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台湾地区当代乡村人文环境源流及其建构路径研究

2020-08-06黄庄巍许勇铁

小城镇建设 2020年6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台湾乡村振兴

黄庄巍 许勇铁

摘要:乡村人文环境由乡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积淀融合而成,当代乡村人文环境建构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维度下乡村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论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分析台湾地区乡村人文环境历史源流,剖析台湾地区当代乡村人文环境建构原则、方法与特征,总结以地域化、生态化、创新化、细腻化为特征的台湾地区乡村人文环境建构路径,并通过两岸乡村人文环境建设对比,以期对祖国大陆的乡村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建构;乡愁文化;台湾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15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6-0104-06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Rural Human Environment in Taiwan, China

HUANG Zhuangwei, XU Yongtie

[Abstract] Rural human environment is form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rural human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and methodology for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dimensions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rural human environment in China Taiwan, analyzes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rural human environment, and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rural human environment in Taiwan characterized by regionalization, ecology, innovation and delicac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is paper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mainland Chin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humanistic environment; humanistic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aiwan

1研究背景:鄉村人文环境建构与当代乡村建设

人文环境泛指人为因素造就、历史积淀而成的社会性环境。由乡土社会所承载的乡村人文环境,因其复杂的自然和社会要素在历史中相互作用并形成层层积淀,意涵则更为复杂,一般由山水格局、传统建筑、乡土地景、认知环境、乡风民俗、信仰崇拜等人工与自然要素多元融合、共同构成。建构(Tectonic)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指一般意义上的建造技艺,1847年缪勒通过对一系列艺术形式的分析澄清“建构”的意义,“人的聚会场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实用性,而且也取决于与情感和艺术概念的协调一致。我们将这一系列活动称为建构……”[1]。弗兰姆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中认为,建构意涵“诗性的建造”,与文化人类学有着紧密联系,可通过建造活动赋予物质载体以浓郁的人文色彩[2]。

当代乡村人文环境建构的意涵,是基于特定乡村自然与社会特征,采用现代文化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分析路径和实践手段对构成乡村人文环境特征的要素进行分析、解构、生成、发展或重组,最终以现代物质建设手段恢复、传承、发展历史人文记忆,最终形成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意蕴兼具的乡村整体环境,同时满足现代生产生活要求与历史文化情感要求,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维度下当代乡村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城乡建设中应“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物质抓手,以“乡愁”文化建设为精神目标的乡村人文环境建构,是我国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台湾地区乡村人文环境源流与发展简述

2.1台湾地区传统乡村人文环境源流与特征

台湾地区清初至今积淀而成的乡村人文环境源于移民活动,亦为两岸历史源流的重要文化表征。施琅平台次年即1684年,清廷设台湾府隶于福建省治下,“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在《东吟社序》里称“所云八闽者,今九闽矣”①,期间大量福建泉州、漳州的闽南人及汀州的客家人渡海移民至台,此外亦有少量潮州、福州移民。及至1887年台湾升格为行省时,清廷言“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连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制,庶可内外相维”,其正式名称为“福建台湾省”[3],可见闽台联系至深。大陆移民向来有将家乡的建筑、风俗移植至移民地的传统,在频繁的移民浪潮里,台湾地区乡村除少量少数民族高山族村落外,由祖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繁衍生息形成的聚落形成了与闽南地区相似的乡村人文环境(见图1)。一如李乾朗在《台湾建筑史》中写道的,“汉人渡过台湾海峡登陆,将中国几千年累积下来的封建农业文化一路历经300年之发展,完成了成熟的中国社会,在20世纪之前几乎台湾的文化即是闽粤社会之延长而已”[4]。

1895—1945年间日据时期,在殖民地资源掠夺与建设策略下,日本殖民政府在台实行城乡二元发展体制,台湾地区城镇发展方面进入早期城市化阶段,而乡村则作为初级农业产品来源地,城乡差距开始显现。该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刻意消除中国文化印记的活动一直持续不断,但中国地域文化仍牢牢占据了广大民间社会特别是乡土社会的主流,并在与南洋、日本殖民地文化的碰撞中发展,以漳州泉州工匠为代表的唐山师傅在台建造活动使民间建筑文化交流实质上保持不断。1949年以前,台湾地区形成了以闽南地域文化为主、客家地域文化为辅的传统乡村人文环境特征,同时在内陆山地兼有少量的高山族传统聚落[5]。

