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与对策

2020-08-07姜姝朱莹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留守儿童

姜姝 朱莹

摘 要: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的数据,研究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困境,主要从自身学习情况与留守儿童父母对其教育的投入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学习兴趣,在学习上不够积极主动,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显著低于普通儿童,表明留守儿童对于自身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有待加强。基于此,分析得出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与家庭教育纽带的缺失、学校教育天平的失衡、社会制度分配的不均有关。最后,从政府、学校、家庭和自身四个方面提出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困境;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7-0185-04

引言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现状

留守儿童被定义为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都有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趋势,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到城市务工,导致留守儿童数量激增。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有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还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状态。当前,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为76.5万人,其次为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贵州等省。以上7省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84.4万人,占全国总数的69.5%。在留守儿童群体中,54.5%为男孩,45.5%为女孩,留守男童多于女童;99.4%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但有0.5%的儿童残疾、0.1%的儿童患病。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虽然近几年留守儿童数量在减少,但是留守儿童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不要忽视。在学校教育方面,一些留守儿童自觉性差、纪律性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所以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引导,留守儿童普遍缺少适当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其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是多种矛盾与冲突综合性的客观体现,属于综合性社会问题。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后备军,其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且农村留守儿童的素质还关系到下一代的发展。

从2006年起,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迅速增加,研究视角多样化,从人口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领域展开研究,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涉及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及心理问题探究、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教育投资策略研究、社会公平研究等。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已逐步成熟,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成果不断发表,相关理论反思和成果综述也不断出现。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多停留于现象描述层面,缺乏管理学视角的研究,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多处于实践经验操作层面,缺乏具有理论依据的农村留守儿童公共政策的制定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大量研究没有真正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该数据分为家庭、成年人、儿童、社区等几个不同层次的数据库,每年调查儿童的样本数为 8 400 多个。所使用的变量包括是否为孩子教育存钱、父母关心孩子教育、孩子成绩不如意处理方式、孩子语文成绩如何、孩子数学成绩如何、检查孩子作业、非周末学习时间、周末学习时间、压力、我学习很努力、会集中精力学习。在处理这些变量的过程中剔除了缺失值和无效数值,最终得到2016年的儿童样本数为8 427个。在本文所使用的总样本中,留守儿童样本数为3 445个,占总样本的比重约为41%,这表明留守儿童问题普遍存在。

(二)儿童自身学习情况

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和学习兴趣、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学习努力程度、学习精力集中程度、學习压力上的差异显著,本文着重从以上六个方面分析留守儿童自身的学习情况。

1.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和学习兴趣

从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基本上是明确的,但是对学习的喜爱程度各不相同,其中,30.23%的儿童非常喜欢学习,62.79%的儿童对学习只是一般喜欢,4.65%的儿童表示不喜欢学习,甚至有2.33%的儿童厌恶学习,这与儿童自身、家庭背景、教师的教学方法、社会的教育制度等密切相关。另外,有58.14%的儿童认为读书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33.72%的儿童认为学习是为了长大后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还有15.12%的儿童认为学习是为了经商或者打工赚钱,仅有2.33%的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虽然认为读书无用论的孩子占比少,但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信号,应引起社会高度的重视。

2.学习时间

留守儿童在非周末的学习时间差异较大,总体上集中于6—12小时,6小时及以下次之,说明在非周末时间,留守儿童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少,大部分这类留守儿童因为家庭贫寒,会花更多时间用于农活,而忽略了学习,这也是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的原因之一。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如意时,只有极少数留守儿童家长不会对此采取任何措施。这会给孩子形成就算考不好也不要紧的想法,从而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怠慢的态度。多数家长会选择较温和的方式,即口头告诉孩子要更加努力地学习,这会对孩子起到了一定的激励警示作用。也有部分家长在孩子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时采取较为极端的做法,如口头责骂、限制行动,甚至是体罚孩子。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孩子更加努力学习,但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并不提倡这些做法。

在家长为孩子教育的实际付出中,绝大多数家长都能做到经常性地为孩子学习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去辅导或是陪伴孩子学习。这类家长给孩子传达了他们很在乎孩子学习的信号,在这种信号的激励下,孩子们在家学习时由于有家长的参与和监督,能够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

