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系车企电动化路径初显

2020-08-07文/

中国汽车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混动本田燃料电池

文/

过去三个月中,丰田、日产和本田分别出手布局电动化发展,有的像一套组合拳春雷滚滚,有的如春雨绵绵润物无声……每一件都值得玩味。率先量产混动与氢燃料电池产品而在纯电动领域行动迟缓的丰田,聆风一骑绝尘却匮乏新能源矩阵的日产,混动产品阵营整齐独缺少纯电动“板凳”的本田……日系三杰电动发展路径初显。

日产

日产汽车6月19日宣布与总部位于中国深圳的欣旺达Sunwoda公司合作,联合开发用于日产e-POWER车辆的下一代动力电池。这意味着,采用e-POWER技术的新车很快就会在中国市场上市,日产在中国市场也可以摆脱仅一款“轩逸·纯电”在售的窘境,甚至有望与丰田的“双擎”、本田的“锐·混动”一较高下。

创立23年的欣旺达是一家动力电池供应商,2011年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在3C消费类电池、智能硬件、自动化与智能制造等领域也有业务发展。该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252.41亿元,研发投入15.23亿元。手机数码类产品是其主营业务中的第一名,收入占比62.01%;排名第二位的业务是智能硬件,收入占比15.86%;电动汽车电池业务在2019年收入8.49亿元,收入占比3.36%。

日产汽车与欣旺达合作,是希望将“前者在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方面的专长,与后者的电池开发和生产能力相结合”。日产对于欣旺达颇为满意,甚至在公告中明确“两家公司还将讨论开发高效的生产系统,以确保共同开发的电池拥有稳定的供应能力”。这几乎是将两家的未来合作板上钉钉。

虽然日产汽车将e-POWER车辆定义为电动车,但其实质却是装备小排量内燃机的增程式电动车。

在混合动力系统中,车轮由电动机和内燃机共同驱动;而在e-POWER系统中,内燃机只是为电池充电,并不直接驱动车轮——这是典型的增程式系统。此前的雪佛兰沃蓝达Volt就采用类似的増程系统,而BMW i3也有配备内燃机的増程版本。

在添加能源速度、获得能源便利性等方面,增程式电动车拥有明显的优势。但在中国市场,增程式电动车被归入“混合动力”一栏,而无法获得纯电动车的市场地位——车牌受限、补贴较少,使得用户可以感知的激励较低。这一点,或许会成为日产推广e-POWER车辆的障碍。

根据工信部《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0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含增程式)的补贴为0.85万元,堪堪超过纯电动车最低一档(纯电动续驶里程大于300公里)补贴的半数。

无论如何,与欣旺达的合作,将使本田拥有本地的电池供应商,既可以缩短供货距离、避免潜在的政治风险,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实现“完全定制”,为今后的三电系统降低成本、及时响应消费需求而奠定基础。

日产电动化战略的终极目标仍然是纯电动汽车,而e-POWER车辆显然是过渡性产品。但是,日产仍有很大概率优化e-POWER技术、在中国市场推进增程式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如果成本控制得当,完全有望获得超越丰田、本田的竞争优势。这也是日产牵手欣旺达的根本原因。

本田

本田汽车与通用汽车已经确认,将联手为本田汽车开发两款全新的电动车。新车将采用通用汽车全球电动车平台BEV3,而本田汽车则会保证新车拥有无可置疑的Honda基因。

BEV3是一款“经济高效“、“形式多元”的模块化体系结构。通用汽车总裁马可·睿思曾使用冰格托盘去描述新架构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放入尽可能多的水,来制作任意数量的冰块。对于较小的电动车,可以堆叠4个模块、6个模块;较大的电动车则可以考虑堆叠8个、10个等更多数量的模块。

一位在美系车研发部门任职的工程师表示,这种可以连续堆叠的选择,让车辆设计、车身布局、动力性能甚至空间拓展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通用汽车的BEV3架构可以视为一种集成方法,使得设计部门、工程部门拥有更高的“权限”,可以跨越品牌、跨越细分市场去创建新车型。这也许是向来保守的日系企业愿意打破“门户之见”的根本原因。对于以“技研”为名、以工程师文化为傲的本田而言,是在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自2018年起,本田在华合资企业持续扩充电动化产品矩阵,陆续引入了包括奥德赛 锐·混动、艾力绅 锐·混动在内的MPV;此外还有雅阁 锐·混动、INSPIRE 锐·混动两款轿车,有CR-V锐·混动、皓影 锐·混动两款SUV,共同组成本田家族的“锐·混动”矩阵,但纯电动车仍是本田的短板。

本田已经设定了“截至2025年在中国投放20款以上电动化车型”的中期目标,而产品支撑仍然停留在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虽然有SPORT HYBRID e+、SPORT EV的产品规划,却缺少真实产品支撑;虽然有理念VE-1、X-NV,却无悬挂H车标的新车投入量产……

丰田汽车、日产汽车已经在电动化领域遥遥领先,前者有覆盖从混动到氢燃料电池的完整产业链,后者一款聆风累计销售近50万辆、全球行驶超100亿公里……虽然“锐·混动”仍有市场优势、品牌引领,但“逆水行舟”的道理本田一定非常清楚。

