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2020-08-09王芸
王芸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价值表现的愈发突出,多媒体已经成为老师整合、传递、分享教学资源的重要工具。科技、学科、教学的相互结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初中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微课”教学的设计和运用。
关键词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微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9-0010-01
随着“微时代”的全面到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契合了信息时代学生对于学习的个体需求,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音乐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作为一种随着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兴的教学模式,微课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尚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仍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等待老师去解决。笔者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为例,综述了微课的应用方法。
一、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正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抽象性的内容,比如乐理知识、歌唱状态等,学生要理解这些内容还是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老师采用更为直观、生动和形象的教学方式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青春舞曲》的节奏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在于具有新疆特色的歌曲节奏。老师可以把这一个知识难点制作成微课,作为一个专题来单独练习,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下载微课反复练习。老师还可以用各种颜色或者表格来突出重点和难点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音乐教学是带有浓厚情感的,只有在感情饱满、充沛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音乐学习兴趣以及艺术鉴赏水平。将情感教学与微课资源相互结合,利用微课设置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体验音乐传递的情感与思想,感悟音乐的魅力。在《沃尔塔瓦河》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下载微课资源进行课前赏析,将《沃尔塔瓦河》的创作者、创作背景都整合到微课中,让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了解后再去欣赏和聆听,更加能够感受到歌者们空灵、细腻音色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老师可以顺势利导地讲解音乐风格,让学生带着情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微课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的主要教学内容,传统的歌唱教学,主要是老师伴奏、示范演唱、教唱,或者在钢琴的基础上加入简单的打击乐器以丰富课堂教学。对歌唱天赋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气氛比较消极,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微课的加入,可以用视频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步步地牵引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找到歌曲中的节奏,为学生呈现歌词、节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乐感与节奏感。在《雪绒花》的课堂教学中,尽管学生已经理解了四分之三拍的意思与强弱的规律,但歌曲中的节奏变化较多,学生并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实践中。老师可以在微课中加入四三拍的知识,把《雪绒花》每个小节的歌词分配节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结合微课,学生很容易掌握歌曲节奏,学唱歌曲也就更加简单。歌唱教学中,合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學内容,对于和声音乐,学生比较陌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老师可以将合唱作品制成微课,让学生从模仿开始,一步步了解和声的和谐之美,调整声音过高、过于突出等问题。
三、微课在音乐拓展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中生在学习功能性音乐方面存在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种音乐形式,老师可以采用微课教学。以《影视金曲》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主题曲的特点和作用、影视中的场景音乐和画面之间的关系。尽管教材中提到的《辛德勒的名单》《放牛班的春天》都是知名度非常高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但仍然有学生对影片感到完全陌生,而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也不可能播放影片。为此,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拓展到初中生感兴趣的、时下热播的影视中,比如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题曲《凉凉》作为微课题材,把这首歌在片头、片尾、插曲中出现的片段进行剪辑,制作成微课,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主题曲对于影视作品的重要性。所以,微课的制作,并不一定要紧扣音乐教材,适当地延伸和拓展也许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的优势在于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直观形象,为初中音乐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给学生以全新的视觉、听觉享受,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冰.从英国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改革中获得的启示[J].人民音乐,2019,(7):79-81.
[2]熊巧儿.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194.
[3]吴迪.试论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读与写,2019,16(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