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0-08-06姜元勇曹建立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姜元勇 曹建立

摘  要:为了充分发挥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矿井通风与安全》的思政作用,从课程定位、课程理论、课程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深入发掘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提升了專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夯实了学生的思政基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课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64-03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ole of mine ventilation and safety,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r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urse positioning, course theory and course practice. Through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teaching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is improved,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students is consolida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make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ully penetrate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realizes the value leading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in course; mine ventilation and safety; specialized cours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一、“课程思政”的由来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他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所谓的 “思”是指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谓的“政”是指政治体制,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充分发挥好“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才能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雷”,“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同向同行,互为补充,为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奠定基础。要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必须针对专业特点,找到切入点,深入发掘思政元素;同时,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和学习中,最终实现教与学思政、思与行思政[2,3]。

二、课程定位思政

《矿井通风与安全》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必修课和考试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通风动力(通风机械)、通风阻力、通风网路、通风安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矿井通风系统设计方法、通风状况测试方法、通风安全的监测和管理方法等。作为工科的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一般分为三部分,即什么是什么?如何测量和计算?如何使用?该课程定位于服务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和为工人创造安全舒适的劳动条件。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采为国家基础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最根本保障,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另一方面,工人劳动条件的安全舒适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切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是课程思政的另一个重要切入点。课程定位思政是课程思政的指挥棒,是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全局谋划。

三、课程理论思政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以《工程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为理论基础,以《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为专业依托,理论思政元素丰富。在课程理论讲解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将思政元素和理论讲解进行有机地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4,5]。

1. 在讲解“矿井通风发展史”知识点时,古代通风技术发展阶段,涉及到我国古代矿井采用竹筒排出矿内有毒有害气体的方法,此方法记载于宋朝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的“潘石”章。通过讲解《天工开物》在我国和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科技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现代通风技术发展阶段,涉及到我国矿井通风领域的先行者,如关绍宗、汪泰葵、侯运广等老先生。这些老先生们的生平履历都非常丰富,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在生产一线搞科研,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真正践行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思想。这些事迹案例的讲解,鲜活生动,引领作用极强,使学生们对于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坚定了学生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决心。

2. 在讲解“矿井通风历史警示”知识点时,采用时间上的顺序讲法,将通风不良造成的矿井灾难事故划分为解放前、解放初期、改革开放以后、十八大以来等。通过大量的灾害伤亡数据资料展示和事故发生原因分析,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矿井通风不良造成灾害的严重后果,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企业停产,工人停工,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一定的影响。解放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矿山的安全保障措施严重缺失,矿工们的健康没有保障,灾害发生频率和单次灾害死亡人数都很多。解放初期,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了体现,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很高,但是限于当时国内的科技发展水平,部分仪器设备无法配备,造成个别工人得矽肺。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矿山开采力度加大,为了提产增效,部分矿山的通风系统亟需改进和优化,国家先后出台多项矿山安全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确保最低限度降低矿井灾害发生的频率。十八大以来,国家基础建设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矿山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强度进一步增加,安全生产任务更加繁重。国家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即:(1)强化红线意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2)抓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3)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4)加快安全监管方面改革创新;(5)全面构建长效机制;(6)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通过讲解,学生们对我国矿山企业的安全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我国矿山企业安全法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和认可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也增强了大家的制度自信。

