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媒体: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条件
2020-08-06黄志军
黄志军
一、教学媒体误用现象:从一个案例说起
教学媒体,泛指师生双方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传递、交流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语言、文字、实物、图片、视频、音乐、网络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教学媒体划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如口头语言、板书、肢体动作等)和现代媒体(如视频、图片、音乐、网页等)。本质上来讲,教学媒体自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其是否能够被恰当使用,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和成效。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师:(板书“秋天的怀念”)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从语言的矛盾处领略目前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形象的分析。同学们,你们知道江歌案吗?在2016年冬,江歌——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留学生,在寒风中被残忍地杀害了。她的母亲,一个单身的妈妈,一想到女儿被歹徒用利刃刺死时,她就感到痛不欲生。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江歌妈妈痛哭的视频)。
师:同学们,这段视频中,最让你震撼的是这位妈妈说的哪句话?谁来说一说。
生1:心痛的感觉。
师:对,心痛的感觉,她说“痛死我了”,是吗?刀是刺在女儿的身上,但痛是在妈妈的心上。我们说,子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对于史铁生的母亲来说亦是如此。他也遭受了一生中无法忍受的一场厄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史铁生,21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剥夺了他走路的权利、奔跑的权利。他瘫痪了,躺在床上,从此再也没站起来。
师:用史铁生的话说,活到生命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跟江歌的妈妈一样,史铁生的妈妈也承担着在儿子身上加倍的一种苦痛。这就是母亲(母爱)的普遍性。那么,在这位母亲身上,在这份母爱中,其实又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位母亲和这份母爱的特殊之处。同学们,当史铁生瘫痪了双腿之后,他的脾气怎样?
生2:暴怒无常。
师:对,暴怒无常。是吗?那他有什么反应呢?他有什么动作呢?找一找文章中的哪些句子?他采取了什么行动?读一读(指PPT)。他去砸玻璃,他去摔东西。是吗?面对这样的情况,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反应?在文章中找一找。(指一生,你来说)
生3:母亲悄悄地躲了出去。
师:母亲是悄悄地躲了出去。同学们,面对儿子的暴怒无常,乱摔东西,母亲为什么不制止,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呢?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说。
生4:因为他母亲想等他发完脾气再去安慰他。
师:哦,她知道史铁生的脾气,她了解史铁生的脾气。对吗?所以目前的这个行为是一种理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爱是理解的别名。
师:板书“理解”。那么,我们说母亲偷偷地躲出去,为什么又要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旁边的这位女生你来说一说。
生5:她是担心“我”会有更加过激的行为。
师:母亲这是一种担忧,对吗?她牵挂着自己的儿子而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用这种方式来陪伴她这个正在遭受苦难的一个儿子。是吗?我们说在这里,躲出去的是母亲这个人,可她的什么还在屋里?
生(小声说):心。
师:她用这种方式来陪着她的儿子。我们说,“爱是一种默默的陪伴”。(板书“陪伴”)
师:当史铁生乱摔东西的时候,母亲是悄悄躲出去的。但当母亲要带他去看花展他拒绝的时候,他狠命地捶打着自己的双腿的时候,我们来看这个时候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举动?
生(齐说):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师:对,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我们看,这里有几个动作,你们一起找找看。“扑”“抓”“忍住哭声”,我们说,母亲在这里为什么不像上面一样偷偷地、悄悄地躲起来听,而是扑过来抓住“我”呢?这位女生你来说。
生6:我觉得是一种担心。
师:史铁生在狠狠地捶打着自己的双腿,是吗?我们说这个拳头是落在儿子的腿上,也是落在母亲的心上。这里,她是要制止儿子这种伤害自己的行为。她其实情绪已经有点接近失控了,但又极力地隐忍和克制。这种隐忍和克制在哪里表现出来?
生(齐):忍住哭声。
师:对。她说了什么?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咱娘倆在一块,要好好活。
师:再读一遍。
师生齐读: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
师:这里,爱是一种极力的安慰(板书“安慰”),也是一种隐忍,对吗?好,我们再来看。文章是不是多次提到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是吗?那母亲自己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为什么希望带“我”去看花?有谁知道吗?你来说。
生7:她一直在照顾儿子。
师:对,母亲她自己的花无暇照顾,都死了。那么,她为什么希望带“我”去看花呢?
