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课后习题着力,探求语文高效课堂

2020-08-07张旭华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文要素实践研究

张旭华

摘 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立足课后习题,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明确语文要素分布的梯度性、实施的整体性、落实的过程性。教学目标明确,确定字词教学的重难点、语言训练点、思维培植点,让课堂教学有方向。改变课堂学习的结构,精准施策:先行学习,充分展开猜字认字;搭建支架,强化言语运用实践;扶放有度,培养朗读能力;合作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课堂教学有增量。

关键词:低年级;课后习题;语文要素;实践研究

一、厘清现状:课堂教学之窘境

目前,随着新老师的涌入,走进低年级的语文课堂进行听课,发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时划分不合理,头重脚轻

有的年轻老师第一课时识字加阅读教学,第二课时集中指导写字,效率不高。

2.目标不清晰,重点不突出

低年级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个别老师把课上成了故事情节会,生字词语教学走过场。一节课要达成哪些核心目标,又该落实哪些语文要素,模模糊糊。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都为师生编撰了“单元导读”页面。单元导读是这个单元的“首要”任务,提领全局。这个单元要教什么?达到什么效果?实现什么目标?借助单元导读,一目了然。可是,一、二年级的课文当中没有这些单元导语,细读课文后面的习题,不难发现这正是提示落实语文要素的线索。统编教材中,课后习题的设计往往用词简练直白,特别是一年级,常常只有一句话或几个短语,可是其内涵却很丰富。有时练习看似独立,却紧密关联前后;有时形式看似重复,却循序渐进很有层次;有时,课后练习恰恰凸显了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下面,笔者以参与的校本教研课《咕咚》两课时教学为例,就如何从整体入手,正确研读教材,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明确语文要素,明晰语言训练点,使语文要素在两课时中落实,再回归到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明确目标:课堂教学有方向

统编教材的知识目标分层落实,同一知识体系的内容往往分层次安排在不同篇目、不同单元中。我们解读教材时,要关注一个学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整体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关注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确定两课时该学习什么之前,还得明确语文要素的分布、实施、落实和延展性。

1.语文要素分布的梯度性

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学校的语文教育须依附一个完善的语文训练体系,因此,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编排必定呈螺旋递进的态势。

以一年级语文要素朗读课文目标的发展为例,一年级上册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句子间的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年级下册读出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的语气;读好长句子;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演一演。学习阅读的要求也在递进,一年级上册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一年级下册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课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阅读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全文注音的连环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巩固、运用第八单元的学习方法继续开展猜字识字,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除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还要继续训练根据信息做简单推断这项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比一上更高了。

2.语文要素实施的整体性

统编教材一个单元内的数篇课文在共同的主题下,基本围绕同一个语文要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一个单元要素的编排不一定会在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明显提及,但在备课时,我们就需建立单元整组意识,贯穿整个单元、整册课文的教学,并且逐步推进。

比如长句子的朗读,努力做到前联后延、整组综合,既要整体设计,又要任务分解。

3.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性

虽然教材是用一道道课后题呈现语文要素的,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视它们为一道简单的问答题,而要关照全文,将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实施,这样才能将语文要素真实落地。

如《咕咚》两课时的教学安排就要抓住课后的问题“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和“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野牛是怎么做的”来转化成教学目标,并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最终落实语文要素。

4.语文要素的延展性

有的训练点是跨年级长线发展的,比如复述,也有的训练点只在某个学期出现,比如一年级下册的四个语文要素,都属于短线发展:(1)朗读:读好长句子,读好對话。(2)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3)内容理解:找出课文的信息,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4)标点: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5.语文要素的分解落实

综上考虑,《咕咚》两课时的教学内容,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和核心教学目标都清晰了。

(1)解读课后习题,确定字词教学点

第一课时:通过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认识“咕、咚、拦、吓、鹿、象、羊”7个生字。正确书写“吓、怕”两个字。

第二课时:继续认识“野、拦”等生字,理解“拦住、大伙”等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象、羊”等5个生字。

