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20-08-08康长娟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0年7期
关键词:低血糖胰岛素血糖

康长娟,刘 彤,刘 娟*

(1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儿科,信阳 464000;2 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郑州 450003)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绝对缺乏、胰岛β细胞破坏所引起的一类糖尿病,多发群体为儿童或青少年。1型糖尿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口渴、多食、多饮、多尿,且易并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疾病,对儿童身心发育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1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胰岛素治疗,但随着病情发展,许多患者可能会产生胰岛素抵抗,需更大剂量的胰岛素以控制疾病,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应升高[3]。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控制不满意时首选的治疗药物,近些年来,国外有许多研究将二甲双胍作为1型糖尿病的补充治疗,发现可使产生胰岛素抵抗的1型糖尿病患者受益,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旨在探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年龄5~14岁;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性糖尿病患者;感染者及存在微血管病变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本研究纳入受试者共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5~13岁,平均(10.02±1.14)岁;病程1~6年,平均(3.04±1.15)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7.68~17.54 kg/m2,平均(12.78±3.11)kg/m2。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5~14岁,平均(10.45±1.22)岁;病程1~7年,平均(3.10±1.19)年;BMI为7.53~17.95 kg/m2,平均(12.85±3.22)kg/m2。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短效胰岛素联合中效胰岛素治疗,短效胰岛素餐前20 min进行皮下注射,tid,晚上10点注射中效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5~1.0 U/kg,然后根据病情逐步调整剂量。观察组: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胰岛素治疗同对照组,另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25 g/片)治疗,餐前口服,每次0.25 g,ti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 统计两组每日胰岛素用量及住院时间。② 血糖相关指标检测: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3 ml,采用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采用MiniMed动态血糖检测系统(美国美敦力公司)监测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将动态血糖检测系统的葡萄糖感应探头植入患儿皮下,监测期间,每日输入4次末梢血糖值校正监测结果。患儿佩戴72 h后拔除探头,并通过软件分析数据。化学信号经感应器传送至记录器,选取每位患儿第1个 0∶00~24∶00期间完整的288个血糖值,由动态血糖检测系统软件分析计算出平均血糖波动幅度。③ 生化相关指标检测: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3 ml,采用cobas c311全自动生化仪(瑞士罗氏公司)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E)及乳酸(lactic acid,LA)水平。④ 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事件和酮症酸中毒。低血糖事件定义为血糖值低于3.9 mmol/L。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胰岛素用量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每日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胰岛素用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血糖控制情况

治疗前,两组FPG、HbA1c、血糖波动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PG、HbA1c水平及血糖波动幅度均低于治疗前,但两组FPG、HbA1c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观察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2.3 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的ALT、AST、CRE及LA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比较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酮症酸中毒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 n(%)

3 讨论

1型糖尿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胰岛素缺乏为主要特征,所以胰岛素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5]。但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会增加患者胰岛素抵抗发生率,所以临床上也在不断探索联合治疗方案,以期对1型糖尿病进行有效管理。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Nwosu等[6]相关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胰岛素治疗相比,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使HbA1c水平明显降低,而胰岛素用量及FPG水平变化均无明显差异。Anderson等[7]选取90名1型糖尿病儿童进行为期12个月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二甲双胍干预能降低胰岛素剂量、改善HbA1c水平,认为二甲双胍治疗安全性良好,值得进一步考虑使用。由此可见,关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1型糖尿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尚未达到统一。

本研究针对1型糖尿病儿童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发现,相比单独使用胰岛素治疗,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有效降低患儿每日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波动幅度,但对FPG、HbA1c的影响与单独使用胰岛素相似。该结果与上述研究有所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纳入条件不同、使用胰岛素种类不同以及种族差异等因素有关。二甲双胍治疗1型糖尿病并不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水平升高,而是直接参与糖代谢过程,使葡萄糖外周组织摄取率及利用率提高,对胰岛β细胞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用量减少,有利于血糖稳定[8-10]。

本研究对患儿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及L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ALT、AST、CRE及L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提示二甲双胍不会引起肝肾功能损伤及乳酸酸中毒,与Rafieian-Kopaei等[11]研究结果一致。另外,在胰岛素治疗期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低血糖是运动、饮食、胰岛素治疗之间不匹配所引起,当血糖浓度低于3.3~3.9 mmol/L时就会改变反调节激素水平,所以需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教育患儿家长如何识别低血糖体征及早期症状[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期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降低,提示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有效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对低血糖事件发生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原因可能在于二甲双胍虽然能促进周围组织摄取葡萄糖,但对脂肪合成无促进作用,所以低血糖发生风险较低。酮症酸中毒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会进一步减少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甚至抑制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导致病情恶化[13]。本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不会明显增加其发生率,与Al Khalifah等[14]在一项Meta分析中的结论一致。

综上,二甲双胍作为双胍类降糖药,降糖机制安全,与胰岛素联用治疗1型糖尿病患儿效果确切,且能降低胰岛素使用量及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但同时需注意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对于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损伤、酮症酸中毒、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未得到纠正、外伤、严重感染者,不能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低血糖胰岛素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糖友,当心低血糖突袭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