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人才世界观形成的启示
2020-08-07关翠玲
关翠玲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引着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通过探析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科学世界观形成的轨迹和内在因素,揭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主体”世界观形成的初心启示,以及马克思主义改革创新世界观形成的意志品質启示,旨在为当代青年人才德育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知青岁月;青年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7-0078-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充满朝气的全新时代。当代青年人才是建设新时代的生力军和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世界观是一把金钥匙,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先导和前提。青年习近平,深入贫困山区,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锻造形成科学世界观,其七年知青岁月对当代青年人才世界观形成具有重要深远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路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正确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我们不仅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什么样”的,还应探索这个人类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应该“怎样做”而获锻造形成。
青年学研究表明,14—18岁属于青年初期,同时也是青年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18—25岁为青年中期,该年龄段是青年世界观初步定型阶段。青年习近平,从15岁到21岁,正值青年世界观形成与定型的关键时期,在陕西延安梁家河村艰苦的客观条件下,实事求是,从客观状况出发,不断地在艰苦实践中锻造思想和本领,从而形成了科学严谨的世界观,并为人生观与价值观、治国理政观与党群观等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一)从知识观学习观到世界观
重视学习、端正学风,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历来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知识一直是哲学认识论探究的核心[1]。“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2]知然后行,行起于知。综观青年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青年人才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勤于并善于知识学习密切相关,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是形成积极进步世界观的基础和前提。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虽然离开了学校,但青年习近平对知识的渴求始终如一,插队七年,是刻苦自学的七年,是广学博闻的七年。青年习近平不舍昼夜,苦学亦乐学,在生产劳动的间隙求知若渴,经常读书到深夜。“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3]在梁家河,习近平徜徉在知识和思想的海洋,广泛阅读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军事等多方面书籍;除此之外,他对文学和古典诗词也有浓厚兴趣。文化知识的沉淀与积累对于青年时代习近平的成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先知悉世界的样貌,后方可有正确的世界观。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中提升知识涵养的七年,是初步形成知识观和学习观的七年,也是认知主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七年。
青年习近平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可以概括为:(1)知识是认识世界的途径,知识是改变世界的武器。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2)知识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他指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3)既重视知识素质养成,又重视非知识素质即品质的学习和培养。“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二)从知识理论到自我世界观形成的必由之路——实践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人类历史上首创以实践路径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之处,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我们要改造的世界之间的内在桥梁,那便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青年人才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在各种科学理论知识和文学名著中认知深刻的客观和主观世界发展规律,同时更需要在各种具体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科学世界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巨大能动性,在实践中把握领悟科学世界观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这是因为,理论和知识认知只是构成了世界观形成的静态基础,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人的成长经历、劳动锻造、生活体验等实践活动均是世界观形成不可或缺的活动要素,或称“活”的要素。
世界万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并有自身特有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行规律,由此决定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的行动都要以遵循客观实际为出发点。所以,从客观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实践起点;形成求实性品格,是科学世界观形成的品质基础。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熔铸了习近平的求实性品格。诚如他所言:“我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3]从实际出发,可以避免实践行动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特别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人才来说,投身生产生活实践必须从调查研究起步,从客观状况出发,以科学规律为遵循,从而增强实践行动的可行性状和成功比率。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他经常把村民们请来,大家围坐在土炕上,谈论和探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情况后,他和群众一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落实去解决,树立了稳重踏实的工作作风典范。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当年的陕北,荒山居多,村民烧柴颇有困难,而在短时期内植树成林是不现实的。于是,习近平到四川自学沼气池修造技术,带领村民们修起了数十个沼气池,基本解决了烧火做饭问题。当了解到农业生产农具缺乏的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又带领大伙建起了铁业社,解决了生产农具缺乏的问题。建磨坊、水坠坝,办扫盲班、缝纫社、代销店,打甜水井、探索种烤烟……短短几年,习近平带领乡亲们做了很多实事,解决了诸多实践难题,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从实际出发,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求实性品格和唯物主义客观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为主体”世界观形成的初心启示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服务,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源自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主体”积极进步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人民是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主体,人民主体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创造世界的主体和动力,也是享有世界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体。他还指出,人民主体是全面发展的主体。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就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生产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民为主体”的世界观内容。
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是社会的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思考:青年人才的世界观是社会人群世界观取向的风向标。青年人才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首先树立“以人民为主体的”科学世界观,这不仅是新时代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前提,也是引领广大人民树立科学世界观,从而自觉提高推动世界发展的社会主体意识的需要。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是用全部身心投入“为人民服务”实践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心中总是装着人民。陕北艰苦的环境下,勤劳勇敢的当地群众敢于和困难做斗争,努力改造自然,一代代努力地生产生活着。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习近平。习近平虚心地跟着乡亲们学习耕种、锄地、收割、担粮、放牧、铡草,真切地体会到了群众劳动生产力的伟大付出,渐渐地所有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回忆起那段岁月,他说:“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人民的需求是多样的,为人民服务也是多方面的。所以,从衣食住行到生产学习,青年习近平努力为群众办各种实事。村上旱地播种面积有限,习近平就带领大伙修水筑坝;农用肥料不足,习近平和乡亲们一起改造厕所,既解决了肥料不足的问题,又改善了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缺少生活能源,就建沼气池;村民们购买日用品要跑很远的路,于是就建了代销点;种植收入不足,他就带领大家种植烤烟。他还用上级奖给自己的三轮摩托换钢磨、手扶拖拉机,降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1974年粮食总产量由1971年的109 465斤提高到179 946斤,人均生产粮食689斤。作为村支书,青年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踏踏实实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在这样的生产劳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青年习近平深刻感受到了人民众志成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坚定了以人民为主体的进步世界观。
这就启示新时代青年人才,要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入感知社会和世界发展的本来样貌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而真正夯实初心,树立人民为主体的科学世界观,自觉培育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追求。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显著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增长技能和体能,从而增强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现实能力,并且激发出内在劳动发展潜力。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相对理论教育,劳动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拓宽青年视野,增长对于世界的实践认知。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使得当代青年可以切身体会劳动的艰苦,从而自觉珍惜劳动成果,从内心生发对劳动人民的真诚敬爱,从而为树立“以人民为主体”的科学世界观打下坚实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改革创新世界观形成的意志品质启示
世界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中的世界。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惟創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深入阐释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形成马克思主义改革创新的世界观,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改革创新的方法发展世界。
梁家河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无惧困难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这是锤炼改革创新世界观的精神基石。梁家河村是文安驿镇最穷的村,20岁的习近平毅然挑起村支书的重担,带领全村百姓踏上了改变梁家河村落后面貌的艰苦历程。“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带领村民们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个淤地坝、第一口吃水井,开办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第一个缝衣社、第一个代销店、第一座磨坊、第一个政治夜校,建成了梁家河乃至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4]
没有路,就走出一条条新路来。探索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世界和验证并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人与世界在改革创新中同步发展、高度和谐。当代青年才俊思维敏捷,具有改革创新的巨大潜力。然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注定不会是一条条平坦大道。遇难而上、敢于承担的意志品质,必须在青年时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锻造历练,必须在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中强化升华。新时代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时代呼唤具有马克思主义改革创新世界观的时代新人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兴华.集体性策略下农民组织化反贫困机制的构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1).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 梁家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
[4] 阮博.知青经历与习近平治国理政品格的熔铸[J].中国青年研究,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