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改善小学班主任管理质量的方法研究
2020-08-06曾瑶
曾瑶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期间,班主任教师需要承担极为重要的班级教育管理责任。为了能够使学生们的在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下获得身心的良好发展,班主任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生活现状,进行相应的教学管理策略调整,使学生们能够服从班主任教师的管理,从而展现出极高的执行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整体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管理方法,使之切实优化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质量改善;方法研究
小学班主任教师在指导学生们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时,应当为学生们设计综合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使之能够引导学生获得更加高效的能力提升。为此,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相应的综合管理期间,需要强化管理措施的公平性,以此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管理效力。同时,教师需要重视家校之间的整体性合作,以此确保家长和教师能够第一时间进行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良好成长。此外,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分层管理机制,使学生们能够及时反馈管理细节,并帮助教师有效做出相应的管理调整,全面优化教师的班级管理质量。
一、强调管理制度公平,提升教师管理效力
为了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服从教师的教育管理,教师需要为学生们创建整体性的管理框架,设计综合性的班级管理制度,使学生们能够按照统一的管理要求进行学习和生活。为此,教师在实际对学生们进行综合性管理时,就需要强化政策执行的公平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对于管理制度的执行程度,直接关乎学生对于教师管理的认同感。假如教师未能够按照同样的执行标准对学生进行管理要求,便很难使学生能够对教师接下来的管理行为有信服感。所以,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综合性的教育管理时,需要在已确定的班级管理规则之下,进行公平性的管理执行,从而在学生们之中树立良好的管理威信。
例如,教师在处理学生们之间的争执时,就需首先了解学生们的争执起因,并分析学生们之间存在问题的根本。而后,结合已经制定的班级管理措施,进行相应的管理处罚,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按照教师的管理规定进行自我约束。最终,通过教师对学生们的实际严格要求,以及学生们基于教师的公平管理认知,可以切实提升自己对班主任教师管理效力的服从。基于教师对当前班级管理效力和公平性的追求,使得学生们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设计的相关管理制度,并全面接受教师的管理要求,使得小学阶段的班主任教育和管理工作得以全面展开,切实提升教师的实际管理质量。
二、重视家校整体合作,学生素质全面优化
在小学班主任教师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期间,就需要明确家庭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重要性。家庭之中的教育需要和教师对学生们的教学管理相结合,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管理整体,为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教育知识水平保驾护航。因此,教师在针对学生们设计的管理策略中,需要充分重视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教育关联,使学生们的家庭和教师的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实时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关的学习状况反馈,使得家长和学校之间能够进行综合性的关联,从而切实优化学生们的整体素质水平。通过教师同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找准学生们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共同设计最具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例如,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状态进行研究时,发现部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不高,对应的学习成绩出现明显的起伏状况。为此,班主任教师就需要和学生们的家长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流,获得家长给予的相关家庭生活反馈,从而可以找出学生们实际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学生们学习成绩起伏的状况进行教育策略的设计。有了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可以使学生們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进行改正。同时,家长和教师的及时交流,可以为家长朋友的家庭教育管理,提供更为良好的策略。
三、落实学生分级管理,细化管理细节实施
小学阶段的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够仅仅依靠班主任教师个人,而是需要教师动员学生参与到班级的整体管理之中,才能够获得更为持续高效的管理效果。因此,教师在实际管理期间,需要为学生们设计小组,使学生们能够按照小组为单位进行管理和约束。通过小组长对小组内的管理,以及相关信息的及时上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落实相关管理政策,实现班级体的向好发展。
例如,学生们在落实教师设计的“自习课上严禁不必要对话”的政策时,就可将学生们设计为相应的小组形式,使学生们能够按照小组长进行管理的模式,进行综合性的政策执行。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严格约束,使学生们可以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遵守共同规则,并努力提升自身学习效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小学阶段的教育管理时,需要为学生们明确当前的教育管理方法,并设计相应的管理手段,使之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娜,李佳佳.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反思[J].赤子(上中旬),2016(22):238.
[2]王炳芬.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