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救市的原生逻辑
2020-08-07文/
文/
柏林时间6月2日晚上,德国汽车界将屏息等待一项法案的出台。那就是经济部将提出一项50亿欧元的“购车激励计划”,以拯救陷入麻烦的德国汽车制造业。据说,这是价值800亿欧元一揽子救助计划的一部分。
统一以来最大的危机
无论怎么衡量汽车业对德国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作为德国的支柱产业,整车和零部件产值占据德国GDP的1/5,占据出口的20%;而出口本身则占据德国GDP的46%。有数据称,2019年欧洲大陆销售的汽车,有一半来自德国品牌,它们可能设立于本土,也可能位于欧洲其他地方,甚至美国。
疫情造成的市场低迷情绪是毫无疑问的,衡量问题有多糟糕,就成了施政依据。企业虽然可能在调查中夸大痛苦程度,但生产、销售数字是客观的。90%的车企预计将面临一场经济衰退。如果5月初的情况再持续3个月,1/3的企业承认将因现金流耗尽而倒闭,另有1/2的企业认为需要经济补助才能活下来。
3月份之后,德国联邦政府已经通过了“紧急程序”,放宽短期津贴制度。新规定是只要企业有10%的员工面临停工,就可以申领短期工津贴(此前的达标线是33%)。
这项举措的意义在于,当企业被迫缩减工时、面临裁员时,由联邦补贴员工的部分税后工资,最多可以拿到工资差额的67%。德国这方面不如奥地利慷慨,后者可以最多补贴到90%。
在4月初,被缩短工时的工人 就已达到235万人,比2009年金融危机时多一倍。
显然,这一次只靠补贴工人,无法让车企像上次一样迅速复原。5月5日,大众、戴姆勒、宝马的CEO与总理默克尔举行线上“会晤”,高管们请求政府为购买新车提供4000欧元的补贴。
高管们的理由是基于目前局面的预测:在2021年Q3之前,市场不会回到正常水平。德国汽车工业已经陷入统一以来最大的危机中。
有迹象表明,消费者对昂贵的汽车消费品态度趋于保守。如果那样的话,所谓的“正常状态”将一去不复返。
方案的政治博弈
有意思的是,这些请求率先得到了巴伐利亚州州长索德尔的支持。联邦政府当时并未给出明确答复,称审议持续到6月初。
不过民调显示,63%的受访者反对用纳税人的钱提供购车补贴,只有12%的人支持,超过20%的受访者表示:只支持补贴电动车等低碳车型。
拉长审议流程,民调因素很小,主要来自于执政联盟内部的分歧。联合执政的社民党领导人诺伯特·沃尔特·博扬斯(Norbert Walter Borjans)表示,鼓励购买内燃机车辆是错误的,如果要提供补贴,只有电动车才能享受。
基民盟控制的经济部则建议,每辆新车(价值7.735万欧元以下)保费补贴2500欧元,而电动车补贴再加1500欧元,混动车型则加750欧元。
无疑,这种方案对各方意见进行了协调,且只打算实行到今年年底,视情况再决定是否延长。由于社民党和基民盟+基社盟组成的执政联盟,占据联邦议会席位的56%,所以,政府有能力推动任何普通议案。
与之相比,选择党、自民党和左翼党只能争取舆论支持,让法案不能进入议程。预计,在反对党的阻挠下,补贴议案仍然能成功闯关。
脆弱时期
更为宏大的叙事背景是,德国汽车业正处于向电动车转型的脆弱时期。在尚未结束的燃油车时代,德国企业积累的巨大优势,正在被削弱,尚未建立起电动车优势。在电池生产上,德国大体上选择与韩国LG合作,电动整车则正在艰难对抗已成气候的特斯拉。特斯拉位于柏林近郊的工厂建设,去年因环保问题陷于停滞状态,但德国车企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对手的绊脚石上面。
在疫情爆发之前,德国消费者购车欲望已经连续下滑。虽然2019年德国汽车销量绝地反击,增长5%,结束了连续4年的下跌,但车企们都对未来怀有疑虑。
出口业务因为中美贸易争端而被搅乱。德国车企在中美都部署产能,而美国集中了大型豪华车生产线(戴姆勒和宝马均是如此)。德国人担心中国的报复措施,殃及德企在美国的产能,这一点已成事实。虽然争端被疫情和美国本土的动乱削弱,但早晚将重燃战火。
不但整车,跨境零部件物流也受到影响。在疫情之前,供应链也正在扭曲。在全球的汽车制造商向电气结构转型的时候,供应商队伍也变得人心浮动。而汽车零部件也是德国的摇钱树。
疫情的教训,将促使主机商将供应安全放在首位。欧洲的主机厂可能会牺牲亚洲供应商的利益,转而更多订购欧洲供应商的产品。反过来也一样。市场要素第一次退居次要位置。
面对补贴议案出台的一再延迟,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嘉德·穆勒(Hildegard Mueller)提醒,政府应该尽早行动,拖到秋天“一切都晚了”。
补贴只能救急,即便出台,效果也令人生疑。如何尽快实现转型,渡过眼前的脆弱阶段,延续长期获得的竞争力,更值得德国汽车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