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质朴传统的能量

2020-08-07夏小舒

美与时代·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场所

摘  要:由于近些年政策的推动,乡村改造设计不断发展的同时却良莠不齐,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和造价不菲的景观小品充斥着许多改造后的乡村环境,这些设计与乡村质朴传统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了解乡土、减少干预的设计原则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乡村背后的历史承载,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贴近乡村、触摸乡土、了解乡村设计的本真。通过对当下乡村景观设计的理论分析,探讨“少干预原则”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优势,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乡土元素;场所;少干预原则

一、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景观是一种特定的景观类型,是人和场地空间互动的产物,它具有完整的生命系统,承载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当地的民居特色和风土人情,是由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农林用地相互混杂分布组成的聚落性空间。它调和了一个地区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的不协调性,丰富了地域景观的空间环境,为村落的各个生命形式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兼具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景观空间和有机整体。“质朴传统”是村落景观的特征之一,其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通常遵循地方的气候条件、材料类型、乡土文化和工艺技术,很少追求形式、技术的复杂性,却又具有一些因地制宜的创新,这种创新丰富了当地的景观空间,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

二、乡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受当今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村落原有的家族聚居布局形式发生改变,不再拘泥于围绕祠堂布局的传统聚落形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建筑上来。由于传统的建筑类型不能较好地兼容当代生活习惯,多数乡村在建筑形式上已由传统的建筑类型转变成现代建筑,部分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式。但是,无论时代如何更替,乡村景观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依旧以农业景观和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生活为主,追求一种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共生的活动模式。因此,乡村景观规划必须围绕“人与景观共生”[1]的要素展开,使二者和谐共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乡村景观中的很多景观场景往往是由人们日常需要而形成的自由景观,这些景观满足了当地人生产、社交等活动的需要,而非刻意设计。这是一种自发性的集体无意识结果,是人与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是適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2]这种看似由意识主导的模式,其本质却是经验文化积累的产物,是由当地居民将日常活动融入景观场所,主持并参与了景观建造的全过程。

乡村自然景观是指区域内的地质面貌、水文水系、气候特点等整体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丰富的景观特色。乡村景观则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种自然元素,这些景观自成天然之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隐逸的理想居住空间。正如《园冶》中所说:“古之乐田园者,居于畎亩之中”[3]。即使是在城市景观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这种自然纯朴的景观环境依旧被人们追忆向往。

三、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视角

(一)针对乡村景观的受众体

通常,在场所中生活的人群是乡村景观的受众主体,解读和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助于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中更好地尊重场地和人群,从而做出满足他们行为和生活所需的设计。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前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活动方式,分析活动轨迹,根据活动范围和特征来设计相关的场所空间。这样,设计才能更多地被当地人所认可,提高场地的参与度与利用率。同时在设计时也要尊重当地人的行为特点和风俗禁忌,在规划和设计前做好调研,了解他们所需要的设计。当代乡村景观设计是一场新与旧的相互融合,新的营造产生本身就是为了连接历史、追忆过去。而我们要明白的是设计本身,不仅仅是为了政策要求和个人理念,而是服务在场的空间,为当地人的生活而设计。

(二)对于乡村景观空间

质朴原始的乡村景观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中开始逐渐消失,新建起的高楼与宽阔的马路与整个乡村寥寥人口相比显得格格不入。传统的乡村景观是包含聚落、公共建筑和自然景观的综合体,因此,旧的村落不应被彻底否定或铲平,也不应被完全城市化,而是有机地再生,需要合理地保护村落景观元素。如乡村特有的农耕景观、自然山水景观以及村落原有的肌理状态。因此在乡村规划和设计时要因地制宜,体现当地景观特征,而不是照搬城市的理念和模式,使村落的生态、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可以加入生态观点,将乡村改造设计约束在环境可包容的范围之内,采用植入和空间置换等手法。通过对公共空间秩序恢复和散点的具体设计来化解新旧隔阂与矛盾,使乡村原有的乡土材料和建筑语言恢复文化的自信,让改造后的乡村充满回忆与归属感。

(三)乡土材料的意义与价值

乡土材料的明显特征是地域性,如:竹、木、砖、瓦、石等在我国运用较早,它们承载了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再现传统场景使文化得以保留,是展现和延续传统文化最有力的载体。不同地域的乡土材料也展现了当地独有的魅力和特色。而近些年一些作家提出乡愁的情感,使乡土材料蒙上了一层人文情怀的面纱。相比其他类型的材料,乡土材料有着亲和力和辨识度,它可以唤醒人们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使设计更具温度。与乡土植物一样,乡土材料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保持美观度的同时降低了养护成本。同时,乡土材料相较于当代诸多新型景观材料,具有环保性、地域性、文化性和亲和性的特点,在提倡生态景观的今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材料使用方面,在设计时可以根据质感、肌理的不同进行分类安排。如竹、木、砖、石、瓦这几种传统的乡土材料,其本身的色彩、形状、质感不同,在设计时可以用作装饰材料,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场地空间环境设计成景观小品。竹子等一些硬质的材料可以用作支撑性构件来使用,例如冯纪忠先生设计的“何陋轩”,就是运用竹子为建筑支撑材料。竹片也可以用作建筑外立面装饰;砖石、瓦片材料也可以用作铺装,例如在传统园林中,就有将瓦片用作铺装的案例。

四、乡村景观设计的新启示

乡村的环境和生活有别于城市,它承载着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最原始的历史文脉,反映传统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来人们所呼唤的“乡愁”以及政策推动也将人们的关注点逐渐引向了乡村,各种乡村改造设计的案例也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出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与大环境下,如何做好乡村改造设计?什么样的方案更适合乡村的环境?这些问题摆在了每一位设计者面前。我们看到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和造价不菲的景观小品充斥着改造后的乡村,可是这些真的适合乡村吗?

真正的乡村改造应该延续乡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让乡村的生活、文化、历史保持持续性,使乡村的基本性得以延续,继续生活在一种真实的状态中,应该把乡村设计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而不是直接套用城市的风格和案例。因此,设计可以使改造后的环境更加适合当代的乡村生活。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前期调研的,需要详细分析当地的地理地貌、水文水系、场地气候、植物类型、建筑现状、土壤结构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信息,再根据这些数据和分析再进一步进行设计。在材料选择上可以考虑采用当地乡土材料,如:砖、瓦、石、竹子、木材,以及以水缸、石钵等作为景观小品点缀环境。使用本土树种,便于日常养护且与当地环境更好地契合。在设计时需要更加关注场地的使用度,设计一些贴合村民日常生活的活动环境场所,增加村民的参与度,使场地有效地被利用。同时需要关注場地原有的敏感区域与灰空间,这些区域的环境承受力较弱,需要在设计时根据调研和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和设计措施。盲目开发是现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前期要了解当地人群所需。美化乡村本身没有错,但是在美化的同时不能忽略乡村的问题,如乡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道路不便以及环境杂乱等,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才是美化乡村的关键。

五、结语

一个好的乡村改造设计,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独树一帜,也不是蛮横无理的强行植入,更不是想当然地随意点拨,而是围绕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展开,体现乡村景观生产、保护和生态的平衡性,使设计更加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3):39-41.

[2]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3]计成.园冶[M].北京:中华书局,2011:44.

作者简介:夏小舒,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场所
乡土景观的场所精神营造
太原3万余个场所开始使用场所码
2020年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11月债券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9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 年 7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3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