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民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20-08-08王小宁
王小宁 陆 阳
(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0 引 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和上网资费不断下降,从而使移动互联网被广大农民所接受,且逐渐成为农民获取政治类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成为农村地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推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背景下,[1]惠农公共政策、政治热点和时政新闻等热点问题受到农民关注。陕西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国家农业补贴、精准扶贫、医疗和养老等与农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的持续推进,极大地提高了陕西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水平。
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陕西农民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促进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采纳,缩小农村地区政治类信息鸿沟,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与发展。
1 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围绕社交媒体对政治类信息传播的促进作用展开研究,较少涉及农民的政治类信息。Bode L研究发现:在现代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是美国政治传播中重要的传播媒介,能有效促进政治类信息的传播;[2]24-48Barnidge, Matthew表示:社交媒体使政治传播形式多样化,增加了社交媒体用户与政治类信息的接触,提高了政治传播效率;[3]211-218Choi,Sujin认为,网络公共论坛上便利的横向交流,促进了民众对政治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公民对政治的敏感度,优化了政治传播效果;[4]209-237Dumitrica,Delia认为,社交媒体为公民和政治家提供了直接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公民对政治家的信任,进而提高政治传播效果;[5]53-69Ross K,Burger等认为,作为政治传播的新渠道,社交媒体改变了政客与公众的接触方式,并帮助政客向有获取意愿的人传播政治类信息。[6]46-64
国内未有直接针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移动互联网对农村地区政治类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张焱、王立斌等表示“信息脱贫”是农民经济脱贫的重要保障,同时能够帮助精准扶贫政策更好的实施;[7]15-21樊耀华[8]109-111、张燚[9]38-44认为,有效的采纳政治类信息,能够帮助农民抓住惠农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效的最大化,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王燕[10]73-76、刘新利、梁亚鹏[11]129-133+145、李雪彦[12]74-8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移动互联网丰富了政治传播的形式,使农民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最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政治类信息,同时促进了农民与政治体系间的互动。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较少有关农民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成果。因此,基于对陕西农民的调查,实证分析影响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程度,以期对于陕西农村的稳定发展以及数字乡村的建设有所裨益。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Davis F D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对用户进行信息系统接受的研究时,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AM),认为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会对采纳意愿产生显著影响[13]319-340。具体到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获取需要通过微信、学习强国APP、新闻类APP等传播平台,因而农民对传播平台的易用性感知及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有用性感知,会影响其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采纳。温继文、孙焕磊[14]81-90、王小宁、刘丽丽等[15]23-27+73研究也表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信息获取意愿。此外,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采纳政治类信息对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不仅仅有用,而且是至关重要的[8]109-111;[9]38-44。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易用性对陕西农民的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2:重要性对陕西农民的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在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用户对传播内容的信任度对其采纳意愿会产生积极影响。龚立群发现,对信息的信任能够正向影响农民的信息服务采纳意愿[16]39-42;蒋骁、仲秋雁等研究表明:对电子政务的信任能够正向影响对电子政务的采纳意愿[17]37-41。因此,当陕西农民信任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会增强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采纳意愿。据此提出假设3。
假设3:信任度对陕西农民的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在信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中是否有党员、手机上网经历等个体特征是影响信息采纳意愿的重要因素。李晓宁、李雪峰[18]107-114、郭君平、王春来等[19]27-40+95认为,性别、政治面貌为党员对农民主动获取政治类信息有正向影响。还有学者研究表明:女性在获取政治类信息时,通常依赖于家庭和人际网络[20]14-21。而Tiffin、Balcombe K[21]579-598、Monteiro D M S,Caswell J A[22]94-101的研究发现:农民的年龄对信息服务采纳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崔凯、冯献[23]142-147、Carrer Marcelo Jos'e[24]11-19认为,受教育程度对农村信息服务采纳有正向影响。刘新利研究发现:农民使用手机上网对乡村的政治面貌有正向影响;[11]129-133+145陆敏玲的研究证明使用手机上网对农民采纳信息服务有正向影响。[25]13169-13172+13214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性别对陕西农民的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5:年龄对陕西农民的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有负向影响
假设6:受教育程度对陕西农民的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7:家中是否有党员对陕西农民的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8:手机上网经历对陕西农民的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2.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对陕西农民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采纳情况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因而课题组于2019年4~5月对陕西省10个地市的农民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调查对象个体特征的搜集;第二部分是对易用性、重要性、信任度和采纳意愿的调查,测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1~5”表示“非常不愿意”到“非常愿意”。经过调查,实际收回问卷230份,经过筛选剔除无效问卷13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1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4%。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特征分析
通过对陕西217位农民的调查发现,男性占总人数的44.7%,女性占总人数的55.3%。其年龄主要集中在30~49岁,占总人数的58.01%。在被调查的农民中,其受教育程度集中于初中、高中及中专水平的农民占总数的60.8%。家中无党员的农民居多,占总人数的65.9%。手机上网经历在两年以上的人员占总人数的80.6%。陕西农民有效样本统计特征见表1。
表1 陕西农民有效样本统计特征
