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技术措施对三台核桃栽培效果的影响

2020-08-08钱迎新白永顺朱晓梅周庆宏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落果冠幅单果

钱迎新,余 艳,白永顺,董 静,朱晓梅,周庆宏

(1.楚雄州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云南楚雄 675000;2.大姚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大姚 675400)

三台核桃(Juglans sigillata)别名草果形核桃,广泛分布于云南省大姚县、宾川县和祥云县,是云南省主栽品种之一,其中心分布区位于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迄今已有300 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丰产、果大、壳薄、仁色浅黄和食味香纯等特点[1-4],2009年3月由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认定为优良品种。据2019年楚雄州林业和草原局核桃产业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云南省核桃总面积达286.7 万hm2,干果产量119 万t,核桃林业总产值281亿元。楚雄州核桃总面积为39.3万hm2,挂果面积15.3 万hm2,干果产量8.9 万t,产值19.8 亿元,种植面积位居云南省第3,产量位居第4。受传统栽培技术影响,山区农户重栽轻管,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立地退化严重,间作不合理,导致核桃产量低且效益差[5-7]。不采用综合技术管理,核桃种植多年后也难以产生收益,部分甚至逐渐衰亡或成为“小老头树”。

核桃种植后实施综合技术措施,能有效提高核桃的产量和质量。程福厚等[8]认为灌水较施肥对核桃产量、干果重和出仁率的影响更大,灌水是保证核桃产量、品质和树体生长的前提条件;李俊南等[7]认为对中幼树进行修剪、螺旋环剥和花前灌水处理,能促进新梢生长,对果枝率和单株结果数也均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以三台核桃为研究对象,对实施综合技术措施(坡改台地、林间套种、修剪、春季灌水、夏季追肥和冬季翻耕+ 施基肥)与粗放管理(修剪、冬季翻耕及夏季追施)的16年生核桃林达盛果期[9](种植15年以后)时的生长结实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种植区农户提供核桃种植技术示范,为核桃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大姚县赵家店乡团塘村委会利皮河(101°28'E,25°46'N),为中亚热带半干旱气候。海拔2 000 ~2 076 m,坡度15°~20°,年均气温15.7 ℃,最高气温33 ℃,最低气温-6.1 ℃,≥10 ℃活动积温4 875 ℃;年均日照时长2 518.4 h;年均霜期56.8 天;年均风速3.5 m/s;年均蒸发量2 714.4 mm,年均降水量786.8 mm,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较少,年均相对湿度65%。土壤为紫色土,土层平均厚度80 cm以上,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试验地为1997年采用2年生三台核桃嫁接苗定植形成的核桃种植园,株行距6 m×6 m,种植后均进行定杆和整形等技术措施。种植后农户A实施综合技术措施(处理A),开挖1 个200 m3蓄水池,每年进行林粮间作及套种中草药,冬季结合翻挖每株施农家肥(50 kg)、复合肥(0.5 kg)及硼肥(0.1 kg),春季至夏初浇透水2 次,夏季结合间作施复合肥(0.5 kg);农户B(CK)仅实施修剪、冬季翻耕及夏季追施1次复合肥(0.5 kg)。

1.3 试验方法

在农户A 和B 两块试验地内分别随机选择10株核桃树作为样株,单株重复,在各样株的3个不同方向选择1 支结果的主枝作为样枝。2013—2014年,每年年末测量树高、地径和冠幅;4月下旬测定样枝的坐果数,同时观测抽枝数和结果枝数,6月下旬观察挂果数,9月初观测果实采收数,以此评价不同阶段的落果状况。

1.4 指标测定

平均果枝率= 结果枝数/总抽枝数×100%;从每株采收的干果中随机抽取100 个(不足100 个时,全部检测),用电子天平(精确至0.1 g)测量单果重;平均单株产量=单果重×单株产果数;单位冠幅产量=平均单株产量/冠幅。

随机抽取10 个样果,用游标卡尺(精确至0.1 mm)测量每个样果的横径(DH)、棱径(DL)和纵径(DZ)[10-11]。果形指数=DZ/[(DH+DL)/2]。

