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硕士双学位项目中留学生管理机制初探

2020-08-06徐云霞杨曼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双一流留学生

徐云霞 杨曼

摘  要:“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是重要抓手,而硕士双学位项目是高校普遍采用的国际合作方式。提升双学位项目的管理质量,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吸引高质量留学生、树立高校良好的国际形象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双一流”;硕士双学位项目;留学生;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09-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andles while establishment of double master degree programs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among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t is quite crucial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quality of double master degree programs, in order to better educate our Chinese students, attract more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build positive imag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on international stage.

Keywords: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double master degree programs; international students;management mechanism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起全国高等教育界的反响和关注;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同济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筑学、艺术与设计等7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这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意味着各项工作要打破惯有模式思路,在“双一流”背景下重新审视,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教育科技发展趋势,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国际交流合作,方案也明确指出,改革任务之一,就是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要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没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和学科。而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尤其是硕士双学位项目,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模式,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吸引高水平留学生的重要途径。对研究生双学位项目的管理进行探讨与研究,不仅能够推动国际合作,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而研究的成果,也会促进高校对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考,对硕士双学位项目的研究,也能够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高校管理等各方面带来有益启发,甚至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硕士双学位项目(以下简称“双学位”)的管理,涉及高校内的多个部门,例如研究生培养部门、留学生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本文将着重从学院管理的视角,对硕士双学位项目中参与的留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硕士双学位项目概况

近年来,在全球化趋势下,同济大学的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各学院的双学位项目数量也随之攀升,2010年,全校有197个双学位项目(《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经验与案例研究》),2019年已增加到约231个(根据《同济大学办学质量白皮书》统计数据),且还在持续增长中。同济大学的设计学科,自2007年开始,即与欧洲顶尖设计学院开展硕士双学位项目合作。近年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已相继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等开展双学位合作,项目总数达到9个,每年双方交换学生人数可达60人左右。随着规模的扩大,双学位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将极大制约双学位项目的实质性发展,甚至影响现有双学位项目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意味着,对双学位项目的管理,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作出有创造性的突破,才能够满足日益扩大的培养规模需求,提升培养质量,并且拓展到更高层次。

二、硕士双学位项目管理的现行模式及问题

(一)本文研究对象

双学位项目的管理从动向上来说,可以分为我校学生在合作院校的学位攻读,和合作院校的留学生在我校的学位攻读。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后者,即合作院校的留学生在我校的学位攻读。

就流程而言,双学位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项目开拓;②协议签订;③学院接受提名,审核申请材料;④学院确定录取名单,为学生匹配导师;⑤学校录取;⑥入学注册登记,办理保险及居留许可等必须手续;⑦制定培养方案并选课;⑧日常管理,包括实习申请及管理;⑨論文答辩;⑩毕业(就业)及校友工作。

(二)双学位项目管理的现行模式

现阶段,同济大学大部分学院的双学位项目管理都归口于外事部门或外事秘书,外事基本承担了从项目开拓、学生申请、日常管理,教务管理、毕业离校、甚至就业相关的全部工作,其他部门较少直接参与双学位项目的管理。

在学校国际合作发展的初期,这种由外事部门“一揽子”负责的管理模式比较有成效,首先因为项目开拓过程中,外事部门起到了关键作用,较了解项目背景及要求,学生来华后由外事部门统一管理,能够保证项目顺利执行;其次,由于语言及文化差异等因素所限,由外事部门统一负责外国学生与学院、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络,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信息丢失错位;第三,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合法居留等事宜政策性强,需要专人掌握政策、对口管理,确保其学位攻读能够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总之,在国际化程度还不够深入的阶段,由外事部门统一负责双学位项目外国学生的管理,符合当时的迫切需求和主要任务,即保证已有的双学位项目顺利展开,为深化国际化水平和合作范围拓展积累有益经验。

(三)制约性问题

多年来,学校的大部分学院延续了外事部门统一管理的模式,造成了双学位项目的学生从进校到离校,整个管理过程基本独立运行。但是现阶段,不管是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大环境,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国际化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不仅学校积累了大量的国际学生管理经验,城市发展本身也为外国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在“双一流”建设对国际化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原有的模式逐渐暴露出制约性的问题。

首先,现有双学位项目的管理,与中国在校生管理几乎脱节,双学位学生与在校生融合度低、交流少,学院和学校的学术活动、学生活动参与度普遍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双学位项目在营造国际化氛围、引进国际资源、加强学生交流方面的作用;同时也造成双学位学生的归属感弱,与导师沟通不够,极大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利于项目的进一步深化。

其次,外事部门统一管理的模式,如果延续下去,会更加强化双学位项目的外事特质,弱化项目本身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的目标。从实践经验来看,由于管理的相对脫节,双学位项目学生受到的培养投入和关注度远远低于在校生,从而造成培养质量的较大差异。这既不利于实现双学位项目的初衷,也有违“双一流”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同时,国家教育部门对外国来华学生的培养质量把控日趋严格,这也对双学位项目学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这样的模式下,行政管理资源没有实现最科学利用分配,外事部门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双学位项目的教务工作和日常管理,制约了新项目的开拓和对项目质量的整体把控。

再次,双学位项目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学校发展应有的作用,如促进课程国际化、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能力、带动科研、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营造国际氛围、带动国际资源等等。

而且,双学位项目的发展给学校的管理也带来一定挑战。日益扩大的双学位项目规模给管理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对管理质量造成一定隐患。

总之,双学位项目目前的管理现状,很难适应“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对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国际交流的积极作用还有很大潜能。