3.2 模型构建
针对收集的样本数据建立公式(1)所示的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1)
(1)式中,y为因变量,表示陕西农民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意愿。j为采纳意愿等级(有序数据),j=1,2,3,4,5;xi为自变量,分别代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中是否有党员、手机上网经历、易用性、重要性和信任度,共计8个因素。αj为回归常数,βi为偏回归系数,分别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与方向。
3.3 相关性分析
通过选取8个自变量以探究影响陕西农民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因素,为避免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在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利用Stata14.0软件对自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变量的相关性矩阵见表2。
由表2可知,8个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说明选取的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满足回归要求,可以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表2 变量相关性矩阵
3.4 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Stata14.0软件对模型做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估计,以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考虑到不同变量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故采取逐步回归的方式,将个体特征、易用性、重要性和信任度四个维度的自变量逐步加入回归模型, 即模型(1)中,只加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中是否有党员和手机上网经历,这五个属于个体特征维度的自变量,在模型(1)的基础上依次加入易用性、重要性和信任度,然后得到模型(2)、模型(3)和模型(4)。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模型回归估计结果
由表3可知,随着自变量的逐步加入,模型的p值始终小于5%,故模型是显著的;各变量影响系数的显著性同样通过p值判断。模型(4)的估计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β=0.320,p<5%)、易用性(β=0.642,p<5%)、重要性(β=0.447,p<10%)和信任度(β=0.832,p<1%)对陕西农民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假设1、2、3、6成立。性别、年龄、家中是否有党员、手机上网经历四个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假设4、5、7、8均不成立。
3.5 结果分析
(1)信任度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符号为正,是影响陕西农民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最主要的因素,表明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信任程度越高,其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意愿会越强。信任是农民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信息“海量”传播且迅速,但其监管却存在滞后性,信息内容真假参半,导致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减少了采纳意愿。因此,增强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信任度,就会促进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采纳。
(2)易用性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符号为正,表明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的易用性越强,陕西农民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意愿就越强。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认知能力有限,而简便易操作的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可以提高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的认知和使用难度,并能够增强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采纳意愿。因此,易用性是提高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3)重要性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符号为正,表明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重要性感知越强,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意愿就会越强。另外,农民对信息的采纳具有趋利性,即认为信息重要时,才会对该信息产生采纳意愿。因此,只有当陕西农民意识到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重要性时,才会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产生采纳意愿。
(4)受教育程度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符号为正,表明陕西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意愿就会越强。若受教育程度高的陕西农民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他们就能够更容易、更充分的获取和理解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进而更愿意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进行采纳。因此,受教育程度会正向影响陕西农民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采纳意愿。
(5)性别、年龄、家中是否有党员、手机上网经历四个变量对陕西农民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是重要的,同时使用手机上网对于陕西农民来说已经十分普遍,且大多数农民手机上网经历在两年以上,因此,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采纳不受性别、年龄、家中是否有党员和手机上网经历因素的影响。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以陕西农民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10个地市收集的217份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并使用Stata14.0软件对影响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采纳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信任度、易用性、重要性和受教育程度均显著正向影响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采纳意愿;性别、年龄、家中是否有党员和手机上网经历对陕西农民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意愿影响不显著。
4.2 建议
为提高陕西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采纳意愿,加速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基于以上实证研究结果,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移动互联网中政治类信息的监管力度。陕西有关部门应与陕西相关政治类信息传播平台合作,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政治类信息传播的监管,降低虚假政治类信息的传播,增强农民对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信任度,从而增强陕西农民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意愿。
(2)优化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的设计。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在展示政治类信息时要考虑陕西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水平。平台在界面和功能的设计上应符合操作简单、页面内容直观等原则,以搭建符合农民使用习惯的传播平台。
(3)强化陕西农民获取政治类信息的意识。村、组干部应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村内政治类信息宣传活动,为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培养农民主动与村、组干部沟通、了解、学习政治类信息的习惯,从而强化农民获取政治类信息的意识。
(4)加强对陕西农民使用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的培训。相关部门或组织应在农村地区开展培训、定点服务等活动,通过面对面讲解、发放使用手册、上门入户指导等方式,提升陕西农民对信息的平台使用技巧,确保陕西农民能够以简单、便捷的方式采纳政治类移动互联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