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2020-08-09齐白杨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部分教师引入了自主阅读教学模式,自主阅读与机械阅读、被动阅读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并将知识不断升华。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基于此,对自主阅读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研究与思考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发重视教育的作用,以期利用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在以往的教育当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能动性较低。基于此,教育人员逐渐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就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而言,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吸收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学人员不断探究,试图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自学,在此基础之上,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小学语文教师对该模式进行相应的研究,并思考该模式的应用策略,可以为自主阅读教学模式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自主阅读概念分析
于自主阅读而言,其属于一种高品质的教学方式,在利用自主阅读教学模式时,教师会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的方法、知识等。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突出了“自主”这一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完成的一项事情,而教师只需充分发挥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即可。
二、自主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明确指出,知识应来自于学生的自学、教师的传授,自学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之下,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相应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相应的资料进行辅助。建构主义提倡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展现。于自主阅读教学模式而言,可以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被动学习状态。
大语文教学观中明确指出,需要将语文教学放置在生活环境当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从而构建出课内外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立足于课堂教学,可以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大环境下学习,打破了以往学习的封闭性。
三、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预习阶段
学生在上课之前,需要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有效的预习可以为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可以从预习中发现问题,并为后期问题的解决提供助力。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空间以及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开展预习。教师需要明确预习的作用,并非只是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而是为了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因此,教师需要设计科学的预习计划,并对学生的预习进行适时的指导,使学生根据预习计划自主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相应的资料,通过资料辅助学生加深理解,了解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情况等。
为了使预习得到有效推进,教师需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教师的监督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效果。此外,在监督的过程中,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分析可以验证预习计划的可行性,使教师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2.交流阶段
为了提升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有助于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使学生了解自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利用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学习的知识表述出来,可以使学生再次领悟所学内容,这也是加深学生理解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表自身关于自学的体验,也可以将该体验介绍给其他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自学成果,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一环节当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而且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推进交流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并给予适时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交流方向进行指引,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未来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弥补。
3.讨论阶段
在预习以及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该给予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经典段落,并思索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進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播,可以使讨论效果提升,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构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理解不断加深,在这其中感受知识带来的美。在讨论进行的过程中,教师总结相应的自主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作用。
4.整合拓展阶段
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可以通过总结、归纳、回顾等方式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拓展知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
拓展延伸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知识方面的拓展。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第二,方法方面的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学习技巧开展学习,或者根据学生的学习给予相应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第三,灵感方面的拓展,在引导学生整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共鸣,逐渐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5.练习阶段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重点以及训练重点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课堂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内化,使知识得以巩固,将学生所学知识纳入到相应的体系当中,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使练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层次设置一套科学的练习题。教师可以设计较为专业的练习题,这类练习题主要给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升,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给学生相应的阅读书目,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提升。
四、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
1.情感策略
于情感而言,其可以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部分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创建实践活动、生活情境等,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升华,教师从学生的情感方面入手,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尊重,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侧重自身的感受以及自身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时间,为促进学生个人情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情感激励的作用,利用其带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使情感激励贯穿于整个自主阅读教学当中,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迸发,使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
2.评价策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助力。在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评价原则对学生展开科学的评价:第一,评价的丰富性。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切忌采取一评定音的行为,为了使评价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己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等多种形式,利用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使评价更加科学系统。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对所学教材内容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为自身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二,评价的自主性。为了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评价放宽,让学生在教师评价、他人评价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在评价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采取不打压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并在这期间充分调动其评价的积极性。第三,评价的积极性。在评价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可以利用学生自评、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行为等进行评价,在自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分析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准未来的努力方向;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也应着重看他人的优势,帮助其他同学找出差距。在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积极鼓励,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兴趣。
于自主阅读教学模式而言,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利用该教学模式可以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越发重视自身的感受以及个人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此外,教师需要根据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教学计划把控学生的自主学习流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关红艳.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98.
[2]李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J].才智,2018(11):121.
[3]马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讨论的相关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243.
[4]刘佳.“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31(6):85-86.
注:课题名称:为“读”插上翅膀——“主题阅读”自主阅读课型的研究,课程类别:2017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陇原名师”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MSZX022)。
作者簡介:齐白杨(1988年11月—),女,汉族,甘肃庆阳人,本科,一级教师,就职于环县红星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