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脱贫摘帽是新生活的起点
2020-08-07马琼晖李向阳
文 / 马琼晖 李向阳
几年前,甘肃陇南地区的西和县,一到雨雪天,道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百姓出行更是困难。而如今,十天高速公路直接通到西和,下辖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路的蝶变让村民实现“抬脚上路,出门上车”的幸福梦想……
截至目前,甘肃省1233个乡镇、15978个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全省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19个、全国示范县7个,基本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农村公路的畅通,为昔日贫瘠的山村开拓出一条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全省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6.5%,降至2019年年底的0.9%,2020年将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全方位建设好管养好农村路
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将交通扶贫项目建设与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统筹布局,统筹推进交通扶贫“四好农村路”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9.6万公里,平均每年建成1万公里以上。建制村通硬化路率从2012年年底的50%,提高到2017年的100%,提前两年实现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
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2.09万公里,贫困地区交通出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助力全省67个县市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2018年至2020年,甘肃省交通运输行业扎实开展交通扶贫冲刺清零行动,对乡镇建制村“畅返不畅”路段,实行“一路一整治方案”,全面完成6418公里的整治任务,于6月底前完成清零。
通村组道路作为公路的“毛细血管”,是畅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甘肃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把自然村组道路建设纳入全省脱贫攻坚“5+1”专项提升行动,在75个县先后谋划实施两批12547公里自然村组道路,今年8月建成后可让7326个自然村的村民出门就走上硬化路。
甘肃是全国首个所有乡镇设立农村公路管养机构的省份,建立了“县有管护站、乡有管理所、村有护路员”的管理体系。
甘肃是全国首个所有乡镇设立农村公路管养机构的省份,建立了“县有管护站、乡有管理所、村有护路员”的管理体系,1233个乡镇全部设立农村公路管理所,建成32个集汽车站、养护基地、物资储备、交通执法、邮政物流、服务驿站“六位一体”乡镇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做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
打破人流物流运转壁垒
如果说建好农村公路解决了通的问题,那么运营好农村路则实现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美好愿景。
甘肃大力推进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农村客运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求。
“以前回趟娘家不容易,现在从定西市区坐公交,不到1小时就能到农村老家,走的不是柏油路就是硬化的水泥路,脚不粘土,方便得很。”家住定西市安定区的黄女士说。
同时,甘肃深入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开展运邮合作,使农村道路客运与邮件运输、乡镇客运站与农村邮政物流有效衔接,升级改造建设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物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目前,全省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6.5%,建制村直接通邮率达到100%。
“交通基础设施和农村物流的发展,让电商扶贫有了强大的支撑,让农特产品走出了大山。”家住陇南徽县的梁倩娟是远近闻名的“红人”,她不仅是徽县“陇上庄园”淘宝网店的负责人,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最近她又“变身”网络带货“主播”,把乡亲们的土特产在网上销售,带动300余户群众增收,其中包括100多户贫困户。
随着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建设直接带动百姓就业增收的成效越来越显著,“交通+就业”让百姓在家乡谋事业成为现实。
截至2019年年底,甘肃省累计建成邮政农村电商服务点5451个,培育销售额接近8000万元的苹果项目和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中药材项目,惠及近2万户,带动贫困户增收3000多万元。
多渠道做强交通+特色扶贫
建成一条农村路,带动周边一方富。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广泛推行“交通+特色产业”“交通+生态旅游”“交通+就业”等扶贫模式。
路修到哪里,农村农业的综合效益就体现在哪里,经济发展就延伸到哪里。如今,依托建成的农村公路,全省各地农村地区纷纷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大展拳脚。酒泉市建成千亩戈壁农业产业园;静宁的苹果、武山的蔬菜、临夏的牛羊肉、定西的马铃薯、中药材等甘肃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畅销全国;陇西县每年举办药博会,吸引40多个国家、上千家药材公司参展,当地种植的中药材销往国内外,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和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甘肃是旅游资源大省,广大农村地区拥有冰川、峡谷、黄河、沙漠、绿洲、草原等多元的旅游景观,“交通+旅游”依托日益完善的旅游路,振兴了乡村旅游。近年来,甘肃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农村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累计建成1541公里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6000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组道路,2018年全省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22万人。
随着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建设直接带动百姓就业增收的成效越来越显著,“交通+就业”让百姓在家乡谋事业成为现实。“今年因为疫情没有出去打工,一直担心没有收入,现在能在家门的‘扶贫车间’做瓦工,不仅学了技术,每天还有120多元的收入,还是挺高兴的。”在甘肃路桥集团承建的新城至大岭山项目“扶贫车间”经过理论和实操培训的王旗镇陈庄村村民马文明,如今能够熟练地在施工现场进行作业。为缓解疫情对就业带来的影响,延伸交通扶贫的成效,甘肃省依托公路项目搭建扶贫就业平台,在交通企业的公路建设、道路养护、运营服务等项目建设交通“扶贫车间”,吸纳沿线贫困县1万余人次就业。
通过农村公路特别是村组道路建设吸纳本地贫困群众就业,采用以工代赈等方式,优先选用项目所在地的砂石材料,优先租用本地群众和贫困户的机械设备,充分创造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已吸纳本地群众及贫困劳动力4.8万余人务工就业(含养护公益性岗位),其中贫困户劳动力超过2.3万余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在巩固提升交通脱贫攻坚‘两通’目标任务基础上,统筹做好农村交通支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努力把我省‘四好农村路’建设得更好、更有质量,为全省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当好先行。”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李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