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字三部曲:小学隶书拓展性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020-08-09段允茜
摘 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简单的写字技巧,而且是一种具有美学价值与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书法;学习;研究
一、 研究缘起——书法学习之窘状
(一)以“楷”为始:固化思维,书法教学内容无法变通
“老师,楷书太难了!”常听到学生抱怨:“老师,我不想写了,楷书好难写!”消极的情绪使得很多学生放弃了书法的学习,放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探寻。
【成因分析】
研究者对楷书和隶书两种书体进行比较,发现了以下特点:
从下表中看出,隶书的点画、笔法相对楷书变化较少,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上手和入门。楷书的用笔相对复杂,因此学起来难度较大,更不易上手。古人云:秦汉之书,其巧妙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而“拙”正符合了小学生的书写特点。
(二)以“练”为法:盲目临习,书法用笔技巧难以掌握
“老师,这个字我在语文课上已经写过很多遍了。”身为学校书法社团的授课老师,经常听到学生觉得与语文课中的楷书类似,且反复抄写过,对反复临写的方法感到厌烦,最终丧失了对书法的兴趣。
【成因分析】
学生在平时的语文作业中已经存在反复抄写的问题,学生最厌烦的就是同个字反复书写练习,对书法的兴趣也大大降低,从而无法将书法技法落实到位。
于是研究者从临习的内容上做出改变,统计学生对楷书和隶书的学习兴趣。从下表中可看出,学生的对隶书的兴趣相对于楷书较高,尤其是中低段更为明显。
(三)以“像”为美:审美偏差,书法作品评价方式单一
“老师,我的字好看吗?和字帖像吗?”学生对自己字和作品只会用“好看”与“不好看”来形容。对基本的用笔、结体、章法书法作品的三要素毫无概念。教师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也非常单一。无法给予学生书法专业性的评价,更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成因分析】
由于书法专业教师较少,其他教师书法水平参差不齐,只会将学生习字与字帖相对比,写得一模一样就是好,不像就是不好。没有形成书法专业的评价标准,也没有使用书法专业的评价用语。
二、 端本正源——隶书课程之价值
(一)先隶后楷:打破固有思维,搭建书法教学衔接桥梁
改变楷书入门的现状,有利于改善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书法课堂的兴趣。
(二)板块细化:建立习字范式,掌握隶书学习技法技巧
建立“用笔——结体——章法”三个板块的习字范式。并通过对流传下来经典汉隶作品的理论讲解、基本笔画分析、课堂练习、示范辅导,提高对我国书法艺术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汉字书法的一般知识,熟悉、掌握隶书书法的技巧。
(三)文化育美:传统美学浸润,提高学生审美核心素养
遵循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针对书法作品提出的“神品·妙品·能品”三品式品评标准。引导学生学习书法专业品评语言,对书法作品进行多维鉴赏,从而了解书法背后的美学内涵。
三、 习字三步曲——书法课程之运用
(一)第一步:隶书课程之内容重构
1. “活”教材——盘活教材,合理整编
(1)正本溯源,激活传统
生活是艺术的本源,历史是艺术的细节,将书法的历史和生活常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练习书法技能的同时,了解书法相关历史和常识等知识,学会欣赏书法的传统美。
(2)传移摹写,建构书统
在了解隶书及书法的历史沿革和基本工具后,确立一本经典汉隶作品为临摹范本,并以点画的练习作为基础,同时对照相应例字进行结体练习。
(3)以今绎古,品悟经典
欣赏名家碑帖,引导学生从字法、墨法、笔法、章法等方面入手,以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名家的作品,体会经典流传的价值。
2. “趣”素材——联系生活,渗透学法
(1)“名人轶事”寓教于乐,让书法兴趣生根
书法小故事、名家逸事、顺口溜这些激趣手段有利于调节和活跃课堂氛围,在单元中加入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法欣赏能力,让学习兴趣自然萌发。
(2)“情景自娱”油然生趣,让书法灵感萌发
运用表演体验,使用肢体动作来演示字的形和意。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比较强烈,采用表演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3)“行为启智”因趣生意,讓书法体验成长
写字教学中所涉及的书法知识大都抽象、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浅显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
3. “通”各科——巧通壁垒,借力学科
(1)求语文之精神,强化书法人文内涵
中国书法只有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才能体现出她的魅力,不理解中国文化就无从谈中国书法。而语文教学尤其是传统的国学教育更是可以在书法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灿烂的文化。
