂、看明白、学得通,引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纵向物质和横向精神延伸,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让人民真正收获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现实中切实达到国家、民族、个人相依相存的效果。
3.3 多种方式和渠道推动经济发展是关键手段
水寻源,树有根,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必须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湘西州创新民族特色发展方式,结合武陵山片区优势资源,从多渠道着手促进湘西州及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多举措共同推动创建工作有效推进。湘西州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创建示范州的落脚点,积极探索扶贫“怎么扶”、创建“怎么创”的发展模式,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着手,打造教育扶贫机制、实体和网络“交通”相结合一体化改造的全效机制,实现州域内全民教育同步化、城乡沟通无障碍化和生活安全无忧化。同时,创新城镇和乡村联手治理体系,打破僵化管理模式,以州内民族和谐发展服务促管理,發挥制度的社会效力,保障区域内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创新宣传活动载体,打造各民族协同治理湘西的新局面。
湘西州将创建活动从点点连接到面面俱到,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为其他地区继续推进民族工作提供了智慧力量。同时,湘西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成功,是我国对于民族地区新的历史定位,是党对民族工作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阶段性成果。
4 结语
通过总结研究湘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实践经验,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示范区创建成功并不代表民族工作的完成,应对多民族区域建设保持清醒的认识,继续深化国家法治建设,深入支持经济改革,不懈引导教育文化发展,持续坚守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因此,民族团结发展共同繁荣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民族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