生7: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变得更乐观一些。
师:对,变得更乐观一些。看花能带给儿子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7:希望。
师:对,给儿子一种希望。她觉得儿子能从花身上汲取一种生命的力量。我们说花通常象征着一种美好。她希望孩子从自然中找到生命的真谛,像花一样灿烂地活。这里母亲是用看花来鼓励自己的儿子(板书“鼓励”)。而且这种鼓励是特别的,充满了睿智(板书“睿智”)。我们说,母亲鼓励史铁生要怎样?哪四个字?一起说。
生(齐):好好儿活。
分析上面呈现的这一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 教师的教学媒体使用完全主宰了整个课堂
抛开教师精心设计的“从文章矛盾处体悟母爱”这一教学构思不谈,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谈话、提问、视频、音乐播放紧锣密鼓,一刻不停,留给学生朗读、读书、回答问题等实践活动的时间十分短暂。
2. 教师的教学媒体使用偏离了抒情散文的特质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着浓烈思念情感的抒情散文。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将重点更多地聚焦在了对文本内容的理性分析之上,对情感关注不够。
3.教师的教学媒体使用忽视了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具体学习状态
也许由于新手教师的缘故,教师更多关注教学预设的完成。尽管教师也发现学生比较拘谨,但并未给予一些肯定或鼓励,或者想出其他办法来调动学生的状态,“赶课”现象比较明显。
二、有效教学媒体选择:“三维”视角的参照
为了避免上述案例中出现的教学媒体误用现象,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发生,需要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以下从“三维视角”论述如何恰当选择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的选择要能够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质和目标
语文课程到底该怎样定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难发现,“实践”二字在这里共出现了三次。为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实践”?古语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样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作为基础。“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这一定位,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之间的矛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语文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回到本案例来说,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矛盾处发现和体悟母爱,可以通过语言、板书、视频等教学媒体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一定指导,但也应当给学生预留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切实锻炼。
教学媒体的选择还应当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这一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强调“语文课程应以核心素养为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所有教学媒体的使用,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四个维度的培育。上述案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味母亲细腻而深沉的爱,初步具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如何设置更加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或情感方面的提升,需要教师做出更多思考。
2.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习内容特质的影响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语文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内容特质的内在规定性。学者王荣生提出“基于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的主张,汲安庆提出“体性、类性、篇性”的三大范畴,都是强调学习内容特质对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定性。那么,教学媒体的选择要考虑与语文学习内容有关的哪些特质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教学媒体的选择要考虑“文类”的影响。选入教材中的文章一般可以分为文学类、实用类和论述类三大类。文学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要能让学生“透过语言对作品进行审美观照(靳彤,201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利用教学媒体唤起学生情感,激活学生体验,营造想象空间,也要防止不当或过多教学媒体的呈现限制学生的思维。实用类文本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阅读方法、品味文本形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媒体呈现一定的资料,但不可偏离“阅读方法实践和作品表达特点揣摩”的主要教学目标。论述类文本的语言严整、富有逻辑性。课堂中教学媒体的使用应当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论证思维和表达习惯,但要防止过早地给出结论。《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教师引领学生从文章的矛盾处体味母爱的细腻、深沉,本身符合文学教育的目的,但是由于教师语言、板书、视频等教学媒体的密集使用,大大压缩了学生透过语言对作品进行审美观照的时间。建议教师梳理出教学核心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节奏,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其次,教学媒体的选择还要考虑“文体”的影响。同样是文学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内在肌理和形式特征就有不同。因此,读诗歌应该有读诗歌的方法,读散文也应有读散文的方法。实用类文本中的传记、新闻、科普说明文、非连续文本等,论述类文本中的议论文、杂文、评论等,也都有各自的文体特征。教师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应当对此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上述案例中《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散文教学要建立学生和‘这一篇散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经验与作者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的链接。”执教老师注重引导让学生体味史铁生笔下母爱的“特殊性”,可以说具有了“这一篇”的散文阅读意识,但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和“这一篇”散文的链接方面,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还不够恰切。建议聚焦史铁生个人生命與母亲生命密切相关的材料,更细腻地品读文字。
3.教学媒体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状态
学习起点和学习状态可以统称为学情。学生的学习起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学习状态又会逐步沉淀为学生的学习起点。这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循环圈。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情呢?一般来说,学生的学情受到年龄、年级、背景知识、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1)学生年龄、年级越小,更需要形象的教学媒体来促进他们的理解;(2)学生拥有的背景知识越少,越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媒体来补充;(3)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越强,教师的教学媒体呈现就应当更加潜隐。在《秋天的怀念》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补充了史铁生双腿瘫痪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整节课来看,可能是因为初次接触教师的缘故,学生整体表现得特别拘谨。尽管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状态,但却未能很好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来进行引导。建议语文教师以“主问题”展开教学,给学生预留更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综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的有效选择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性质、学习内容、学生学情三个维度的影响,我们可以简称“三维视角”的参照。如果脱离了语文课程的实践属性,忽视了语文学习内容的特质,对学生学情把握不足,再花哨的教学媒体使用,也只会使得语文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甚至起到反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在“三维视角”的参照下,真正实现从教师“教语文”到引导学生“学语文”的转变,反思学习内容对教学媒体的影响,反思自己在平时和学生的日常交往、教学交往中是否真正读懂了每个学生的学情。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