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运用论证式教学策略的初中科学史教学实践

2020-08-06袁卓婷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8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

袁卓婷

摘  要:科学史在科学课堂中的融入,能够使学生从已经发生的科学史实中产生思考,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形成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吸取前辈科学家探索精神以及验证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科学学习素养。论证式教学策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则能够使学生在“提出疑问—推理验证—得出结论”模式中学习,能够与科学史教学相结合,产生更加明显提升作用。文章主要围绕运用论证式教学策略的初中科学史教学实践如何进行展开研究,选择《生物体的解构层次》一课详细介绍了课程导入,运用科学史吸引学生探索兴趣;知识讲解,利用科学史阐述具体知识内容;教学活动,模拟科学史验证学生所学知识;教学回顾,参照科学史内容促使学生反思等几种开展课堂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史教学;论证式教学策略

初中科学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对不同科学版块都有所涉及,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学习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运用科学思维思考知识内容的正确方法,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深入理解学习中的各部分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而论证式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对学习资料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为了证明其正确性努力,能够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产生提升作用。科学发展历史悠久,产生了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与结论,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史开展教学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一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行论证式教学策略,利用科学史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程导入,运用科学史吸引学生探索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怎样的方法为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导入,不仅影响着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初始兴趣,并且对学生后续的知识探索兴趣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课程导入部分的教学操作,保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引导。教师将科学史内容与课程导入环节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学生通过科学历史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初步印象,并产生探索具体知识的学习欲望,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浓厚兴趣的形成,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中收获更好的效果。

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知识板块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开始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一颗受精卵是如何在经过分裂后形成数量众多的细胞,逐渐构成生命体,直接讲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太过突兀。教师选择利用生物科学史上发现细胞分裂的科学史实作为课程开始的关键步骤。教师向学生介绍细胞分裂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同学们,在1841年,波兰科学家麦克(Remak Robert)发表了两篇论文分析,讲述了他对鸡幼胚有核红血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带核子细胞的全过程的观察、记录与思考,但是由于受到当时显微镜技术的限制,该时代的众多科学家并没有对这一现象得到更深入的研究结果。后世科学家根据麦克的论文研究成果认为他可能是看到细胞核分裂的第一人。”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了演示细胞分裂的科普影像,使学生能够观看到不同种类细胞分裂的全过程,对科学史实中显示出来的科学知识进行了验证。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史实讲述和观看细胞分裂科普影像中产生了对细胞分裂的探究兴趣。学生被教师讲述的科学史实所吸引,想要探究细胞分裂的更多知识,教师从学生主动产生的探究兴趣出发,正式开始了课程的知识讲解,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满足。

二、知识讲解,利用科学史阐述具体知识内容

初中科学教师在利用科学史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知识导入环节后,需要进一步向学生阐述具体的知识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当中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在这一课堂教学环节的开展中,教师能夠利用科学史上著名科学家对这一部分知识所做的探索内容,从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现这部分知识开始介绍,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逐步深入的知识学习印象。学生在科学史的帮助下对具体知识内容进行学习与记忆,能够使用关联记忆法,提高记忆效率,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细胞分裂、成长与分化的不同知识时,重点需要向学生阐述染色体的作用和特点。教师向学生介绍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经过实验发现染色体存在、1883年,鲁克斯观察到细胞核内能够被染色的丝状体、1888年,德国人沃尔德耶称这种丝状体为染色体(chromosome:可染色的小体)猜测染色体与遗传有关,而这一猜想在 1902年被美国生物学家萨顿和鲍维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时发现染色体是成对的现象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实。教师在知识讲解过程中与染色体被科学家发现以及探究的历史发展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知识阐述脉络,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活动,模拟科学史验证学生所学知识

科学这一门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验证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探索表面现象,发现内在本质的正确方法。由此,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需要增加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探索发现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上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论证,从而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印象。

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解了植物的基本组织的主要构成。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显微镜观察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手中载玻片上植物细胞的构成,对其中包含的不同植物组织进行辨认与记录,形成对植物组织的全方位观察。在学生观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对不同植物组织的形状、特点等进行抽象,构建出植物组织的模型。教师在学生完成这一步骤后,为学生展示植物组织的教学模型,使学生在对比观看中加强对植物组织的学习印象,也在模拟科学家实验操作过程中增加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回顾,参照科学史内容促使学生反思

知识学习需要有吸收知识、理解知识以及回顾知识等几方面共同组成,学生吸收知识与理解知识并不能够真正将知识真正掌握,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回顾,不断反思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以及不足,形成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丰富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层次。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科学史当中科学家所走过的道路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回顾知识内容,增加对知识的多次探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反思学习中获得新体验,新收获,不断增强学习效率。

教师在进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内容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举办“假如我是科学家”这一活动,为学生模拟设置科学史上发生过的情境,使学生成为情境当中的科学家。以人体系统的协同工作为例,在科学历史上,科学家经过对人体各项活动的综合研究和对人体的解剖逐渐确认了人的生命活动不是由单个器官发挥作用,而是由多个器官共同发挥相同作用,构成一个个人体器官系统,且人体器官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不同系统,支撑着人的生命发展。活动中一名学生扮演科学家向其余学生阐述自己的发现:“我发现人在吸入和呼出氧气过程中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鼻子,它是承担呼吸任务的一个器官。”有学生追问:“那还有哪些其他器官参与到呼吸过程中呢?我又该怎么称呼这些器官?”台上学生回答:“是的,还有其他器官,只不过都存在于人体内,它们和鼻子一起承担呼吸过程的不同责任,他们一起构成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也是由承担消化任务的器官共同组成的。”追问学生回答:“我明白了,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学生在相互问答中完成了对科学理论的探究以及论证,在这个过程中也明白了知识探究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五、结束语

初中阶段做好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教育,需要从科学这一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出發,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思考的能力。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论证式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深入到科学知识内部,不断思考并进行验证,探寻科学真相。同时,初中科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科学史这一载体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学习思维,使学生在课程导入、知识讲解、课堂活动以及知识回顾等不同学习环节中都能够得到有效引导,不断增加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国强.以科学史为载体提升学生科学课学习力的思考与实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12):113-116.

[2]徐良明.依“史”重视过程方法  据“探”促进自主建构——初中科学教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教学设计透析[J].物理教师,2017,38(08):35-37+40.

[3]翁庆双.立足新课程视角  挖掘有价值史料——初中科学课程科学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浙江教育科学,2013(05):37-40.

[4]李春旺.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哲学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
作业讲评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讨
初中科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研究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初中《科学》学案复习整理的有效性
论初中科学课前学案应用对质疑能力的培养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