对于本田汽车而言,与通用汽车的这一合作,短期内获得两款全新的电动汽车,弥补纯电动车的产品短板;中期收益是共享全新电动平台架构,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期收益则是与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北美市场共享供应链,避免发生因政治、疫情而导致的供应链停摆风险。

丰田

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丰田汽车近期连出重拳,似乎Mirai已经让丰田汽车锚定方向,发展重心已经彻底转向FCV。但实际上,丰田在中国市场、在乘用车市场的支点仍然是“混合动力”,长期方向则是混合动力与插电混动并重。

首批量产的Mirai,已经证明了氢燃料电池作为汽车推进系统的价值。但是,丰田一直在探索将该系统用于其他领域的可能,比如公共汽车和卡车。今年3月,丰田汽车与日野汽车协议共同开发重型燃料电池卡车。新车将以日野Profia为基础,配备两个燃料电池堆(为下一代Mirai而开发),续航里程约600公里。

今年6月,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FCRD)宣布成立,针对商用车开发燃料电池系统。新公司的投资中,丰田汽车和亿华通SinoHytec分别出资65%和15%,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分别出资5%。考虑到丰田和亿华通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经验,以及三个月前丰田与日野在重卡领域的合作,FCRD的使命或将集中于本地供应链的打造、重卡应用氢燃料技术的提速。

从这一系列布局中可以发现,虽然Mirai的光环闪亮,丰田仍然将氢燃料电池的“主战场”安放在商用车市场,就连本田、雅马哈擅长的船用动力,丰田也考虑涉足。这与氢燃料的加注、运输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有关,更因为氢燃料电池的拥有成本较高,量产车全系统的减重与瘦身也存在障碍——即使是重卡使用,也需要日野重新设计底盘,在自身轻量化与负载能力之间寻求平衡。

在乘用车市场,丰田发展电动车的脚步并未停止,只是与国人的想像稍有差距。早在1997年就开始率先量产混合动力车型的丰田,将2020年作为电动车“启动”的元年,而2025年则是传统内燃机与电动化车辆“平分秋色”的关键节点。

一年前的上海车展上,丰田汽车曾宣布会在2020年发布丰田品牌的纯电动C-HR、纯电动奕泽IZOA。这也显示了丰田汽车对于电动车市场的判断——紧凑型车甚至低速电动车才是电动车市场的主流。

从丰田汽车的规划文件中可以看到,至2050年,丰田汽车“新能源车”的销量将超过千万辆,插电式混动车型和全混动车型的销量占比超过80%,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仍然是“少数派”。

这或许可以说明,虽然丰田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专事研究和开发电池电动车(BEV),虽然丰田与松下成立合资公司,Inc.,从事汽车方形电池的研发与制造,虽然丰田与宁德时代宣布建立“新能源汽车电池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但在丰田内部仍然在为混合动力车型做准备,至少丰田工业公司Toyota Industries就一直聚焦于混合动力汽车(HEV)的新型电池。

总结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系车企仍然会为混合动力的应用推广而进行技术储备、产品布局,而电动车仅仅是作为品牌长期发展的“旗帜”而存在。

本田汽车的“锐·混动”矩阵覆盖轿车、SUV和MPV等不同的细分市场,丰田汽车的“双擎”战队集中于紧凑型、中型轿车和SUV,而且提供油电混动和插电混动等不同的技术应用。相比之下,日产汽车仍在依靠内燃机度日,无论是“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还是“新能源汽车积分”,都需要援手。

从电动车发展路径看,本田采取了更为开放、更为务实的策略,共享平台架构、缩短研发周期仅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相比之下,能够与通用汽车在北美市场、亚洲市场共享供应链,无疑是“更加实惠”也“更加远见”的选择。

相比日产汽车与本田汽车,丰田汽车无疑是看得长远、行得稳健。虽然已经有了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虽然旗下公司已经在研发下一代电池、下一代电动车,但丰田仍然广泛牵手各个领域的高手、结盟各个市场的霸主,提升技术、降低成本并非关键,设定技术标准、构建供应链体系、搭设朋友圈子才是其最终目的。

在吉利汽车收购戴姆勒集团股份时,李书福曾放声预言:未来传统汽车将只有2家至3家企业可以存活。未来的竞争中,丰田汽车能否占领技术的高点,现在仍未可知。但丰田汽车有很大概率,拿到一张通关的船票。

猜你喜欢

混动本田燃料电池
9.68万元起,广汽本田飞度无限MUGEN版热血上市
15.38万元起售,哈弗神兽混动DHT正式上市
混动成为降维打击的实力 东风风神皓极
挑出一堆毛病也是最爱 梅赛德斯-奔驰E350eL插电混动
No.3 五菱进军新能源混动汽车市场
格子Boltzmann方法在燃料电池两相流中的应用
新催化剂推进直接乙醇燃料电池发展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设计
广汽本田型格INTEGRA
8 秒钟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