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研究

2020-08-06贾云飞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

贾云飞

摘  要:在思政教育中,將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契合,有其客观的逻辑基础和历史必然。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传统核心价值观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传统核心价值观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与反思。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具有重要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其不同类型加以区别对待,以更好地发挥其涵养功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61-03

Abstrac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s its objective logical basis and historical necessity. Historically,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erving traditional core values.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tremendous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traditional core values have been questioned and reflected by peopl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ist traditional core values. It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its different types to better play its conservation function.

Keywords: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re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其中既包含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完全相符的成份,也包含有与之不完全相符、需要加以创新和转化的成份,同时还包含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承的成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进行概括性继承,则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它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从文化涵养价值观的逻辑基础入手,梳理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价值观的历史脉络,并探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对于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础

首先,前者能够涵养后者的逻辑基础在于两者在概念上的内在联系。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价值观则是指人们对于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2]从两者概念的外延来看,文化所包含的范围要大于价值观。文化既包括有思想观念的内容,精神财富的部分,又包括有非思想观念的内容,即物质财富的部分。而价值观所指的思维或价值取向也是属于精神的范畴。因此,两者之间是从属关系,价值观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两者概念的内涵来看,文化的内涵比价值观要丰富得多。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与价值观中的思想观念有相似或重合的部分。价值观属于思想观念的一种,侧重于不同价值目标之间的比较与选择。但不管是思想观念还是价值观,都是为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判断提供一种准则或指引,两者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

其次,前者能够涵养后者的逻辑基础还在于核心价值观本身所具有历史传承性。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社会中占据主流和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每个时期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在其传统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积淀,直到今天依然在培育民族精神、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逻辑基础,在高校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崭新的风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价值观的历史脉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割断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共包含有12个词语,其各自的内涵已非常明确。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在理论界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统一的概括,需要从传统社会价值观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进行探寻。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初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刚刚脱胎于原始社会,尊崇鬼神的思想比较明显。《礼记·表记》中记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这三代虽然都敬鬼神,但是到了西周时期这种思想发生了一些改变,渐渐地向重视“民众”的思想转变。周公姬旦通过制订礼乐制度,一方面来祭祀鬼神,另一方面来教化民众,其基本的指导思想便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是夏商以来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变。

夏商周三代思想文化还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其政治制度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宗法制度,它的特点是熵长子继承制。在这种体制之下,土地分封与家庭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家庭的身份地位与其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是严格对应的。“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基础。这种“家”“国”相对应的政治体制对于我国的文化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由此开始萌芽。

西周末年,礼崩乐坏。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导致了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诸侯割据,纷争四起。为恢复稳定的统治秩序和政治局面,重建人们的价值观念,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倡导“仁爱”。老子主张“尊道贵德”,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等等。这些学说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宝库,为重构社会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政治局面的统一和稳定,统治者也需要构建起一套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主流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构建也经历了一个由“法家”到“道家”再到“儒家”的演变过程。秦国主要是依靠法家思想统一天下,因此,其社会核心价值观也是偏重于法家,主张“凡事皆有法式”。这种思想虽然对于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有积极作用,但是法家“贵法不贵德”,缺乏“仁爱”思想涵养的“严刑峻罚”使秦国很快灭亡。汉朝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统治思想上对民生和民情有所体恤。主要反映在统治者尊崇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力得到恢复和发展。至汉武帝时,西汉已进入全盛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汉武帝迫切需要有一种理论体系与之相适应,而经过董仲舒改良后的儒家学说又满足了这种统治者的现实需求。于是,儒家思想便上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之道”)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认可,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王泽应教授认为,“三纲六纪”等观念的确立,标志着封建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正式确立。[4]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冲突和整合,社会动荡不安,佛学和玄学兴起,儒家思想受到严重冲击。隋唐时期,社会包容性比较强,儒、释、道三家并立,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至宋元时期,以恢复和发展儒家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理学思想兴起,将儒家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明清时期,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和民众的长期生活实践中,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历程来看,它总是与该时期所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与该时期所特定的思想文化观念相吻合。这种结果既是统治者或思想家大力倡导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一种回应。在客观效果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定促进了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形成,同时也维护了社会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三、近代中华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冲击及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演变

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等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思想文化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是1919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斗争的矛头直指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陈腐和落后观念。其中重点又是长期以来存在于民众中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传统的儒家思想由于已经被封建统治者异化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也受到了猛烈的批判。比如,北洋军阀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就曾大力推行尊孔复古的教育,将儒家学说的君权神授理论做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因此,这种思想与辛亥革命后深入人心的民主观念格格不入。“三纲”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被批判的主要对象。[5]

新文化运动中,西方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思想和重视自然科学的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推动中国思想界变革的重要因素。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孕而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们的思想文化建设也逐渐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局面。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外来先进文化得以吸收和转化,中国文化呈现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良好气象。在中共七大开幕式上,毛泽东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这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届领导人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探索思想文化建设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陆续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从培育“四有”公民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界对于我国思想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党在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三个倡导”,是对我国现阶段核心价值观做出的最新概括。

四、思政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价值观的历史脉络及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与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是相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歷史条件和时代局限等原因,其内在含义也会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演进,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具体内容进行鉴别、转化和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根据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关系,可以将传统文化分为三类:

一是蕴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并且过去与现在的含义差别不大,可以直接对其进行继承和吸收。比如:“和谐”、“爱国”、“诚信”、“友爱”等观念。就“诚信”而言,现在它指的是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的意思。在古代,“诚”字最早见于《左传》:“明允笃诚”,也就是诚实的意思。“信”是“五常”的重要内容,指的也是信守诚诺。由此可见,在不同时代“诚信”的含义基本相同。这种价值理念历经各朝各代千百年来的倡导与践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其含义早已为人们所熟悉,而且又符合当代社会的客观需求。因此,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可以将其直接继承下来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二是蕴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但是过去与现在的含义差别较大,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比如:“自由”、“平等”、“法治”等观念。就“法治”而言,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子以主张“以法治国”而闻名,但他所说的“法治”思想是在维护封建君主制度前提下的“法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不是一个概念。我们所提倡的“法治”是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前提下的法治,与封建制度下的法治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对于这类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吸收其中有益的成份,并結合当今社会的现实状况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在传统和当今社会的价值理念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并没有明确表述的。比如,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观念。它不仅是传统价值观“五常”思想的来源之一,而且在现代人的价值理念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做为一种传统美德早深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对于这种价值观我们绝对不能忽略其存在的价值。正如肖贵清教授所说,“价值观的培育,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生活,更不能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6]在当代弘扬这种价值观念,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培育良好家风,改良社会风气,因此,对于这类思想我们可以将其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补充加以传承和弘扬。

五、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在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层次结构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所差异,在提高公民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凝聚价值共识方面也各有优劣。探寻两者契合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长处,使之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将为共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想提供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62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164.

[4]王泽应.核心价值与民族魂魄——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8-16.

[5]陈卫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3-20.

[6]肖贵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12.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