(2)仿体育之运动,打好笔法训练基础
当代书法理论家邱振中在《书法作品中的空间与运动》中提到“可视世界的一切运动都是物体的运动。”对小学生来说,书法教育可以通过体育学科中的若干训练来加强学生笔法基本训练。
(3)借美术之布局,培养作品书写美感
自古以来,书画同源。历代书法大家在总结自己的书写经验时都能联系自然万物,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法融万物之意象”。书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故事和典故,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书法的独特魅力。
(二)二步曲:隶书教学之策略创新
1. 用笔之理:细微之处,刚柔相济
(1)书用中锋,表现线条形态
隶书行笔的本质即中锋用笔,通过练习提高手对笔的控制力,清代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的观点,这六个字概括了书写的全部用笔技巧。就是说,入笔时用逆锋,中间的运笔阶段涩行,笔画的末端收笔时使用回锋。
(2)以刚柔显,展示线条力感
利用几何图形训练法,在中锋用笔的基础上,专注笔法。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运笔保持中锋,反复练习折笔、转笔,增强手腕灵活性,为日后多变的运笔方式打下基础。
(3)疾势涩笔,形成线条运动
对用笔的速度表现,古人也多有论述,如蔡邕讲“贵疾势涩笔”。书法作品中我们讲线如屋漏痕、锥化沙,或正是疾涩用笔的物化形态。
2. 结体之理:个体完美,筋骨相连
(1)布白均匀:“点画”由“用笔”而生“笔势”
利用与学生熟悉的楷书对比的方法,更加直观地发现隶书的特点。教师提前制作、选择好教具。教师选择的例字特点十分明显,同一个字里基本只有一个新的特点。
(2)变化丰富:“笔势”因“点画”而生“势态”
教师把具有典型结构特征的汉字用多种写法展示,让学生在辨别中对字形结构进行识记。辨别法是自主探究写字的必备能力,学生在写字过程中要养成观察、比较的习惯,才能够抓住字的结构特点和关键笔画的位置。
(3)收放有度:“点画”与“势态”组合为“形体”
采用拼一拼的方法,减小了直接书写的难度,发现错误的同时也更及时地进行二次修改。
3. 章法之理:全局意识,虚实相生
(1)离与合:字间呼应,若即若离
朱和羹《临池心解》云:“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矣。”俗语所谓:“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点出离合之理。
(2)聚与散:句式结合,疏密相生
与密与疏相当,清梁巘有言:“大者开拓纵横,小者金练圆促,决不肯大者促、小者展,有拘懈之病,而看去之间错落、疏密相生,自有一段体态,此苏公法也。”这里也涉及展促,其目的主要也在表现疏密。
(3)黑与白:传统审美,心正笔正
笪重光云:“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黑与白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黑由白生,白因黑显,两者互为因果。清人邓石如提出“计白当黑”的理论,诚为对书法黑白关系的深刻悟觉。
(三)三步曲:隶书作品展评之方式转变
1. 定位·鼓励·诊断——课堂评价新应用
(1)定位学生基础,前测问卷定目标
教学前的定位性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对下一步教学中的必备知识和预期目标的实用性方法,教师通过调查问卷式的定位性前测判断学生的知识起点水平,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2)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肯定激兴趣
鼓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3)诊断学生成效,后测问卷改策略
教学后的诊断性后测,同时也是对此内容进行客观性的检测,从而再次修改教学目标及策略。
2. 神品·妙品·能品——隶书评价新标准
(1)用笔——笔笔中锋,一点一画有出处
在用笔方面分别从“逆入、涩行、紧收”三个方面来进行品评。
(2)结体——结字高古,形神兼备有力量
在结字方面,主要从“重心平稳、中宫收紧、四肢平稳”三方面来进行品评。
(3)章法——趣象横生,格调高雅有看头
在章法方面,主要从“字间呼应、句式结合、正欹聚散”三方面来进行品评。
3. 多维·互动·分享——展示评价新思路
(1)“多媒体”展示,扩大影响力
在学校的校园中、多媒体大屏中展示学生作品、比赛获奖,促进学生自豪感。播放书法知识、故事,增加对书法的宣传力度。
(2)“进社区”互动,加大覆盖面
作为书法拓展性课程的少先队员,不仅要写好书法,更要充当书法文化推广的使者,在学校与社区的活动中为社区做些贡献,也是少先队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3)“公众号”推送,提升知名度
通過公众号的推送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我们学校书法的活动,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学校学生的特长。
作者简介:段允茜,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文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