2.2?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乡村建设及人文環境建设简述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1950年代后开始推动“土地改革”,推行三七五减租政策,1953年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使得农业土地资本转变为工商资本。1953—1964年,台湾地区1~3期经济建设计划实施,进入高速经济发展时期,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进入工业形态。

1960年代台湾地区经济起飞,建立了以外贸为主快速工业化的经济体系,快速工业化吸引大量乡村人口集中于城市,乡村人口减少,该阶段城市规划专业开始主导城乡空间发展,但偏重城市、忽略乡村的弊病显现,区域规划的出现并未能有效指导乡村规划和建设,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乡村人文环境衰退,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乡土地景、传统文化等乡村人文环境要素被忽视,乡村聚合力下降,导致乡村发展迟缓,人口外流严重。

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地区城市化供给面由量转质,城乡建设进入存量发展阶段,民众对人文环境的提升需求显现。社会各界逐渐反思到城乡差距,在学界传统乡村人文环境的研究基础上,“社区营造式”的小空间规划设计逐步填补城乡规划之间的空隙,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人文环境的恢复发展出现萌芽。

2000年以来,台湾地区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到公共建设城乡差异,精细化乡村建设在基层行政部门、建筑规划专业人员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发展。2007年,地区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实施“农村改建方案”,以发掘乡村人文历史、改善自然环境品质、提升人文环境内涵为主要目标。该时期逐步形成了以专业人员指导加民间参与的模式,以“提升整体农村地区之公共设施品质,再现地方风貌,创造台湾地区富丽农村之新景观”[6]。在多年来环境改造与人文提升并行的举措下,台湾地区乡村生态环境普遍改善,乡村特色产业得到带动,乡村文化得到恢复,城乡差距缩小,不少年轻人回乡定居,不少村庄成为以历史、人文环境见长的旅游热点。

综上所述,我国台湾地区传统乡村人文环境是以闽南地域文化为主体外延发展的中国地域乡村人文环境类型之一,在1950—1980年代工业化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人文环境衰退,1980年代以来乡村人文环境问题开始得到反思与重视,2000年以来通过“社区营造”“农村改建计划”等建设发展出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当代乡村人文环境建构方法。下文将分析台湾地区当代乡村人文环境建构的步骤、要素与路径特征,并通过两岸对比,以期对我国当代乡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3台湾地区当代乡村人文环境建构方法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基于对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农村改建方案”技术指南《公共设施改善规划设计作业手册》[6](以下简称《作业手册》)与若干台湾地区乡村设计方案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对具备代表性的台南地区乡村进行实地调研,对台湾地区当代乡村人文环境建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3.1先期阶段:乡村类型分类、自然要素调研、文化要素调研

在《作业手册》中,台湾地区乡村依据地理特征、分布区位等要素被划分为平原型、山地型等4大类型,每一类型乡村的差异化要素构成了不同人文环境建构的基础,成为建立控制性环境建构规范的原则依据(见表1)。同时,地区气候、区域水文、历史文化等也是乡村调研的必要要素(见表2)。

在乡村设计方案编制前期,设计人员需依据《作业手册》规定,在对乡村进行归类和要素调研后,依据乡村类型、自然与文化环境要素确定乡村发展方向,作为设计依据。

3.2设计与实施阶段:乡村子空间的分类与建构

乡村聚落所包含的各类子空间是人文环境的具体载体,具有不同的空间、功能和文化特征。在设计与实施阶段,台湾地区乡村根据《作业手册》通常被分解为文化记忆场所、公共设施空间、道路系统空间、河塘湿地空间、零散空间5种主要子空间类型,在地域化、乡土化的共性要求下,各类子空间分别形成不同的建构原则,根据不同的空间特征与需求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设计提升(见图2、图3)。

