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瘀热论”治疗冠心病

2020-08-07张晓琦宋耀鸿孙洁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3期
关键词:血瘀病机冠心病

张晓琦,宋耀鸿,姜 艳,孙洁静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疾病发生情况非常普遍,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冠心病属心血管常见疾病,危害性较大。而冠心病病人常常伴有其他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单一的疾病已经少见。临床表现更加复杂,治疗也变得更加棘手。西医不断探索靶向抗感染治疗,中医治疗上也有新的探索,有学者认为“瘀热”已广泛存在很多疾病中[1]。周仲瑛教授开创“瘀热论”,认为瘀与热互为因果,两者相结,组成新的证型。冠心病中瘀热相搏证很常见,本研究探索“瘀热相搏”理论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1 瘀热相搏证理论基础

瘀热相搏证是指外感、内伤不断发展,火热毒邪或夹痰或夹湿,在血分致血成瘀,两者结合的一种证型[2-3](见图1)。瘀热论是对过去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富有时代特点,其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中抵当汤证、茵陈蒿汤证等都有瘀热的相关内容,《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六七日,表仍在……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抵当汤中水蛭破血,大黄去血热,以此血、瘀分离。瘀热论也吸取了王清任、叶天士的经验。对于瘀热论与温病中的热毒血瘀证是否有相似之处,还需探索和讨论,周仲瑛教授在论瘀热中也提到了温病的理论,他认为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为瘀热相搏证提供了治疗思路[2],但是多偏重外感,而对内伤因素涉及较少[4]。两者相似度极高,两者主要是“热”的区别(见表1),叶天士之温邪属外感,而后世发展其理论,将热的概念扩展,热既是病因、症状,还是“化热”的病理过程(内伤瘀热)[4]。热好动,动则四处扩散;瘀易静,静则局部阻塞,一动一静,两相结合,故瘀热病变易导致多脏腑、多经脉损伤,病情变化多端。瘀热相搏证变化多样,具体有瘀热酿脓、瘀热发黄、瘀热发斑、瘀热蓄血等[5]。将瘀热拆分,则为瘀和热,瘀能生热,热能成瘀,两者可互为因果(见图2)。但是瘀不一定产生热,也有可能产生寒。寒也能产生瘀,血瘀寒凝,为何未提出瘀寒论?只有瘀热论。一则寒也终将会导致热,寒是疾病的早期表现,郁久生热;二则周仲瑛教授[6]认为百病之中,火热居多。

图1 瘀热相搏证的病因病机

表1 瘀热相搏证与热毒血瘀证的比较

图2 瘀与热的关系

2 瘀热相搏证与冠心病相关性

2.1 中医理论依据 王清任在心无血说中提到“心乃是出入气之道路,其中无血”,在王清任的学术观点里,心是一个通道,保持通畅才是最主要的,故治疗重在气血,化瘀常伴有调气[7]。《温热论》:“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言即热与瘀相搏,阻滞于胸膈之中。热邪能引起心血瘀,使其不通,则不能行使功能;再者热邪能引动胸膈中的瘀伤素血,两者结合,出现伤阴、灼络、出血[8]。对于冠心病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家[8-9]提出其病因应从“虚”“瘀”“热”考虑, “虚”“瘀”不能完全解释胸痹病机。临床变化多端,冠心病常常伴随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疾病,这些疾病加剧心血管结局事件的发生。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更加严重,预后更差。此类病人素有阴虚,兼夹湿浊、痰、火[6,10],属于瘀热相搏证的范围。另外,“伏毒学说”与瘀热相搏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刘中勇基于“伏毒学说”阐述冠心病病因病机,认为瘀是伏毒的基础,也是伏毒存在于冠心病中的前体,而热是伏毒酝酿恶化而成[11]。这也从侧面证明瘀热相搏证与冠心病相关。

2.2 现代研究与中医联系 一方面,现代研究显示,阴虚、血瘀、热毒逐渐损伤脉络,积聚成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12]。另一方面,中医学中“火”多与炎症相关[13]。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疾病的全过程,病人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产生更加剧烈的炎症反应[14-15]。在临床上冠心病病人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还会出现再狭窄,这种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表现:心痛,其依然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PCI术后也常表现瘀热互结,在介入术后最初会表现虚象,但一段时间后有热证表现[16]。郭维琴认为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病机关键是虚、瘀、热、毒[17];汪云翔[18]认为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冠心病瘀、热、痰相关。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炎症与冠心病瘀热相搏证密切相关。

3 治 疗

“瘀热论”的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周仲瑛教授治疗瘀热互结证的疾病常用犀角地黄汤、清营汤、桃仁承气汤等凉血通瘀之剂[6]。此外,其他学者也有此方面的研究。孙云霞[19]应用芦黄颗粒干预阴虚内热型冠心病,治疗以养阴活血清热为主,达到泄毒通络的疗效;黄丽娟以瘀热病机治疗心血管疾病,主要为治热(清、解、顺、降)、消瘀(散血分之瘀、清血分之热)[20];宋耀鸿[9]从益气养阴、凉血散瘀出发,拟清心通脉饮治疗瘀热互结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药治疗冠心病主要集中于调脂、抑制炎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临床证明,冠心病与瘀热互结证相关,通过辨证论治,凉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已取得较好的疗效。

4 结 语

“瘀”贯穿冠心病的始终,热加剧瘀,或瘀久则化热,两者互为因果。瘀热相搏证扩展了冠心病的治疗。随着西医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冠心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多,但也存在局限。PCI术后,中医干预能抑制冠心病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西医和中医贯通起来,多中心一体化治疗冠心病已成为趋势。

猜你喜欢

血瘀病机冠心病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核心病机及用药规律
话说血瘀证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