样果称重后剥去种皮,所得种仁用电子天平称重,用种仁质量与相应干果质量的百分比计算单株平均出仁率;用游标卡尺测量种皮厚度,10 个样果的平均种皮厚度为单株种皮厚。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进行统计,SPSS 19.0 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综合技术措施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2014年,处理A 的树高、地径、冠幅、结果枝数和平均果枝率的年度增幅分别为15.09%、6.61%、3.63%、13.25%和7.32%,CK 分别为2.04%、0.98%、5.88%、30.23%和2.59%,处理A 的抽枝数是CK 的1.45 倍(表1)。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栽培措施对树高、冠幅、抽枝数和结果枝数影响极显著(P<0.01),对地径和平均果枝率影响不显著(表2)。实施综合技术措施的核桃树长势较好。

2.2 综合技术措施对核桃落果率的影响

处理A 的4月下旬、6月下旬坐果数及9月成熟果数分别为CK 的2.39、2.52 和3.25 倍;6月下旬和9月落果数与CK 相差较小;6月下旬和9月落果率比CK 分别减少4.62%和22.45%(表3)。处理A 和CK的落果率9月比6月下旬分别增加了9.25% 和27.08%。对各项数据采用反正弦转换后[12],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时间段坐果数、9月成熟果数及9月落果率影响极显著(P<0.01),对其他指标影响不显著。

表1 不同栽培措施下核桃树生长情况Tab.1 Growth situation of walnut trees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asures

表2 2014年不同栽培措施下核桃树体生长情况的方差分析Tab.2 ANOVA of walnut growth with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asures in 2014

表3 不同栽培措施对核桃落果情况分析Tab.3 Analysi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asures for walnut fruit dropping

2.3 综合技术措施对单果和结实性状的影响

处理A 与CK 的单果重分别为8.75 和8.22 g,增幅为6.45%;种皮厚分别为1.01 和1.03 mm,差异较小;出仁率分别为46.53%和39.04%,增幅为7.49%;平均单株产果数分别为431 和34 个,相差12.68 倍;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3.68 和0.28 kg,相差13.14 倍;单位冠幅产果数分别为14和2个,相差7倍;单位冠幅产量分别为119.1 和14.9 g,相差7.99 倍(表4)。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栽培措施对出仁率、平均单株产果数、平均单株产量、单位冠幅产果数和单位冠幅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单果重影响显著(P<0.05),对种皮厚影响不显著。

2.4 果实大小及形状

处理A果实的横径、棱径和纵径的平均值分别为3.17、2.78和3.46 cm,CK分别为3.35、2.95 和3.65 cm,果形指数均为1.16(表5)。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栽培措施对果实横径、棱径和纵径均影响极显著(P<0.01),对果形指数影响不显著。

表4 不同栽培措施下核桃产量及性状分析Tab.4 Analysis of yield and traits of walnut with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asures

表5 不同栽培措施对果形指标的影响Tab.5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asures on fruit shape indexes

3 结论与讨论

对三台核桃种植后持续实施综合技术措施,能促进树高、地径、幅冠及枝条的生长,2014年的抽枝数,与上年度相比,虽为负增长,但也是CK 的1.45倍,与李俊南等[7]实施的促进三台核桃生长结实技术措施的研究结果一致。坐果数在各观测时期均差异极显著,6月下旬落果率差异不明显,9月落果率差异极显著,与李桂琴等[13]、孙永泉等[14]和方立军等[15]的研究结果有差异,可能与品种及种植点的差异有关。在单果重、出仁率、平均单株产果数、平均单株产量、单位冠幅产果数和单位冠幅产量等指标方面,实施综合技术措施明显比CK 高,与程福厚等[8]研究结果一致。实施综合技术措施的核桃果实三径比CK小,但单果质量比CK大,与时燕等[1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核桃三径果实小的原因可能与实施综合技术措施后的核桃单位冠幅面积结实数量多有关;管理措施好的核桃林,在生长过程中养分较充足,果实饱满度高,出仁率高,单果质量大。

本试验结果表明,对核桃园从种植开始持续实施综合技术措施,有利于树体生长和结果枝的分化,可降低落果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当核桃园进入盛果期后产量可达870 kg·hm-2·a-1左右,效益显著。

猜你喜欢

落果冠幅单果
无人机遥感影像提取的单木冠幅数据在桉树林分蓄积量估测中的应用1)
金艳猕猴桃疏花疏果技术研究
栽培西瓜单果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无花果落果是怎么回事
城市绿地微环境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猕猴桃落果咋应对
施肥对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单木树冠圆满度影响
桃子如何防范采摘前落果
三个李子品种叶片差异及与单果重相关性分析
适合在南方种植的鲜食枣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