3. 在讲解“矿内风流的运动规律”知识点时,必然需要讲解空气动力学的相关知识,此时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我国流体力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的事迹介绍。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我国刚刚建国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中国,利用自己所学的空气动力学知识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钱老为了国家建设,甘愿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国后呕心沥血,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所有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也同样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为了盡快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忍痛烧毁了十几年写成的书稿。回国后立刻投入国防研究工作,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飞机不幸坠毁。在生死危机的关键时刻,他和警卫员用身体将科研成果成功保存。郭永怀烈士为国家为人民,敢于吃苦,敢于牺牲的精神,在当代依然值得大学生们学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也是流体力学领域的著名专家。他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习近平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将这些流体力学领域的专家事迹引入课堂,使枯燥的理论变的有血有肉,使学生对空气动力学理论有了感情,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了学习的热情。同时,这些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专家事迹,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巨大的人格魅力,鼓舞着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学习,为谋求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4. 在讲解“矿用风机及其应用”知识点时,必然要讲解矿用风机的制造问题,此时引入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介绍。机械制造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是支柱型行业,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机械制造涉及领域广泛,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家电,到关系国防安全的万吨航母,机械制造无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矿山设备中,为了提高产能,大型设备在矿山被广泛采用,如矿用卡车、矿用铲运机、矿用凿岩台车、矿用风机等。这些大型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矿山的机械化水平,降低了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增加了矿山的生产效率,使矿产资源的采产出速度和采出量显著提升。然而,这些大型设备通常都是进口设备,购买价格昂贵,后期的维护和维修成本很高,使很多矿山企业望而却步,或者仅能勉强购买数量有限的设备。另外,这些大型矿用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对于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国内矿山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整体知识水平短时间内难以满足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通过讲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进而过渡到矿山机械的现状,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矿山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有很大的潜力,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矿山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为我国早日成为制造业强国而努力奋斗,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四、课程实践思政

《矿井通风与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安排有室内实验、现场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思政元素发掘潜力巨大。在实践课的进行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达到了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彰显了师德师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1. 室内实验一般包括:空气成分测定,大气压力测定,模拟巷道阻力测定,风筒断面流场系数测定,风机性能曲线测定等。实验过程中,由实验指导老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等。在实验仪器设备的介绍过程中,将设备的研发历程告诉同学们。如东北大学的矿井通风实验设备是由本校史文举老师独立研发的专利产品,目前已经在全国很多矿业高校使用,很好地满足了矿业工程类学生们的通风实验要求。设备的构成,各部分的尺寸,测试仪表的搭配,无一不饱含着老先生们的心血和汗水。通过介绍实验设备的研发历程,使学生们对眼前的实验设备肃然起敬,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指导老师亲自演示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正确读取方法,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要想做好室内实验,必须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全身心的投入。实验室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会显得过分[6],一流实验室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实验设备不仅体现出技术创新,更饱含了一代代采矿实验人员的文化沉淀和人文情怀。

2. 现场实验一般包括:矿内温度、湿度、压力测定,矿内空气成分测定,主要巷道通风阻力测定,主风机性能曲线测定等。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生们通过深入矿区,实地测量,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的正确性,发自内心地支持和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现场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协作,充分发扬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在井下,环境相对较差,温度高、湿度大、粉尘多、空气含氧量低,巷道周邊凹凸不平,巷道底面坑坑洼洼,经常有积水、淤泥和石块。此时,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的示范作用,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克服许多在地面上想象不到的困难,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采矿人精神,科学严谨地获得第一手的实地测定资料,为矿山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保障,为工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奠定基础。真正践行“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3. 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接受老师分配的设计任务,根据给定的矿山资料,设计矿井的通风系统。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矿井通风知识和采矿方法知识,确定通风方式,计算通风阻力,选择风机,通过技术和经济比较优选通风方案。习近平指出“治大国如烹小鲜”,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们对习主席的话深有感触。对一个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设计,需要了解很多矿上甚至矿区的细节情况,如矿区年平均气温,常年主导风向,矿区周围村庄、道路、河流的分布情况等。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者一个因素未考虑周全,就很可能导致整个通风系统设计的整体失败。同学们也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矿山设计人员的责任和担当,每一个参数必须认真查实,每一个数据必须仔细计算。通风系统在确保技术可行的基础上,还要力争实现经济最优。这样,才能实现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多提供优质的矿产资源,为矿山工作人员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优越性,进一步夯实了同学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五、结束语

《矿井通风与安全》的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从“课程定位思政”、“课程理论思政”和“课程实践思政”三方面发掘了工科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效地发挥了专业课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了知识传授和思想理念教育的有机统一,能力培养与政治体系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课程思政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有力支撑,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蒋红雨.课程思政的教与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6-8.

[3]王秋.课程思政的思与行[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9-10.

[4]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5]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28-29.

[6]冯瑞.谈谈有关实验室的一些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1986(1):1-2.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