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0-08-06胡大柱彭亚萍朱柳娟
胡大柱 彭亚萍 朱柳娟
摘 要:围绕教学的本质和时代的要求,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在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整合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思政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教育点,并设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方法,用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在近两年的课程实践中,实现了“育人”“立德”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58-03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ra,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 was explored actively. Dur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we integrate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resources, combined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ints, and design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so as to trai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talents. Based on course ideology, the aim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Building Morality" were achieved in the past two years.
Keywords: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 course ideology; design of the teaching scheme
一、時代发展需要
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曾提到:“教育是人类灵魂的训练。”[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实践大学在教育中所肩负的神圣使命,高校需要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扩大辐射范围,并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主动转变思路,开启“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因此,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迫切[2][3]。
《建筑结构抗震》[4]课程将大学期间所学的高等数学、力学、专业基础课等知识高度融合,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又囊括关乎社会文明进步、人类安居乐业的重要知识。该课程非常适合开展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可将专业知识为依托,挖掘“思政教育点”,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心怀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让教师从一名授课老师转变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二、课程简况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地震灾害作为群灾之首,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结构的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有效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手段。结构抗震设计是为了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而进行的专项结构设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不同结构形式建筑物的主要抗震措施。进而使土木工程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抗震防灾意识,这对于提高我国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很有必要。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主干专业课程,国内外大部分高校也都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并十分重视该课程的建设。
该课程作为一门工程类课程,其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其先修课程是结构力学、土力学、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课程内容与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其他结构设计规范密切相关,涵盖建筑抗震设计工作中应用最多、最广的专业知识。
其教学目标是: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场地、地基与基础抗震概念;掌握地震反应分析思路及地震效应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原则。2. 掌握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及钢结构等结构体系的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并能进行基本结构体系、构件、截面的抗震设计。理解隔震减震的技术原理和实现途径。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专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综合运用土木工程和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判断和评价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能力,包括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土木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二)课程思政前期基础
1. 课程教学基础
随着时代发展,工程防灾减灾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程不断涌现,减隔震技术及振动控制技术大量应用,推动了工程抗震理论的发展,然而建筑结构抗震相关教材中还未能及时反映最前沿工程应用成果。笔者多年来一直专注抗震减震技术科学研究,并参与抗震减震工程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编制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各种类型视频文件,将实际建筑震害的展示、观察、思考和总结贯穿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既生动形象,又客观地向学生展示了结构抗震研究的基本途径。前期课程实践表明,图文并茂的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已通过住建部的专业论证。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展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将随之进行改革。
2. 学生内在需求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有来自云南、四川、新疆等近年来发生过强震的地区。他们对地震灾害有深刻的认识,他们也迫切希望掌握能够提高工程抗震能力的知识和方法。2019年6月17日22:55,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地震发生后都积极关注震灾情况,并从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出发,与老师、同学探讨房屋破坏原因。从其朋友圈、微信群发布的内容看出,他们对地震下结构安全的关注也已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思政教学要点及目标
1. 课程思政教学要点
(1)通过学习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最
新的复杂工程地震安全实施案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工程道德意识和大国自信意识,树立为国家、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理想、信念和信心。
(2)让学生理解“合理设计、正确施工”就是最低要求,增强底线意识,确保工程设施安全。
(3)通过学习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设计方法,引导学生爱国爱家、领略祖国壮美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设计预期具体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指南;因材施教,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和慕课的操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其综合能力;依据新的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其总目标是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始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将两者融合,可以更好得实现培养一批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又具备强烈国家意识、广阔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專业人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需紧密契合思政教育的目标,具体实现思路详见表1。
四、结束语
工程抗震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强调规范的底线作用,切入点切忌生硬,需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和体验。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件,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尚需我们积极探索,这也是教师的使命。
在2018年和2019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学生从仅关注“考试点”发展到了关注“我们应该为抗震做什么”的更高情怀和“我要立志做优秀的工程抗震工程师”的更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文汇出版社,2012.
[2]彭亚萍,等.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02):128-129+132.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总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4]李国强,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