三、原因分析

这一部分作者将从双学位项目管理的具体环节进行审视,对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明确问题症结,探索工作改进空间。

1. 在“③接受提名,审核申请材料”这一环节中,由于工作侧重点不同,外事部门对教学工作不熟悉,很难通过材料审核准确衡量候选人的学业水平。也无法通过材料审核,对候选人提出明确的筛选标准,从源头上把控学生质量。

2. 在“④确定录取名单,为学生分配指导教师”这一环节中,外事部门只能根据学生意愿和专业教师的基本情况分配导师,对双方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兴趣没有更深入的把握,做不到精准配对,且会给专业教师造成强制分配的感觉。

3. 在“⑦制定培养方案,选课”“⑨论文答辩”“⑩毕业(就业)”等环节中,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双学位学生的培养方案与在校生相比,并不能体现学校的培养标准。首先,学校的人才培养管理,主要还是面向中国在校生,学位修读相关的规定,鲜有符合双学位学生实际的执行细则,制定新规定或修订现有规定时也很少把双学位学生纳入考虑范围;其次,授课语言、校内讲座和学术活动的工作语言,还是以中文为主,英语课程的数量还不能满足双学位学生精细化培养的要求;再次,人才培养相关的管理系统都只有中文界面,限制了双学位学生的使用,同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同时,由于导师对双学位项目的前期参与度不高,文化差异、语言因素、在校时间较短等因素带来的挑战,使得导师与双学位学生交流较少,没有发挥充分的指导作用,双方的认同感也远远不如在校生。而且由于距离原因,双学位学生与本校导师也会疏于沟通,双方导师在指导双学位学生过程中的协作也因人而异,这些都会影响到双学位学生的培养质量。

4. 在“⑧日常管理及实习”这一环节中,由于双学位学生与全日制在校生修读的课程大部分不同,且学校住宿紧张,双学位学生大部分住在校外,学习生活中与在校生交集少。活动的组织也是双学位学生与在校生分开组织,这就造成了双学位学生与在校生交流机会少,融合度不高。

简言之,无论是教学还是日常管理,双学位学生基本上还是与在校生分开管理,与中国师生融合度还远远不够,这也是限制双学位项目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的最大瓶颈。

四、对策初探

在探讨前述问题的对策时,作者着重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以求新的管理模式能更多关注留学生的需求,使其在参加双学位项目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顺利完成双学位的学习。

(一)由“一揽子”模式向“同一化”模式转变

针对以上问题,对照“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双学位项目发展应着力解决目前的制约性问题,提高双学位学生与在校生的融合度,改变由外事部门主要管理的“一揽子”模式,逐步向“同一化”模式转变。具体来说,参照在校生的管理模式,逐渐弱化双学位项目的外事特质,逐步从外事部门“一揽子”的模式过渡到“同一化”管理模式。所谓“同一化”模式,即对双学位项目的开拓和初期协议商议由外事部门主要负责,在双学位学生培养过程中,与教学相关的环节归口到教务部门管理,日常管理事宜归口到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对双学位学生的教学和日常管理都参照在校生标准来要求和执行;外事部门负责对外沟通及内部协调,其他部门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需及时反馈到外事部门,形成闭环。

同时,加大导师在双学位项目中的参与度,更多发挥学术协调人的作用。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利用科研、教学合作等国际交流的机会,开拓双学位项目,并作为该项目的学术协调人总体把控项目执行,尤其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应着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导师在双学位学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学术协调人在学生申请、培养方案制定、学位申请等各环节深度介入,总体把控项目执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双学位學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提升项目的执行质量。

(二)“同一化”模式将极大提高双学位项目的质量和效应

这种新的模式不再把双学位学生视为需要单独管理的“临时人员”,而是把他们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大体系当中,从入校申请到在校学习,再到学位申请,都能够更加深入严格地执行学校标准,加强培养质量把控。

这样的模式也能够促进双学位学生与在校生的融合,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学院的学术活动和学生活动当中,更多地利用学校资源,更全面地体验中国文化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这样的全方位融合,才能产生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起到双学位项目应有的效应。

(三)“同一化”模式将促进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化水平提高

“同一化”模式的实现,不仅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前提,也要有完善的支持体系为前提。这种模式要求育人全过程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有较高的国际化工作水平,除了语言能力外,还要有基本的外事知识和意识,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而支撑体系,即包括软实力方面的提升,如课题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宣传力度、辐射效应的挖掘利用等,也包括硬件的升级,如精品英文课程的开发推广、对英语用户友好的操作系统开发等。管理层面上来说,还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始终以国际化为着眼点,开展各项工作时,尤其是人才培养相关的规章条例在制定和修订时,都能将留学生的培养纳入考虑范畴,制定可操作的执行细则或明确指导意见,以利于学校层面上对双学位学生培养质量统一把控。

上述这些方面,在现有模式向“同一化”模式的过渡转变过程中,将得到极大的改进和提升。这个转变过程也能够带动学校将人才培养置于国际化的语境中重新审视,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东旭.对高校国际交流生管理办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31):115-116.

[2]仇鹏飞.跨国硕士双学位项目与联合学位项目的模式、特征及实施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49-54.

[3]赵东蕾,高璞珍,张志俭,等.双一流背景下中外联合培养核领域双学位硕士的研究和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9(1):14-19.

[4]张金萍.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5]曹泽南.中外高校间硕士学位互授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2017.

[6]汪霞,崔军,孙俊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经验与案例研究”项目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经验与案例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双一流留学生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