3.2.1文化记忆场所

文化记忆场所是乡村中具有宗教、人文、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如古民居、寺庙、宗祠、教堂、古迹等)及其形成的公共空间,这些场所自古以来即为乡风民俗和乡村共同记忆的公共载体,是乡村人文环境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人文环境的建构中,许多闲置乡土建筑被活化为乡村教室、社区历史记忆空间、地方艺术展示区等,展现乡风民俗,植入新的功能业态。古井、渡口等历史遗迹则通过梳理发掘,成为特色历史性休憩空间,池塘、树林、公共空地等元素被纳入村落整体环境设计,最终形成片状或带状的乡村特色核心景观区,建筑与公共空间共同承载了乡村特定文化认知记忆。

“乡土材质”结合“现代设计”是台湾地区当代乡村文化记忆场所建构的重要技术手段。闽南式传统乡村文化空间节点多由条石、清水红砖组成,因此,文化记忆场所的修缮提升中,新增铺装和小品多采用红砖、条石,乡村废弃房屋拆除后的建筑材料如砖块、木料、石料等在乡村建设中被再利用,具体设计手法则不拘泥于传统样式,多采用现代方式进行创作,用材质延续历史,以创新展现时代,形成“古而新”的特色乡村人文风貌。

3.2.2公共设施空间

在台湾地区乡村公共设施空间主要有乡村公园和乡村步道系统两类。乡村公园较少新辟,多利用晒谷空间、庙埕周边、池塘水体、大树节点或村庄入口、废弃铁道等既有特色空间拓展而成,并根据族群特色如闽南、客家或少数民族聚落等进行主题设计,节点景观设施常利用漂流木、枕木、竹子等地方材料制作,呈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地域化的显著特色。铺装多采用色彩饱和度较低的粗糙面材质,如砖、石、木等,搭配色彩被限制在3种以内。原有的水泥铺装,多在提升建设中被改造为透水铺装。

乡村步道是另一类台湾地区常见的乡村公共设施空间,多结合现有地形地貌、树木位置、空间位置,将乡村景观点串联成线,并铺设粗砂、毛石、红砖等透水乡土材质,呈现质朴古雅的乡土美学。

3.2.3道路空间系统

道路系统是分散式人文环境建构的主要载体。台湾地区乡村道路空间系统分为主要道路和历史道路两个子类型。

主要道路设计上,多设绿化带,人行空间采用铺装材质、色彩或设置路缘石来凸显范围。行道树均选择易于养护的本土树种,并采用混栽手法种植诱鸟、诱蝶植物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具有历史意义的乡村街道、巷道,多参照历史空间设计,采用红砖、条石等乡土材料构筑小品,活化利用老街建筑,将历史文化元素以建筑小品、景观元素的方式营造历史环境氛围。

3.2.4河塘湿地空间

河塘湿地是乡村常见元素,是村庄中重要自然资源和人文节点。台湾地区乡村现代化过程中,河塘湿地岸线曾硬化过度,水体污染严重,在近年来的提升修复中,经过自然生态的技术手段清洁水系、柔化护岸,水系逐步恢复自然生态,已成为人文环境建构的重要载体。

以人工湿地结合雨污水系统是台湾地区乡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常见手法。生活污水通过自流流入池塘、水池、沼泽或低地集中生态化处理形成湿地系统,降低处理运营成本的同时留存乡村自然肌理。湿地系统包含水生植物密集区与开放区,采用乡土特色水生作物,设置步道和水生生物介绍,净化水体的同时也成为小型科普湿地公园。庙埕广场中风水池、历史建筑旁池塘等历史水系节点则基于整体历史风貌进行修复。

3.2.5零碎分散空间

鄉村房前屋后零散空间面积小、数量多,在台湾地区乡村多由村民自发利用维护或艺术组织设计施工,被利用作休憩空间、多功能空间、停车场、村庄文化展示空间等,使用当地材料营造多元地域特色,滨海地区使用本地石材、漂流木,山区使用枯枝倒木、溪石等进行造景,采用乡土植物作为绿化主体。绿化景观则根据本地特色营造生态主题,如香草、草药、实用果蔬等,增加生物多样性。