(2)解读课后习题,确定语言训练点

第一课时: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读出感叹号的语气。

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解读课后习题,确定思维培植点

任何思维都是从疑开始的。课后练习中的疑问习题,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抓手。第一课时借助连环画课文的特点,读懂课文第1-4自然段的故事内容,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明白小动物们跟着兔子一起跑的原因。第二课时在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中,联系生活实际,懂得遇到事情不能光凭听到的就盲目跟从。

三、精准施策:课堂教学有增量

《咕咚》第一课时侧重于巩固、运用《小蜗牛》的学习方法开展识字,并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猜字、认字。到第二课时,又将这种识字方法进行了复习、延伸。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1.先行学习,充分展开猜字认字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以模块分类形式进行的知识重组、资源整合,因此,有意义的识字教学与实践,是以一个带一组,以一组带一类的识字方法。

如第一课时,猜“咕咚”的读音,请学生说清自己用什么办法猜出来。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形声字的特点,能根据声旁猜出读音。再联系生活实际来猜咕咚,播放咕咚的声音,听声音猜两个生字可能就是重物落入水中发出的“咕咚”。然后翻开生字卡片的拼音,一起拼读验证读音。最后进行小结:采用多种方法来猜字,可以猜得更准确。

第二课时一开始,回应第一课时学到的猜字方法。出示词卡:长颈鹿、蜈蚣。“谁能猜猜这两个词语的读音?你们用什么方法猜出来的?”验证读音后小结:希望能把这些有用的猜字识字方法用起来,这样会认识越来越多的字,阅读更多有趣的故事。

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顾旧知,观察图片,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这两课时的学习,知道猜字不是胡思乱想,获得了愉快的学习情绪,更能提高识字效率。

2.搭建支架,强化言语运用实践

积累语言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中,说话训练对积累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咕咚》第二课时,聚焦“拦”字教学谁来说一说:面对如此害怕的咕咚,野牛是怎么做的?谁来像野牛一样做一做拦的动作?说话练习:你在什么时候也被人这样拦住过或者看到别人被拦住?小朋友根据生活经验深刻理解“拦”的意思。

3.扶放有度,培养朗读课文的能力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一上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子恰当的停顿。一下侧重读好长句子,读出感叹号和疑问句的语气,读好对话。

(1)方法迁移,读好长句

语文要素的落实是一以贯之的。《咕咚》里的长句子,如“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学生就会运用在《端午粽》这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一步一步加词读,“的”字读得轻又短,遇到标点停一停,词语之间要停顿,用这样的方法去练习,读长句子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2)动作表演,读好对话

为了指导读好兔子的语气,先请学生进行动作表演“拔腿就跑”,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扮小猴子,一个同学扮兔子,演一演、问一问,如“兔子,你为什么拔腿就跑?”在情境对话中,入情入境,体会兔子的害怕,读出语气。

4.合作学习,改变课堂学习结构

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有增量,就要改变课堂学习的结构,改变一问一答的现状,改变师生一对一、单一的互动方式。因此,笔者就安排了先行学习的环节,让学生猜字认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做出针对性的反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通过两次合作学习来展开活动,实现人人有分工,组内生生互动以及组以组之间互动的合作学习目标。

如《咕咚》第一课时中,四人小组合作朗读1-4段,要求:组长做小導演,读旁白,协调分工。一人读,其他人专心听,做好小评委。选出最佳小组,参加班级森林舞台的表演。班级其余学生既是观众又是评委。小组活动时,注意做到:(1)先自主再合作;(2)合作有要求;(3)合作有评价。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了提高。

总之,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真解读课后练习,才能准确地为课堂定位“教什么”。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发展点和对应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确定“怎么教”。在使用课后习题的过程中,聚焦语文要素,厘清要素间的关系,明确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口语交流、思维发展、语言实践等阅读力。

参考文献:

[1]范君英.以课后练习为扶手 提升学生语文阅读力[J].小学语文教师,2019(3).

[2]汤岚.发掘课后练习的秘妙 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J].小学语文教师,2019(4).

[3]金淑娟.聚焦语文要素 展开学习过程[J].教学月刊,2019(4).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语文要素实践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