可见,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投入将大大影响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也会提升孩子自主的重视程度。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起到极大的作用。人生中最初的时光是与父母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教育始于家庭,孩子的父母就是孩子获取教育的主要源头。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训练影响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与关注的孩子表现更优秀,相反,那些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则会落后。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上社会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通过相关数据我们发现,造成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外部原因主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制度方面。

(一)家庭教育纽带缺失

1.家庭结构不完整,亲子关系的纽带不牢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对其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关心和引导。而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因为父母长期在外而变得不完整,使得留守儿童受到父母的影响减弱,父母在留守儿童心中的地位下降,亲子关系纽带不牢固。

2.家庭教育意识模糊,隔代教育有代沟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较为落后,因此,长辈们的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只保障儿童的生活起居,对儿童的学习关注程度低。加上农村长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与长辈有着较大的代沟,无法与之交流学习问题。

(二)学校教育天平失衡

1.学校教育环境不佳,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没有得到保障

数据显示,67.85%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拥有很好的友谊,在学习生活上没有孤独感,以至儿童所遇到的困难能与同学一起讨论并且很好的解决。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但是,也有部分留守儿童会受到同学的歧视,也会受到学校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不会与别人分享,造成了留守儿童学习的困境。

2.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

通过一些实地调查我们也发现,不同地区的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师资力量雄厚的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好,责任心强,对留守儿童一视同仁;而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会出现对留守儿童歧视的现象。

(三)社会制度分配的不均

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教育资源也呈现不平衡的分配,城镇地区的儿童会获得一定的资助,而农村留守儿童则没有这样的待遇;甚至社会所做的对留守儿童的相关工作浮于表面,沒有实质性的经费投入,以致学校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的天平中处于劣势。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一)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

1.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教育发展

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是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所以,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不用离开孩子,在本地解决工作等生活问题,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大举措。

2.政府发动媒体的力量改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内部,校门之外也要让留守儿童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例如课后辅导等举措。政府应该以合理的方式利用大众媒体引导人们关注留守儿童,帮助孩子解决学业困境和身心健康问题。另外,也应加强儿童临时监护人的责任感,帮助临时监护人正确抚养和教导留守儿童。

(二)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主体

1.以学校为核心、社区、村组、临时监护人为辅的教育管理网络

作为学校不仅有必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有效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而且也应有意识地在学校、社会和临时监护人间形成共识,把学校教育的主导意识借助于社会组织和监护人等渗透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当中。而实际走访调查中成员们发现,很难联系到真正为留守儿童而设的组织和公益团体,即便有过大多数也只是昙花一现,举办过一两次活动就再无消息。

2.“留守儿童”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儿童的思想教育层面

留守儿童在完成普通儿童所接受的教育之外,更应在生活中关注儿童的思想动态。例如,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和主动性的培养,这些都是需要学校和组织多加关注的方面。

3.校内外各种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有意识引导

在课外组织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挖掘“留守”生活的正面意义。

(三)家长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

1.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

父母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发展,要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不能只是简单的关心,还要注意儿童课后的辅导、学习上的困难等问题。父母双方都外出时,有条件的父母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使孩子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父母的爱与关怀,这是最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

2.临时监护人的关键作用

父母若一时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在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时,也要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寻找和确立最为合适的监护人,最好是对儿童的学习能够带来帮助的监护人。同时,勤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3.临时监护人的责任感

被委托监护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也要认真履行家长的义务,对孩子做到认真负责,做到不仅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等方面,也要留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并及时给予指导,学业上也要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课后的监管。

(四)自身层面的对策研究有待开发

目前国内不少研究者对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对策和思路,这些对策和思路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大多强调外部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也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其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的支持,还需要自身的努力。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重视挖掘如何使留守儿童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心理弹性水平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冯会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20,(5):4,21.

[2]  冯倩.悬浮的孤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危机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8,(12):43-46.

[3]  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15,32(1):55-64.

[4]  杨永华,陈晓凤.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路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4(6):120-123.

[5]  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32-34.

[6]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留守儿童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