4台湾地区现代乡村人文环境建构路径特征总结及启示

4.1台湾地区乡村人文环境建构路径特征

经上文研究分析,台湾地区乡村当代人文环境建构以《公共设施改善规划设计作业手册》等技术规范为主要准则,由村庄类型分类调研与设计实施阶段两个主要阶段构成,形成了地域化、生态化、创新化、细腻化的乡村人文环境建构路径特征。

(1)地域化:建设基于地方传统和历史文化要素,发掘村庄人文基因并加以运用,保护、活化历史建筑成为人文展示、传承空间,在环境营造、空间建构中使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营造乡土化人文氛围。

(2)生态化:建设注重生态修复,绿色网络通达每个角落,建构环境亲和型乡村,注重植物多样性和乡土化,湿地系统结合雨污水系统建设,人行道路、广场遵从透水化原则。

(3)创新化:建设基于地域传统文化特征,不拘泥于传统历史样式,以创新态度运用地方材料进行乡村景观创作。历史建筑再利用、乡土地景创新、再造公共空间等当代建筑景观手法,均使用在台湾地区乡村人文环境建构中,最终创造环境宜人、地域化与时代性并行不悖的新乡村空间。引入驻村建筑师及建筑系、艺术系学生,结合建筑景观创作,增强乡村人文地景现代化。

(4)细腻化:建设基于村庄类型分类、村庄子空间体系分类,要求明晰,针对性强,以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为建构基础,在详细调查的前提下展开,每个村均有自身特色。具体设计与施工手法细腻,避免采用通用的设计方法特别是城市化方式,注重细节,特别重视材质与工艺的把控,做到“有温度的设计”。

台湾地区乡村人文环境建构中以地域化、生态化、创新化、细腻化为特征的建构路径,形成了适宜的乡村建设,在实际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原则与细节上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4.2两岸乡村人文环境建设异同及借鉴意义

我国大陆幅员辽阔,乡村类型众多,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差异,发展程度不平衡,整体状况远较台湾地区复杂,许多村庄尚处在基础设施补短板阶段,相较台湾地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主要发展任务。再者大陆的乡村建设,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特色,具有普适、公平、一致及对建设效率高度要求的特征,与台湾地区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投入资金零碎、实施时间漫长的实施机制存在较大差异[7]。

因此,在乡村建设前期与设计实施过程中,可借鉴台湾地区地域化、生态化、创新化、细腻化的人文环境建构路径,以及图文并茂的实用性技术文件编制方法,对特定乡村类型、乡村子空间制定控制性原则,在设计阶段针对不同乡村特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标准化与地域化相结合,塑造特定乡村人文特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借助基层组织强大的执行力,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环境建设协同并进,融“乡愁文化”于“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成型,在短时期内快速实现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与人文环境的修复。同时必须认识到,两岸乡村在建设运行机制、建设管控主体、实施主体及所处发展阶段存在诸多不同,对台湾地区乡村建设方法的直接移植将造成水土不服,在普遍性、一般性的乡村建设中,应避免出现忽视基础设施建设,脱离民生实际要求,过度文创化、艺术化的倾向。

注:

①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宋廷对福建版图进行调整,称“福建路”,下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州六州及兴化、邵武二军,直至清初均保持该8州府建制,因此福建史称“八闽”。清初设置台湾府归于福建省治下,福建因九州府成为“九闽”。

参考文献:

[1] Karl Otfried Muller.Ancient Art and Its Remains[M]. London:Trans.J.Leitch,1847:7.

[2]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汪毅夫.从“福建台湾府”到“福建台湾省”——台湾建省初期闽、台关系的一个侧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2000(1):26-29.

[4]李乾朗.台湾建筑史[M].台北:北屋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7.

[5]李乾朗,阎亚宁,徐裕健.图解台湾民居[M].台北:枫书坊文化出版社,2017.

[6]内政部土地重划工程处.公共设施改善规划设计作业手册[Z], 2007.

[7]黄庄巍.国家叙事下的闽南乡村地景建构实践[J].台湾建筑,2018(6):72.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台湾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