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与融合:职业学校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实践

2020-08-07张银星

青年时代 2020年14期
关键词:德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学校

张银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科学定位有益的德育资源,提炼德育思想,选择好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内容,结合实际,探索职业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开发路径与应用价值,以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领域焕发无限生机。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学校;德育资源;教育开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終。如何科学认识丰富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与挖掘优秀德育资源,理应成为每个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工程之一。

一、科学定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与德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主要表现出三大特色:一是内圣外王,修身为本。强调道德的修身与自律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自我修炼。二是知行结合,以行为本。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躬行实践”。三是立足当前,胸怀大志。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立志做一番大事业,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达到治国安邦、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为此,需要正确遴选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内容,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天下为公,爱国如家。它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崇尚集体主义、整体利益。正确处理家和国之间的对应关系,强调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在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的践行过程中,形成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刚毅有为、独立不依的人生态度,人贵有志、志不可夺的立志思想,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等。

三是厚德载物,与人为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论,“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论,“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忠恕论,“责友以善”“以友辅仁”的友善观。可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友善,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四是天人合一,热爱自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一致。

五是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义重于利”“舍生取义”等命题,并没有否定物质利益的作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六是注重人伦,孝敬父母。“孝道文化”是人们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今天仍需继承和发扬。

二、有效施策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目标

(一)前中专阶段目标

前中专阶段目标主要指三年制中专的前两年在校学习的中职生和高中后一年制技师学院生。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要求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二)后中专阶段目标

后中专阶段目标主要指三年制中专的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和五年制高职生的最后两学年学生及技师学院类两年制高级工学生。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三、探索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开发路径

(一)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途径

1.完善课程,渗透专业学科

各学科课程都可以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例如,我校在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数学课程增添剪纸艺术和象棋技法;在德育活动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并编写了《经典诵读篇目》《国粹教育读本》等校本教材,将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学引向健康发展轨道。在专业课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添加进来,从“课程思政”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

2.营造氛围,提升文化品位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自觉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突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校园精神的国学经典,使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把每层教学楼的走廊分主题精心布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走廊文化。例如,充分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设计的“弟子规文化长廊”,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同时,利用每月一期“道德讲堂”的展台,开展书香漂流活动,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入行。

3.创建激情,激活文化热度

要建设名校,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养育广大师生的激情,首先打造一支富于激情的教师队伍。为搞好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学,学校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其次,培养一群富有激情的学子,创建激情文化,让校园生活激扬飞越。近几年,学校结合自身特点让学生利用每天早晨上课前和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开设“国学”内容(课前一首诗、课后一副联),开展班级竞赛和学校汇演。最后,增设美育选修课,提高综合职业修养。

(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进”德育模式

1.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的德育教学计划,以“阳光诵读”为主题,每天利用晨跑、早课前10分钟左右时间,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办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汲取良好的文明营养。班主任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丰富班级文化修养。

2.优秀传统文化进办公室

以“学经典、品人生、提素质”为主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办公行”活动,要求教育教师员工从小事做起,注重行为举止细节,坚决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各部门通过推荐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组织一次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展演等载体活动,促进教师以德育德。

3.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

学校结合省级文明单位(校园)“志愿者进社区”工作要求,持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文化讲座进社区、优秀图书进社区、文明电影进社区、传统技能进社区、礼仪服务进社区、学生才艺进社區,形成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提高师生综合职业修养。

4.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

学校以家庭美德教育普及为重点,开展了“与经典文化同行,亲子共读月”“读书共成长、文化进家庭”和“最美书香家庭”评选等特色载体活动,共享读书之乐。

5.优秀传统文化进企业

学校结合开展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开展“诚信企业、诚信你我”评选等活动,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职业氛围。今年,学校招募了180余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进”活动志愿者并组织了培训,建立一支由各类志愿者组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熟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师生团队。

(三)优化“三结合教育”的德育传承与应用

1.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

校内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直接而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从校领导到教职工,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成员,形成一种整体的合力教育。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更是又一重要途径。我校充分利用校外六大德育基地的优势,实现内外结合、优势互补、联动教育的效果。

2.常规教育与典型教育相结合

我校始终坚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原则。一是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二是坚持用典型事迹的鼓动性、榜样性和影响性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感化学生。

3.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我校坚持集体教育的正面导向性,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养成优良的美德习惯,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我校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和正确的舆论中自我反省、自我纠正、自我提升。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极为丰富的德育宝库,各职业学校应该大胆创新,赋予时代的新意,以此来教育、熏陶学生,真正实现“德育与教学无界限,学习与生活无界限,教育与心灵无界限”的职业初衷。

参考文献:

[1]李蓉,李存兴.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6-27.

[2]申志华.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策略研究[J].科研:00203-00204.

[3]曹荣.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2(5):23-25.

[4]牛晓艳.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6,321(6):242-243.

[5]李燕.论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构建[J].福建教育,2016(35):60-61.

猜你喜欢

德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学校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综述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让管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