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国际视野的高考专题历史

2020-08-06周永珍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0年6期
关键词:典例视野考查

周永珍

在全球化时代,所谓国际视野,就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落脚在历史教学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基于国际视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具备国家平等意识、对外开放意识、世界整体意识、国际竞争意识、世界多样化意识、国际和谐关爱意识等。

一、基于国际视野构建高考专题历史的必要性

1. 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国际视野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整体、由民族历史(或区域历史)发展为全球历史的过程。全球的合作已经是历史必然,世界发展需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个体都具有国际视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特点也决定了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纵向和横向对比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方法,离开国际视野,就无法把握历史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

2. “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穿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解决“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的关键。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家国情怀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构成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而国际视野则是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础。

3. 学生发展的需求

笔者主持的云南省课题“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研究”,针对家国情怀培育落实情况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收回4176份调查问卷,其中高中问卷1211份、初中问卷2965份。有效问卷中,省会昆明3384份,占比81.03%;地级市445份,占比10.66%;县(市)331份,占比7.93%;乡镇16份,占比0.38%。此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代表性。问卷第9题的设问是“您对中国史和世界史融合教学,培养国际视野的看法是”,问卷调查反馈情况如下表:

问卷反映出学生对“中国史和世界史应该密切联系”的认识高达93.99%。但是,依然有4.96%的学生认为“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较少”,1.05%的学生居然认为“中国史和世界史孤立”,这说明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基于国际视野思考问题任重道远。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做到,中国历史的教学联系世界发展变化,世界历史教学关注同时段中国的发展进程,从点点滴滴渗透国际视野的思维。

4. 高考备考的需要

高考命題必然体现国家意志、国家需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然从命题立意层面关注国际视野,而且历史学科在兼顾知识覆盖面和思维深度的要求下,也只能以纵向或者横向跨度来命题,横向跨度即从国际视野注重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和社会交往。以全国卷为例,2018年和2019年6个25分主观性试题,横向跨度命题考查的试题就有4个。2018年全国Ⅱ卷第41题比较大豆在中国和美国的种植;2018年全国Ⅲ卷第41题比较上海和曼彻斯特近代大都市的发展;2019年全国Ⅰ卷第41题考查中国、美国、苏联、日本四国钢铁行业的发展;2019年全国Ⅲ卷第40题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除此之外,12分开放性题和选择题以中外比较来呈现材料的试题比比皆是。这说明在一轮复习基础上,构建基于国际视野的高考二轮专题历史,加强比较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深化对国际视野的认识,已然是高考有效复习备考的关键。

二、基于国际视野构建高考专题历史的策略

基于国际视野的二轮专题,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整合历史知识,我们可以以高考命题考查世界历史的阶段分期为主,选取世界历史中高频考查的空间以及重大事件,结合与中国历史靠近的历史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比历史阶段特征。在此基础上,思考每个历史阶段关注的重点角度,联系高考典例,注重价值引领。

1.古希腊罗马时期与中国春秋战国、秦汉(公元前770年—220年)时期

关注角度:中国与西方政治体制发展的不同走向及历史背景、古代丝绸之路与对外交往等。

高考典例: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第40题,试题提供了据《孟子》和摘编自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两段材料,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必须结合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代,迁移政治、经济、文化等史实加以分析。

此题考查的立意是国际视野下的世界多样化意识,人类文明是多样化的,中国和雅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特征的差异孕育了完全不一样的中西方政治文明。

2. 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方文明的兴起(1500年左右—18世纪末)与中国明朝到清康乾时期

关注角度:高考主观试题高频考查本阶段,我们应该高度关注中国与西方政治体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科技发展、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等问题的比较。

高考典例: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40题,试题提供了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和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的两段材料,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对比考查明清时期东西方科技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此题考查的立意同样是国际视野下的世界多样化意识,同时期的中西方科技呈现出明显差异。除此以外,从中国与世界的差异中,还启示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必须有开放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只有这样,国家方能由落后变先进。

3. 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文明的发展(19世纪初—20世纪初)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关注角度:中西方全方位的差距及根源、中西方近代化进程的特点、中国近代学西方的历程、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等。

高考典例:(2018年全国Ⅲ卷第28题)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本题考查西方进化论思想对中国严复的影响,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其命题立意是引导学生强化国际视野下的交流合作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对外开放意识。世界各种文明要相互交流、互相帮助,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发展。

4. 二战结束前世界模式的调整与创新(20世纪初—1945年)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关注角度:中国革命道路與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异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高考典例:(2019年全国Ⅰ卷第30题)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本题考查了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差异,题干材料中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强调的是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故选 C项。

本题命题立意是引导学生强化国际视野下的世界多样化意识。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革命,中俄革命却因为国情差异呈现不一样的特征。

5.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1945年至今)与新中国历史

关注角度: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世界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选择、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外交的世界背景等。

高考典例:2019年全国Ⅰ卷第41题,材料一提供了1950—1980年中国、美国、苏联、日本四国钢产量变化表,要求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材料二提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的数据,要求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试题横向对比了中国与美国、苏联、日本发展的差异,从纵向对比了1950—1980年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发展的原因及差异。

本题命题立意是引导学生强化国际视野下的世界整体意识、交流合作意识、对外开放意识。人类联系越来越多,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

以上基于国际视野分五个阶段构建专题历史,史实框架、关注角度都只是抛砖引玉,更重要的应该是不断拓展思维,思考更多方法、探究更多角度。在构建史实框架和分析高考典例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比较的思维方法。比较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思维,在找准对比项后,求同需要合并表达相同点,求异则是对称表述差异性。

基于国际视野整合历史知识,给了我们二轮高考专题复习广阔的思维空间,对复习备考极为有效。更重要的是,基于国际视野学习历史,注重价值引领,关注诸多现代人在国际视野之下应该具有的意识和价值观,才是服务于学生未来的人生,才是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

[此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课题(编号AC19014)“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典例视野考查
分式复习指导
不等式(组)参数取值范围典例解析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非性染色体决定的性别关联遗传的归类与典例分析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并列连词和状语从句考点精讲精练
视野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